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君不见目前电视屏幕上到处充塞着帝王将相的故事,从《汉武帝》、《雍正王朝》到现在“胸”涌热播的《武媚娘传奇》,可见皇帝始终触动着我们的神经,以为做皇帝是天下第一等美事,别的不说,单就皇帝那三宫六院的嫔妃就足以羡煞我们男人。最早知道皇帝还是看戏中知道,那咿咿呀呀的越剧唱的不是才子佳人就是帝王将相们的或凄美或善恶有报的故事,皇帝也有二种,一种是亲贤臣远小人的明君,为百姓安居乐业日理万机;一种是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但不管是哪种皇帝,贵为天子,掌握着人间至上的权力。而实际上,皇帝又何尝不是一件苦差事呢?如黄仁宇所说“皇帝职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既然是人,就一样有作为人的欢乐和苦恼,但皇帝又是如此特殊的一个人,所以又有了他特别的欢乐和苦恼。
看完《万历十五年》中的万历帝的一生,不能不令人想到我们的中国象棋中的那个将帅,只能在九宫格中盘旋,不能步出九宫一步,一天到晚身边只有士相簇拥着,你能体会到他那种看似拥有最大自由其实毫无自由的生活所带来的苦楚吗?我这样说,并非是要替皇帝抱不平,为皇帝叫屈,只是想说明皇帝也只是一个社会制度上的一个不得已的棋子,既然做为最高统治者都生活得这么郁闷,可见这种制度其实是多么的不合理。
闲话少提,既然是说万历皇帝,就先来看看他的一生轨迹又是如何的。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为明朝第十三个皇帝。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被册立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死,朱翊钧继位,第二年(1573年)改年号为万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卒,终年58岁。葬于定陵,庙号神宗。
万历登基时尚不满10岁,虽然自小聪慧,但面对比他老辣聪明得多的群臣们他又有何可奈何。当时的首辅高拱飞扬跋扈,幸得张居正挺身而出护卫了皇统。因此万历从小就在张居正的儒家教义的教导下成长,另一个陪伴着他的人就是“大伴”冯保,一个宦官。
做皇帝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敬天法祖,也就是敬重天道,效法祖宗,这敬天法祖又如何体现呢?就是儒家所制订的各种繁琐的礼仪,仪式有时远比内容重要。所以万历登基以来就一直努力扮演着制度分配给他的角色,祭天地、祀祖庙、庆元旦、赏端阳、阅军队、颁战旗。万历皇帝前期是符合儒家教义的好皇帝,他是勤奋并且相信着这些教义是人活着的唯一应该遵循的标准,何况还有智慧的象征“元辅张先生”张居正在辅佐着他呢!
张居正虽然为万历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并非道德上的完人,政治家永远不可能是道德的楷模,那种寻求上下平衡的苦心必也不可能获致人人满意的境界,即使在万历对张居正最信任的时期,仍然有不少攻击张居正的奏折上达天听,这不能不令万历感到苦恼,如同戏文中的皇帝一样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并没有那么容易判断,因为他们都有他们的道理。
政治和权术是可怕的,随着万历的成长,张居正的去世,一场挺张派和反张派的斗争又开始了,年轻的皇帝被大臣们的奏章气昏了头,面对那么多反张派所列举的事实,在万历帝眼中看来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张居正在反张派的参奏下他的形象逐渐变得虚伪和毒辣,种种罪状诸如欺君毒民、接爱贿赂、卖官鬻爵等等,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政,居心叵测云云。
“这一切使年轻的皇帝感到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万历不得不怀疑起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以及他一向遵奉的儒家教义是否人间的真理。
在万历帝的最后一章的最后几节中黄仁宇如此分析:
“元辅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大伴冯保被驱逐出京,皇帝至此已经实际掌握了政府的大权。但是不久以后,他就会发觉他摆脱了张、冯之后所得到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产物。他逐渐明白,倒掉张居正,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在倒张的人物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物强硬而坚决,同时又顽固而拘泥。张居正的案件一经结束,他们立即把攻击的目标转向皇帝。在劝谏的名义下,他们批评皇帝奢侈懒惰,个人享乐至上,宠爱德妃郑氏而冷落恭妃王氏,如此等等。总而言之,他们要把他强迫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而不让他的个性自由发展。另一类人物则干脆是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利用道德上的辞藻作为装饰,声称只有他们才能具有如此的眼光及力量来暴露张冯集团的本质。而张冯被劾之后在朝廷上空出来的大批职务,他们就当仁不让,安排亲友。 ”
这些虚伪的文官既有口头上公认的道德理想,又有不可告人的私欲,即使万历帝最信任的张先生也是这样。而面对他自己的私欲,群臣们又总是以各种各样道德礼仪为借口,谏止他去行动,如他十岁开始就要学习什么四书五经,不能偷懒,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责问。练习毛笔字练出兴趣,大臣们又觉得书法是细枝末节,不应再练,只好放弃这个爱好。他想到宫外去看看,大臣们又说不可。他想亲自操练军队,大臣又说这样是不对的。他想立他心爱的女人为后,大臣们又认为不合规矩。他想废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大臣们又不容许。不管他想做什么事,大臣们总是能找到道德的名义在御前诤谏阻止。万历感到累了。他不想再做任何事,他找理由不早朝。他不再为群臣们的奏折做出批示,他不再为空缺的官位补充人员。
以下为黄仁宇先生对此所作的精彩分析:
“以皇帝的身分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子。其动机是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因为他的文官不容许他康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抱代替是长子常洛为太子。这一愿望不能实现,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为之慢郁寡欢。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在张居正事件以后,他明白了别人也和他一样,一身而具有“阴”、“阳”的两重性。有“阳则有“阴”,既有道德伦理,就有私心贪欲。这种“阴”也决非人世间的力量所能加以消灭的。于是,他既不强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张,也不反对臣僚的意见,而是对这一切漠然置之。他的这种消极怠工自然没有公然以圣旨的形式宣布,但在别人看来则已洞若观火。
皇帝决心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作持久的对抗,臣僚不让他立常河为太子,他也不正常治为太子,甚至不让常洛举行冠利以便向翰林院的官员就读。像这样双方坚持达10年之久。
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打算。但是他的屈服是带着仇恨的。皇长子被封为太子,皇三子被封为福工到河南之国,从此皇帝的心灵上就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他的臣撩也再没有机会能使他按照他们的意志执行他的任务了。皇帝仍然是皇帝,但是再也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像这样又20年。
各种法定的礼仪在照常举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出席。高级的职位出缺,他宁可让它空着而不派人递补,使那些文官们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已不再有升迁到最上层的希望。臣僚们抗议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辩。因为他知道,只要在麦本上一加未批,不论是激烈的驳斥还是冷静的辩说,这些朱批和原来的奏折都要送到给事中的办公室里传抄公布,这就正好中了那批抗议者的下怀,使他们达到了沽名买直的目的而暴露了自己缺乏雍容的气度。最合适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可恶的奏本留中,即扣押在宫内不加批示。 ”
万历虽贵为天子,其实也是不能为所欲为。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在为所欲为,把我们的民族带进了历史的苦难深渊呢?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儒家为适应农业经济所确立的制度上。这样的制度一切力求稳定,不管何等高贵还是聪慧的人,都得容忍一切不管合理不合理的规矩,在道德的名义下行事。
既然人的自私本性是难以消灭的,我们何不大大方方的承认他,而不必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来气来,我们何不必尽力改进我们的制度,建设一个最不坏的社会制度,而不必去追求那种遥远的空中楼阁。像海瑞、雷锋这样的人物我不怀疑他们的存在,但我们实在不必提倡这样的生活,不必提倡这样的道德精神。既是个例,何以要求每个大众都做到这样呢?即使贵为天子一样成不了道德的楷模,又何况一个个需要为生存打拼的小百姓呢?让我们的世界少一些虚伪,多一些实在,阴有阴存在的合理性,阳有阳存在的合理性,不必为了要阳就要消灭阴。
从万历一生受到众大臣的掣肘不难看出他的无奈。其实,万历生的无奈,死得更无奈。300多年以后,他的坟墓定陵被发掘。1958年,在考古学大师夏鼐的指挥下,神宗的梓宫(棺椁)被开启。在厚厚的龙袍下面,掩藏着神宗的尸骨。尸骨复原后的结论是:“朱翊钧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64米。”1966年8月24日下午,大明神宗的尸骨被视为“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砸烂、焚烧。
万历生不得其生,死不能安死!中国又开始了另一种悲剧……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