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地思考
------柴静《看见》读后感
寒假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这本书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央视的10年经历。内容主要以社会热点故事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两会、药家鑫案、卢安克等等。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静对中国民权、环境、三农、教育等问题的思考。书中谈到山西的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揭露了煤炭经济背后山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当人们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山西煤老板出行如何一掷千金、儿女婚礼何其豪华奢侈时,柴静笔下的故乡山西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压抑感。有官员讥笑柴静,“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柴静回答,“我办的就是。”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这句话而饱受争议。柴静在书中也提到了他。王勇平的同事说郝劲松反政府,王勇平却对柴静说:“他(郝劲松)是刺头,但是我们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句话,有意无意中改变了我对这位前新闻发言人的看法。
书中还讲到了关于抗战老兵历史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导演康洪雷对还原抗战历史做出的努力。康洪雷的这段话最动情,说的是他和兰晓龙采访完抗战老兵,回到酒店相对嚎啕的情景,“之后我们在想,哭什么呢?是哭这些老兵壮丽的往事和寂寥的今天,还是哭什么?后来发现,我们哭我们自己的无知,自己的可怜。我们快五十岁的人了,中国抗战这么大块波澜壮阔的史实,我居然丝毫不知,你不可悲吗?”
书中还讲了其他很多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药家鑫事件、虐猫事件……在虐猫事件中,柴静提到了洛阳籍的摄影师马宏杰,他扒火车、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不少人的尊敬。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换言之,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这不是柴静对自己生活工作的记录,而更像是一本凝聚着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很难把《看见》简单归类成散文或者采访集。它并不是属于文艺青年那样每天都可以信手拈来的残酷青春。在这里面看到的,不仅是作者本人一步步的心路转换,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也是一群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柴静的出发点不在于揭露多么惊天动地的社会黑暗面,她关注的,是新闻中的“人”。由此,也决定了,她的新闻,是平和,有人气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问。
《沉默在尖叫》这一章节让我想起章诒和的《杨世女》和《刘氏女》。那些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女人,和我的母亲差不多年纪。她们身上有传统妇女的坚韧和勤劳,隐忍和温柔。她们没受过教育,没有技能,没有外出打工的机会,像栽在水泥之中动弹不得。她们只能寄身在根深蒂固的男权之下,即使家庭暴力也是逆来顺受。然后唯一的一次反抗,又成为了下半辈子的牢笼。
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正如,一个人犯罪,法律可以惩罚他,却不能拯救他。作为围观的人,也不能拯救她们,更无力拯救在她们身后的老小。我们只,看见。看到,她采访更为边缘的吸毒者、卖淫者以及同性恋者。“你想采访弱者,就要让弱者同情里”书中的一个摄影师说。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总是太急于给别人下一个定义,圈定一个印象,再凛然大义地以自己愚昧的立场去剖析,最后以为,这是多么正义公平的评价。
在看边缘人物的时候,我们所持的,其实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而吸毒者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多么不可饶恕,一个吸毒者后面是一个家庭在遭罪;卖淫者多么可耻,出卖身体换取钞票;同性恋就离经叛道,违背传统!但是,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恶”的时候,最大的恶意却转移到了众人之中,而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
在看过柴静采访药家鑫的父亲,那个苍老无力的父亲,甚至在儿子死后都耻于提起他。那一刻,造成这个父亲心痛的,到底是那个杀人的儿子,还是众人心中的恶意?那些“躲”在柜子里的同性恋者,他们是心理上的艾滋病人,这个心理上的绝症,恰好是社会给他们的。是大多数的价值观给他们的。
《只求了解和认识而已》有些事情,有些行为,以及我们对这些行为和事情的反应仿佛是约定俗成的——谴责。因为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可以谴责,虐待动物者不尊重生命。
我们要维护一条道德的底线,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社会是有规则的,不是随性而为,不是背叛、暴力、滥交、杀戮。对“生命”的尊重,那么一条生命的范围可以宽泛到什么程度?或者说,那条“生命”可以卑贱和高尚至什么地步?一条人命算高尚?那一条蚂蚁算不算卑贱?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道德观念不同,如果一个社会的规则是道德的话,每个人的道德底线是不同的,这个规则最好随时做好崩盘的准备。那么,如果,这个底线是法律呢?我很诧异地看到,虐猫者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底线是法律的话,他绝对不会虐猫。
在这一章里看到了,许多以前未闻的事迹。心里一直有一个强硬的观点,过快,过分武断地去裁决一件事,去给人下定义,分好坏,赞成或否决他的观点,喜爱或憎恶他本身。可世界、人,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不能得到理智的结论,是因为,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因为一开始就是带着偏见去看的。是被模式化的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不能理所当然地去谴责那些坏蛋。因为,那些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然后才能看到,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恶同居。心有猛虎,既能细嗅蔷薇,也能杀人吮血。
柴静的《看见》阅读过程不能说轻松。
《看见》就像《乡关何处》一样,是对所见的沉思。是沉痛的。看《看见》一、跳出固定的思维和模式,去看待边缘的人物,去看待弱者,去倾听。去通往人性。我们都愿意舒舒服服的活着,但是少有人清清醒醒地活着。反省必定是痛苦的,就看你能不能叫醒那个装睡的自己。二、看整个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越多人看见,越多人可以解放出来。去看到这个社会,去怀疑,去斗争,然后独立。
在阅读中的我,在《看见》这本书中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经历与柴静有何相似之处,但是我想,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道路中,不管经历过什么或者没有经历过什么,总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职场的青涩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乱和惶惑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出溜”,压力下的或软弱或尖锐,这些感受我们都曾有过。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来越深,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静,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来越走进自己的内心,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着两个字——独立。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见》让我对CCTV改变了很多固有的成见,做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执拗,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他们幕后的挣扎和探索。
关注无数人真实的生活,用我们富有感情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将完整事件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也许,这就是媒体最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谢谢《看见》。
篇2:柴静看见读后感
独立地思考
------柴静《看见》读后感
寒假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这本书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央视的10年经历。内容主要以社会热点故事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两会、药家鑫案、卢安克等等。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静对中国民权、环境、三农、教育等问题的思考。书中谈到山西的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揭露了煤炭经济背后山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当人们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山西煤老板出行如何一掷千金、儿女婚礼何其豪华奢侈时,柴静笔下的故乡山西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压抑感。有官员讥笑柴静,“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柴静回答,“我办的就是。”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这句话而饱受争议。柴静在书中也提到了他。王勇平的同事说郝劲松反政府,王勇平却对柴静说:“他(郝劲松)是刺头,但是我们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句话,有意无意中改变了我对这位前新闻发言人的看法。
书中还讲到了关于抗战老兵历史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导演康洪雷对还原抗战历史做出的努力。康洪雷的这段话最动情,说的是他和兰晓龙采访完抗战老兵,回到酒店相对嚎啕的情景,“之后我们在想,哭什么呢?是哭这些老兵壮丽的往事和寂寥的今天,还是哭什么?后来发现,我们哭我们自己的无知,自己的可怜。我们快五十岁的人了,中国抗战这么大块波澜壮阔的史实,我居然丝毫不知,你不可悲吗?”
书中还讲了其他很多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药家鑫事件、虐猫事件……在虐猫事件中,柴静提到了洛阳籍的摄影师马宏杰,他扒火车、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不少人的尊敬。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换言之,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这不是柴静对自己生活工作的记录,而更像是一本凝聚着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很难把《看见》简单归类成散文或者采访集。它并不是属于文艺青年那样每天都可以信手拈来的残酷青春。在这里面看到的,不仅是作者本人一步步的心路转换,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也是一群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柴静的出发点不在于揭露多么惊天动地的社会黑暗面,她关注的,是新闻中的“人”。由此,也决定了,她的新闻,是平和,有人气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问。
《沉默在尖叫》这一章节让我想起章诒和的《杨世女》和《刘氏女》。那些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女人,和我的母亲差不多年纪。她们身上有传统妇女的坚韧和勤劳,隐忍和温柔。她们没受过教育,没有技能,没有外出打工的机会,像栽在水泥之中动弹不得。她们只能寄身在根深蒂固的男权之下,即使家庭暴力也是逆来顺受。然后唯一的一次反抗,又成为了下半辈子的牢笼。
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正如,一个人犯罪,法律可以惩罚他,却不能拯救他。作为围观的人,也不能拯救她们,更无力拯救在她们身后的老小。我们只,看见。看到,她采访更为边缘的吸毒者、卖淫者以及同性恋者。“你想采访弱者,就要让弱者同情里”书中的一个摄影师说。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总是太急于给别人下一个定义,圈定一个印象,再凛然大义地以自己愚昧的立场去剖析,最后以为,这是多么正义公平的评价。
在看边缘人物的时候,我们所持的,其实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而吸毒者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多么不可饶恕,一个吸毒者后面是一个家庭在遭罪;卖淫者多么可耻,出卖身体换取钞票;同性恋就离经叛道,违背传统!但是,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恶”的时候,最大的恶意却转移到了众人之中,而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
在看过柴静采访药家鑫的父亲,那个苍老无力的父亲,甚至在儿子死后都耻于提起他。那一刻,造成这个父亲心痛的,到底是那个杀人的儿子,还是众人心中的恶意?那些“躲”在柜子里的同性恋者,他们是心理上的艾滋病人,这个心理上的绝症,恰好是社会给他们的。是大多数的价值观给他们的。
《只求了解和认识而已》有些事情,有些行为,以及我们对这些行为和事情的反应仿佛是约定俗成的——谴责。因为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可以谴责,虐待动物者不尊重生命。
我们要维护一条道德的底线,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社会是有规则的,不是随性而为,不是背叛、暴力、滥交、杀戮。对“生命”的尊重,那么一条生命的范围可以宽泛到什么程度?或者说,那条“生命”可以卑贱和高尚至什么地步?一条人命算高尚?那一条蚂蚁算不算卑贱?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道德观念不同,如果一个社会的规则是道德的话,每个人的道德底线是不同的,这个规则最好随时做好崩盘的准备。那么,如果,这个底线是法律呢?我很诧异地看到,虐猫者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底线是法律的话,他绝对不会虐猫。
在这一章里看到了,许多以前未闻的事迹。心里一直有一个强硬的观点,过快,过分武断地去裁决一件事,去给人下定义,分好坏,赞成或否决他的观点,喜爱或憎恶他本身。可世界、人,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不能得到理智的结论,是因为,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因为一开始就是带着偏见去看的。是被模式化的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不能理所当然地去谴责那些坏蛋。因为,那些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然后才能看到,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恶同居。心有猛虎,既能细嗅蔷薇,也能杀人吮血。
柴静的《看见》阅读过程不能说轻松。
《看见》就像《乡关何处》一样,是对所见的沉思。是沉痛的。看《看见》一、跳出固定的思维和模式,去看待边缘的人物,去看待弱者,去倾听。去通往人性。我们都愿意舒舒服服的活着,但是少有人清清醒醒地活着。反省必定是痛苦的,就看你能不能叫醒那个装睡的自己。二、看整个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越多人看见,越多人可以解放出来。去看到这个社会,去怀疑,去斗争,然后独立。
在阅读中的我,在《看见》这本书中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经历与柴静有何相似之处,但是我想,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道路中,不管经历过什么或者没有经历过什么,总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职场的青涩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乱和惶惑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出溜”,压力下的或软弱或尖锐,这些感受我们都曾有过。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地越来越深,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静,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来越走进自己的内心,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着两个字——独立。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看见》让我对CCTV改变了很多固有的成见,做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执拗,作为观众我们看不到他们幕后的挣扎和探索。
关注无数人真实的生活,用我们富有感情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将完整事件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也许,这就是媒体最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谢谢《看见》。
篇3: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