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学大师论数学教育》有感
近日,体验了阅读《数学大师论数学教育》一书的快乐,它对数学教育有的独到的理解,很值得每位数学教师研读。大师们的对于数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读者自己领悟。“一千个读者的言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我想每个看过此书的读者,对产生不同的教育领悟,会对数学以及数学教育另有一番见解。
首先,它让我明白了一直纳闷的问题:为什么如今教授的数学都是西方数学?如,函数、解析几何、概率等。有时很纳闷传统数学怎么在教材中难寻踪迹?而此书中,吴文俊先生对中国传统数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发人深省。他认为“我国的传统数学基本上是一种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提高而提炼出一般的原理、原则与方法以最终达到解决一大类问题的体系。”在实数系统的建立方面,在远古时候就创立了完善的十进位值制,《九章算术》之后负数与小数、无理数的引入,是实数体系得到圆满的完成。我们的几何被吴文俊先生称为“别具一格的几何学”。我国古代几何很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因而测量、面积、体积以及圆周率等都是几何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在这些方面我国长久以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甚至有些极端的认为:“中国的传统几何才是真正的几何学,而绝不是欧几里得几何是真正的几何学,这是我个人观点,是不能作为定论的。”
那我国传统教育中有数学教育吗?答案是早在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学教育已被列入必须内容。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及记数符号,然后应用于学习甲子记日法,知道朔望的周期,在进一步学习计数的方法,掌握十进位和四则运算,培养初步的计算能力。唐朝的教学制度中规定算学为基本课程内容,以学习算经为专业,课业分为两组,《九章》、《海岛》共限3年,《张丘建》、《夏侯阳》各限一年,《孙子》、《五曹》共限1年,《周髀》、《五经算》共限1年,《缀术》4年,《辑古》3年。可见唐朝对于数学教育是相当的重视。宋朝设置专科学校六所,其中就有算学。元朝在地方设立学习天文、算历的学校,培养天文、算历人才。明清算学几乎沦为绝学,鲜有学子问津。不读不知啊!
其次的心得是明白了支配数学教育的目标、材料和方法有三大原则:实用性原则、论理的原则、心理的原则。心理性和实用性应该是论理性的向导,选择教材不应该向将实用性和论理性分开采取,然后合拢;这样勉强凑成的教材,是支离破碎的。把数学的观念和方法适用于实际应用问题时,理论上的疑问,自然油然而生;岂可以预先制成生硬的数学理论,强求适合于实用!数学是由推理组成的体系。数学不但其内容的事实价值,其所用之方法,也具有教育上的价值。推理之成为说理的体系,数学具有这样的教育价值,称之为论理的价值,是论理的原则。统一了上述三原则,选择教材,决定教法,实践的过程,称之为数学教育。 陈省身先生认为好的教师一席话,往往胜读十年书,陈先生回忆在巴黎追随数学家嘉当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刚才第一点已经提到陈省身先生认为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应该把数学教的生动有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概括起来,陈省身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好老师 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搞教育的人认为培养中学老师要注重教育的观点与方法,就是说要当一个好的中学老师,能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课讲得比较精彩,让同学们听得有兴趣,主要不在于他是不是掌握教育思想、教学法,或者是对数学教育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关键还是在于他自己学术水平的高低,在于他本身对这个问题理解的程度。 这么说并不代表不重视教学方法,而是强调了教学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数学学术水平基础上的,建立在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运用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杨乐院士的看法让笔者想起了教学名师北京二十二中的孙维刚老师,他在授课之前自己总要钻研一大堆题目,总结出方法、规律和心得,然后再教给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讲求一题多解,一解多题,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理解数学,发现数学中的美.就这样,孙老师和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所以,作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不仅要学得好 、教得好 ,还得做得好,学得好就是教师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教得好就是教师能把自己所理解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种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做得好 就是教师能以身作则,亲自示范如何学数学,充分认识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引导.就像孙维刚老师所坚持的那样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当张奠宙先生在对陈省身先生访谈中,提到现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热衷时,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堂小学生的关于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教案,就要求学生自己猜想和发现交换律,并把它和四色猜想相比拟,发现之后,还举例说明交换律的日常应用:当用很长的柄的勺子自己无法给自己喝水时,可以两个人交换地给对方喝,陈省身先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是:认为能够让学生发现确实很好,但关键要看发现什么和如何发现,并且主张交换律在小学不要教,认为加法、乘法服从交换律,无须去猜想、发现,做就是了.只有到出现非交换情形时,才需要认识交换律的重要性.交换律的本质是交换次序后,和 与积不改变。至于给对方喝水, 那是胡闹,与数学交换律无关要上升到理性得多的东西.而过去中国的数学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出色的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己不能形成很好的理论体系.最明显的例子,拿平面几何来讲,虽然早已知道勾三股四弦五,知道直角三角形的最重要的性质.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变成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没有上升到这个理论的高度。而欧几里得在希腊时代,两千几百年以前,就能够从几条公理出发形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这正是过去中国数学发展的局限.这是很不够的地方。从上述两位数学家对数学教学形式的见解来看,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训练思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概括性,相对于直观性教学来说更偏重于抽象和理性。
苏步青先生将自己的求学之路凝结成三句话:“一,听从老师的教导,学好数学,也学好其他学科;二,刻苦钻研,迅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三,坚持下来,风雨无阻。”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初中开始很多学生在数学等学科上出现了滑坡,进而厌恶数学,远离数学。还有种不好的观点,女生不适合学数学。埃米•诺特被爱因斯坦称赞诺特是“自妇女开始受到高等教育以来最杰出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天才”,诺特的名字,已成为亿万妇女献身科学的象征。在数学领域颇有造诣的女数学家不在少数,女生千万不要迷信这一谣言。不少学生拿到一道难题,思考片刻,就向老师、同学请教。他虚心请教的态度值得学习,但自己思考的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会让他再考虑一天,明天还没有结果再一起讨论。学数学是个苦差事,没有一定的毅力不会有作为的。陈省身先生在接受张奠宙教授访谈时,张教授问道:“现在时兴小学生每堂课都要自己“发现”,而且是合作讨论地发现。”合作交流等作为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之一,很多数学课搞得热热闹闹,风生水起。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衡量,课堂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对此,陈省身先生有着不同的见解,“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多的效果。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我现在还给大学生上课。在大学课堂里,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主要是教师“示范讲解”。”中小学课堂注重容量的增加,而时间又没有增长。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很多时候,成为少数“尖子生”的天地。交流也就变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听成绩优异学生的言语了,合作交流也就沦为一种形式。
有感数千字,但未能言中大师们关于数学教育的精髓。大师们的对于数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读者自己领悟。我想每个看过此书的读者,对产生不同的教育领悟,会对数学以及数学教育另有一番见解。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