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2)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体现的也正是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小说的主角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跳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 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终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当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时,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人生的变幻真是难以预料,谁又能知道自己今天的以后会发生什么呢?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初恋是美丽,初恋也是激情彭湃的。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也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是太单纯,太无助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以久的,多才多艺的,强壮标致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爱着。但实际上呢,这爱的天平能平衡吗?不能。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这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为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但也仅仅只能感动而已,我又能说什么呢,退一步想想,一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巧珍能和才华横溢、心性高远的高加林生活到一起吗?如果说高加林当时选择了巧珍,以他躁动的个性又能安于现状吗?两个世界中的他和她,即使生活到了一起又能有共同的语言吗 ?
我不敢回答。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引用《人生》中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
篇2:读书心得:《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读书心得:《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多年来一直奉行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一种绝对服从和必须执行的理念,要求每一名学员必须想方设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的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很合理的借口,体现出一种责任和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和一种超越完美的激情,以此激发人的巨大潜能。
作者以“没有任何借口”为主题,列举了很多事例,提出了很多观点,深刻地阐述了追求成功所必须具备的顽强毅力和不舍不弃的执着精神,劝戒人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困难,都要竭尽全力、永不言弃,反对寻找各种逃避退让的借口;教育人们对待工作要敬业、要有责任感、要有激情,为人处事要诚实,学会服从。作者用看似十分苛刻的言辞,却讲述了很多浅显易懂的道理,让人听乎其然,而知乎其然,读完本书,本人感受十分深刻。
感受之一,借口在不知不觉地吞噬着人们的灵魂,要想事业成功必须远离借口。很多时候,人们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想逃避,总要强调客观条件多么不完善,缺这缺那,抱怨上面关心支持不到位、群众觉悟低,或诉说情绪不好、身体欠佳、家庭困难等等。这些“借口”无非是想说明“我已经尽力了,错不在我”,其实不然,自己既没出力,也没努力。借口混淆了视听,掩盖了问题的本质,使人们丧失了很多亡羊补牢的机会。其危害不仅仅如此,正如书中阐述的那样,借口是拖延扯皮的温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很多都是“借口”惹的祸,一大堆借口迟滞了工作的进展。比如,某些安全隐患如果能及时排除,就不会酿成事故灾难;反映某些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本应立即解决,可是一些单位和部门,总能摆出一大堆理由压着不办,推诿扯皮,久拖不决,导致小问题酿成大矛盾,给党的事业带来硬伤害。借口是对惰性的纵容。惰性是人的本性,人们总想生活过得舒坦些,尽可能少干事或不干事,尤其是那些艰苦复杂而又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总想拒之于千里。
不想干事总得有个理由,于是“借口”便粉墨登场,为其懒惰行为提供说辞和辩护,使其名正言顺地逃避工作和责任。社会发展终究要靠人们的劳动创造,如果人人都想着如何偷懒耍滑,社会岂能长治久安?借口窒息了人们劳动创造的热情。借口是导致平庸的推手。实践表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一阵,就会“天堑变通途”。就在关键时刻,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来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用在相互指责和抱怨上、用在如何找到合适的借口推脱责任上。虽然借口有时能让我们成功地归避责任,但同时却让我们丧失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最佳时机,进而也丧失了一次难得的创新和超越的机会。人们面对现状虽然不满却又无动于衷、萎缩不前、无所作为。借口是成功的天敌。借口会助长伪善之风,在我们不经意间,慢慢地蚕食我们的诚实和自信,耗尽我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及我们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从而很快地涣散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朝一日当危险真正降临时,不仅人与人之间,就连自己都会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届时我们拿什么来扞卫自己的事业?为了事业的成功发展,我们必须拒绝借口。`
感受之二,责任是干事创业的基石,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像生命一样守护自己的职责。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生存的机会。放弃承担责任,或蔑视自身的责任,就等于在可以自由通行的路上自设障碍,摔跤绊倒的只能是自己。”此话对责任的阐述是十分深刻的,试想如果人人都缺乏责任心,工作玩忽职守不负责任,这个社会还有安全感、还能正常运转吗?要想干事创业,有所作为,必须牢牢地坚守自己的职责。一是要强化责任的认同感。人生于世,责任无处不在,每个人不仅要对他人负责,而且还要对社会负责。这就要求人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或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像安德鲁.罗文上尉那样,无条件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把信安全地送到加西亚,即使为此献生也再所不辞。这就是对责任的一种认同,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强化这种认同感,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国家公务员,是纪检监察战线上的一名战士,担负着维护党和人民群众利益,惩治违法乱纪分子的职责和使命,无论何时,都不应漠视责任,忘却责任,甚至亵渎责任。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政治成熟的表现。
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社会才能赋予更多、更重的责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一个不敢负责任的干部是难有作为的。敢于承担责任就要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失误,坦然接受组织处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以便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是编造谎言和借口,文过饰非,欺骗组织和群众,推脱责任,以求自保。当然,承担责任会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可能会因此丢官卸职,身败名裂。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民生,顺从民意,为民谋利而无怨无悔,不能被个人名利得失所困。三是要永远忠诚自己的职责。书中有一段引言,我有同感:就是世界上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那种既有能力又忠诚的人才是最理想的人才。近几年商业间谍案层出不穷,而很多案件却出自于自家人的监守自盗。因此,忠诚是重要的,也是无价的,无论是国家组织,还是企业团体,均把职员是否忠诚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党员领导干部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推进者和执行者,拥有一定的权力,担负相应的职责,必须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岗位职责,严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职司责,自觉抵御各种诱惑,杜绝各种失职渎职行为,任何时候都不能出卖和背叛自己的职业灵魂,永远做忠诚职责的典范。
感受之三,执行力是事业发展的源动力,要想创新超越就必须保持坚定持久的执行力。无论想法有多好、计划多周全,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世上没有无缘的爱,天空不会掉陷饼,没有真情付出,就不会有好的收获,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才是事业创新发展的硬道理。要想创新超越,促进事业快速发展,首先要点燃工作的激情。实践表明,被动应付与激情满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所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被动应付的人总是把工作当成任务,当作负担,常想偷工减料,得过且过,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更不可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来。相反,满怀激情的人常把工作当事业干,工作总有一股子闯劲,永不满足现状,往往舍得投入全部精力和心血,很容易出现重大突破,创造惊人的业绩。因此,工作中没有激情,就如同行走在黑夜里,永远不知道路在何方;点燃工作的激情,人们就有目标、有追求,行为不再肓目,就有可能创造出诸多的人生奇迹,生命也会因此光彩照人。其次要做遵章守纪的表率。军事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德;日常生活中,服从上级领导,坚决执行上级决策指示,严格遵守法规纪律也是对普通民众www.aishibei.com的基本要求。
人人如果能做到“令出必行,令行禁止”,我们的事业将无往而不胜!但现实与愿想总有差距,当前工作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变通、打擦边球”的问题仍有市场,顶风违纪、违法乱纪、以权谋私以及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削弱了工作的推动力和执行力,使党委政府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对此,党员干部要有忧国之心,积极为党分忧,不仅做到自己不越规踩线,还要模范带头,旗帜鲜明地反对违纪违法和消极腐败现象,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最后要不断地追求完美。完成一项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完美永无止境,只要一丝不苟,刻苦钻研,全力以赴的努力工作,就能出精品、出名牌、创一流,追求完美让人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始终保持青春的活力。这对纪检监察工作同样适用,要达到“不叫好人受屈,不让坏人逍遥法外”的工作目标,查信办案工作中也要追求完美,使每个程序、每个步骤、每个细节、每个证据,均要做到准确无误,无懈可击,办成铁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追求完美,追求更好,让每一项工作没有瑕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干工作的最高境界,也是对工作的最高要求,每个人对待工作,都应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在不断追求完美中彰显人生价值,体现最完美的执行力,推动事业滚动发展。
最后,引用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的话结束全文: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让我们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努力工作上来,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寻找借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