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才是人生》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送我《苦才是人生》,虽然这本书和教育教学关系不大,但我却对人生、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确定位很有帮助。今天我就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这本书是由着名的藏传佛教大师索达吉堪布所着。作者在序言中写到这样一句话:”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索达吉堪布是藏地伟大的佛学上师,被誉为”当代玄奘“。他在《苦才是人生》这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痛苦的不同方法。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生在世,起起落落,有高峰就会有低谷,磕磕绊绊也是寻常之事。苦难,它是障碍,是难关;却也是机遇,是挑战,关键是你如何去看待它,所谓一念起则万法生,当你把苦难当成修行,当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考验,则会有很多解决痛苦的不同方式,战胜它,其实并不难!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些时候免不了会感到很痛苦。比如,有朋友之间的,如觉得能够给自己正能量和善良互助的朋友实属难遇;有工作方面的,如看到各自利己,谁也不想吃了亏而显现的各种一时的也好不一时的也好。这些不快等等,大多是有关人生态度方面的。很多时候也想过用许多的方式想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找朋友吃饭,和朋友诳街,去看电影、去购物、去旅游,但那些许的快乐只是昙花易谢,回归安静后,那份痛苦的感受依旧清晰深刻的印在自己的内心。
读了这本书后,自己想通了许多,也放下了许多。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这其实就是个心态问题,索达吉堪布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人生中,抱怨工作环境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把所有工作中的烦恼与不快归根于工作岗位的不好,却较少扪心自问:我的心境怎么啦?堪布上师告诉我们,与其一味地怨天尤人,总想改变外境来让自己快乐,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因为,这比什么都管用!在微信的平台上,我也收藏了这么几句话:”生命中有很多事情足以把你打倒,但真正打倒你的是自己的心态。“”人生不只有快乐,还有悲伤。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须知,福兮祸所依,得意不可张狂“。在你人生在世,要学会调心,要学会知足常乐,多点阿Q精神。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作为教师行业的我们,工资待遇不高,还要和各种家长打交道,从事着脑力和体力工作的双重压力,不干这行不知其中的苦楚。这种种都是让我们不停烦恼与抱怨的话题。面对这种工作上的”苦难“,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如何去面对这种种委屈。有位同事,无论碰到怎么样的事情都不会去发脾气,我们就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了句另我至今难忘的一句话:”为什么要用他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这就是面对”苦难“,所给出的不同态度。今天我在微信上发了一句话:”生活累,一半来源于生存,一半来源于贪婪和欲望“,结果一个朋友跟帖,说是”生活累,全部都是无奈,为了父母,为了孩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真的需要调节自己的心境……
面对苦难,有的人始终保持心境的平和,微笑面对,而有的人却因为他人的过失,产生委屈、愤怒或者失望的各种负面情绪。而你这态度的一些不同往往决定了最后,你是打败苦难还是被苦难所打败。还记得书中那位国王梦中的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种种得失荣辱,用不着放在心上,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的。“苦与乐,一切皆由心造。宠辱不惊,笑看成败,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苦才是人生》,我只读了一遍,我想这本书我一定会再读的,因为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篇2:漫漫人生慢慢来读书心得
漫漫人生慢慢来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作为母亲,龙应台以盈盈深情讲述母爱的光泽,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等待孩子成长。作为教师,在对传统母职的拜读中,也获得了关乎师道的思考。孩子有如植物,生长既有个体之别,又有时令之分,教育并非赛跑,而是慢的艺术。在孩子的漫漫人生路上,作为老师,需多点耐心,留出时间,等待孩子慢慢来。
A同学是个活泼好动的女生,开学初看学生资料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双扑闪的大眼睛,分外有神;一脸诚挚的微笑,透彻而明亮。她的特长是乒乓球,所以我一开始就选定她当女体。开学后果然不负所托,积极有序地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广播操训练时那嘹亮铿锵的口号既彰显着初中生应有的活力,又传达着对集体活动的一份全情投入。遗憾的是,这种积极的状态并没能延续在文化课学习上,一次次英语听写不及格,一张张数学考卷不如人意,一个个大字“龙飞凤舞”,都让老师们焦急不已。给我的留言中不断重复着“好累”、“好烦”这样的字眼。更有甚者,每逢乒乓球比赛前夕,训练节奏加快,课堂上她居然打起了瞌睡。面对这样的情况,几番和孩子的谈话失效后,我决定对A同学做一次家访。
A同学的父母对孩子的在校情况非常关注,在我介绍了孩子的在校情况后,与我做了推心置腹的交谈。母亲的一番话触动我的心弦:“我朋友都说我现在比孩子抓狂,可有时候想想,既然无法改变什么,那么也许也只能顺其自然了。别看我现在说得轻松,套用我们家长的一句话‘有时候,想死的心都有了’。”通过谈话,我慢慢了解到,孩子患有中度的感统失调,这类孩子智商完全正常,但注意力无法集中,协调能力较差。小时候系鞋带、跳绳,都成问题,尤其是书写能力,即便练过书法,效果也不明显。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治疗,健康成长,家长尝试了很多方法,也加入了一个全国性的感统失调的孩子的家长QQ群,希望找到更好的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之所以让孩子坚持学习乒乓球,正是因为这项运动有助于训练协调能力,奢望运动与逐渐的成长能够慢慢缓解疾病给孩子带来的困扰。但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孩子由于小学基础不太好,进入初中后,在学习习惯、考试成绩上并没能交给父母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他们期许的眼神中我更多地读出了落寞。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家长,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工作之余,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了,每天晚上都陪同孩子写作业”。对于一名老师来说,一个学生只不过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则是百分之百。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孩子之于家庭的唯一意义。
“群里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采取了药物治疗,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旦停止用药,又会打回原形。可我实在没有勇气给孩子用药,因为担心有副作用”,类似这样的谈话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期待与不舍中挣扎的母亲。“作为家长,我也真得很急,看到孩子这样的成绩,我也无法做到淡定,有时候火气上来,骂也骂,打也打的,可过后又后悔不已”,孩子,多么温柔的字眼,但又给家长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划痕。一部分家长潜意识中给了孩子诸多期许,包括在自己身上不能完成的。但这位母亲的愿望却是如此微薄,仅只希望孩子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尽管如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这样那样让她无奈的事,面对孩子时,所谓的定力似乎还要打个折扣。
鉴于这种情况,最后我和家长一致认为近期先由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控制A同学的作业量较为妥当,基本要求是先抽出时间巩固基础知识,放弃难题,保证孩子的睡眠,提醒上课认真听讲等。在体育活动中,尽量提供机会让她发挥组织才能,以增强自信。
我看到了一个宽容隐忍的家长,那是发自母性的潺潺溪流,温和而平缓。尽管有太多的失望,却又处处传达着锲而不舍的坚持。在一次次的期许和失落后,依然用最柔美的微笑等候孩子的成长:漫漫人生路,孩子,你慢慢来。面对这样的家长和孩子,我再无力去要求什么,而只能思考如何给出更多的耐心和等待,等待孩子的渐渐靠近,等待美好生命的必然到来,这是我们最温柔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