《活着》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读了的书不是很多,但在有限的书里,《活着》是我比较推荐的。当我读完余华的《活着》后才发现自己几乎是什么书也没有读过,只是读了许多故事而已。书是应该用心去读的,是应该用心去体悟的,读书的目的在于了解书的含义是什么,要从书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当你深入思考过了,才能算真正的读过一本书。环境对一个人的心情、思想是有影响的,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一个人的思维才会发挥到最高水平,因此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因此我很庆幸我是在一个个宁静的夜里读完《活着》这本书的,这使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多的思考。
《活着》既可以说是一本小说,也可以说是一本史书,因为他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的贫苦大众的生活。他告诉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以及应该怎样活着。读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书的作者。余华,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的牙医,后弃医从文,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是“先锋派”代表作家,善于以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 写 的对象,这一点在《 活 着 》中尤 为 突 出。而 他 在《 活 着 》的中文 版 自 序 中 也 写道:“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但恰恰是作者这种近乎无情的冷漠,给我以极大的震撼,深深的吸引我读下去。
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活着》中文版自序)一言以敝之,《活着》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以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为线索,以三年内战到十年文革为时代大背景,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主人公身份随时代改变以及人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况,向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的中国。
其中作者以及其冷漠平淡却刻骨铭心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福贵面临的一次次亲人的离去及他的情感变化,不让主人公有丝毫喘息的机会,也让我的心情随这福贵的遭遇而此起彼伏。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因此我觉得不管工作出现什么状况,生活和工作都是美好的!
篇2:读活着对生命教育有感
读《活着》----对生命教育有感
两个花季女孩烧炭了,一个海外留学生当众斩首了,又一个孩子跳下来了……一个又一个让我们心疼的。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对生命如此的冷漠,我们该生命教育了。在繁华的现时生活中,我们对周围的许多的事物抱有情绪、充满不满:我们会对物价的上涨抱怨不止;可以为他人小小的错误而对其指责再三;甚至会因为一些根本不算问题的纠纷,浪费时间、金钱去计较,在这个社会上,活着就是让自己处于完全活动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斗,只有在余华的《活着》里,我才感受到主人公福贵的“活着”能那么地惹人怜爱,心生怜悯。
余华的《活着》能够一剑刺中我心底的脆弱,震撼着我整颗心灵。
《活着》拥有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的底蕴,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它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有最让他昂首挺胸的时候,最初的纸醉金迷的岁月,也免不了人生百转千回的轮回的之苦,家道中落的打击、战争的恐惧、儿子夭亡时的悲愤、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富贵的命中注定,注定他有骑在妓女身上招摇过市的流氓行径,注定他有背叛结发妻子在外面沾花惹草的历史,也注定了他后来唾弃自身地主阶级身份的讽刺的矛盾。《活着》将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看完后我久久难以平静,痛心不已,为福贵的悲惨遭遇而悲泣,为福贵在悲惨遭遇之下的生活态度而产生锥心之痛,福贵,这是一个时代性的悲剧人物,是历史赋予了他生命,是时代造就了他的形象。在福贵的故事演绎下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活着》将一个历史阶段的跨越,戏剧性而又夸张性地搬到一个小家庭中来,福贵在地主阶级时那种暴发户似的自我炫耀,强抢民女似地向自己喜爱的女孩子示爱,都让人抵触不已,不由产生嘲笑心理。然而福贵家道中落后的一系列遭遇又让人同情不已,官僚主义的打击,大跃进和文革对地主阶级的批斗,让福贵家一次又一次地步入绝境。但是福贵就是福贵,他用非常人所有的“福贵”精神支撑到最后,尽管面对人亡家散的悲剧性结局,福贵也没有轻易放弃自己,因为他的希望还在,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也许这段话就只福贵的希望吧!这种麻木而又让人心生怜悯的“福贵”精神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他是那么地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活着”俩字究竟承载者多少的辛酸、凄苦,演绎过多少的悲欢、离合,一直以为活着只是对现在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我能感受到空气中有活着的影子,因为我正活着,但是从未想过活着有时候是对精神的考验和对过去和将来的衡量。“活着”就是活着,那么真实、让人无从逃避,因为我们不能也不会忽视自己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学会活着、用心去活。从纨绔子弟到回头浪子,从一次次变故中富贵学会了坚强与忍耐,学会了责任与坚持。为了死去的人,为了爱自己的人,为了自己爱的人,我们都要好好活着。一次生命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为了这个奇迹,我们也得好好活着。活着,不单单是一个人的责任,更是一群人的期望。如此呵护我们成长的父母,那么可亲可爱哺育我们的老师,那么多相亲相爱的朋友,我们的生命中有着这么多亲爱的伙伴,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多姿多彩的画面,我们的身上背负着这么多的责任……。
好好活着,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对于我们的家庭来说,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件美好的责任。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没有什么能够比活着更有魅力。好好活着,相信我们的明天是那片火红的朝阳!想起那么多惨不忍睹的自杀的画面,想起富贵那么坚韧的活着,不禁感慨生命在现今的学生眼里究竟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只是一时好玩一时冲动时的一种象征?玩腻了就可以随意抛弃,全然不顾及自己的父母与朋友,那么纵身一跃就一了百了?生命如此高贵的一个名词为何在你们眼里竟变得这么一文不值?母亲怀胎十月,经过20几年的培育将我们培养成了现今的模样,这其中的艰辛何以报答?为了逃避心中所谓的烦恼与责任就可以这样不负责任潇洒的离去?活着真好,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精彩活得骄傲!
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活着》为一部“永恒作品”,我认为决不是谬赞。福贵的悲苦并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让人忘怀,通过余华我了解到另一种人生境界,我要好好活着,为一切爱我的人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次馈赠,怎能轻易放弃?在我们这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代,更应该有《活着》这样的小说来刺激我们的感官神经,让我们敲响对现实的警钟,切忌沉睡于神经麻痹和漫无目的的遐想,学会发现现实的缺残,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做好活着的准备,为“活着”而活着。
篇3:活着读书笔记
《活着》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读了的书不是很多,但在有限的书里,《活着》是我比较推荐的。当我读完余华的《活着》后才发现自己几乎是什么书也没有读过,只是读了许多故事而已。书是应该用心去读的,是应该用心去体悟的,读书的目的在于了解书的含义是什么,要从书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当你深入思考过了,才能算真正的读过一本书。环境对一个人的心情、思想是有影响的,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一个人的思维才会发挥到最高水平,因此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因此我很庆幸我是在一个个宁静的夜里读完《活着》这本书的,这使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多的思考。
《活着》既可以说是一本小说,也可以说是一本史书,因为他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的贫苦大众的生活。他告诉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以及应该怎样活着。读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书的作者。余华,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的牙医,后弃医从文,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是“先锋派”代表作家,善于以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 写 的对象,这一点在《 活 着 》中尤 为 突 出。而 他 在《 活 着 》的中文 版 自 序 中 也 写道:“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但恰恰是作者这种近乎无情的冷漠,给我以极大的震撼,深深的吸引我读下去。
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活着》中文版自序)一言以敝之,《活着》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以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为线索,以三年内战到十年文革为时代大背景,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主人公身份随时代改变以及人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况,向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的中国。
其中作者以及其冷漠平淡却刻骨铭心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福贵面临的一次次亲人的离去及他的情感变化,不让主人公有丝毫喘息的机会,也让我的心情随这福贵的遭遇而此起彼伏。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因此我觉得不管工作出现什么状况,生活和工作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