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说课稿
教学内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第五单元“认识角”的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顶点和边,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观察正方形纸、三角板等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又通过从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表象,然后开展画一画、折一折、找一找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初步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初步会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3、通过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表象,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说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这一理念,我对本课的教法学法作如下设计:
教法:讲授教学、引导教学、实践教学
学法:观察发现,实践操作,合作学习
具体措施:
1、能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物情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不规则纸片、三角板”等实物中抽象出直角的概念。再从生活中找“直角”,又把直角回归到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能注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数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动手操作,经历“直角”的形成过程。通过“看、找、折、画”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直角的印象。
3、关注“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折直角、比直角、用三角板验证直角从不同角度画直角等环节,体现数学方法策略的多样化,重视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发现等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发现探究的能力
4、初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的能力,如:画直角、判断直角时,小组内通过适当的合作交流,能使有困难的学生较快地掌握操作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画了直角后,相互欣赏各自的作品,提出合理的看法或建议,增强同学间的互助意识。
说教学程序:
一、看情景图,复习旧知。
本环节复习了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加强实践、体验,充分认识直角
1、认直角
(1)观察正方形,认识直角。
这四个直角放的位置不一样,但都是直角。说明看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和它放的正不正、平不平是没有关系的。
(2)师出示一块三角板,指出直角,学生也拿出三角尺,找出它的直角。举起来指给老师看看。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把这个直角画在黑板上。在点子图上找一个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这就是一个直角。在数学中,为了清晰的表示一个直角,给直角加一个标记“”,这就是直角标记了。
2.画直角
本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1)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相检查。
3、折直角
动手折直角,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与寻找直角的乐趣。为后边直观比直角做铺垫。
4、比直角
引导学生,虽然我们用的纸形状大小都不一样,但是折出的角都一样大的,利用教具三角板和学生折的角对比,学生有说老师的直角大,有说一样大。这样激发学生研究直角大小的好奇心和兴趣,加深记忆。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直角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找直角(认识锐角和钝角)
直角就隐藏在我们的周围,用你们的火眼金睛去找一找直角。(自由回答)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组成直角,引出下一话题,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得角是钝角。
在点子图上直角的基础上画锐角和钝角,增强对比性。学生作图。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演示剪角,寓教于乐。充分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2.习题,利用三角尺测量角。3.综合题。
四、总结。
直角都是一样大。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篇2:二年级下册可爱的家乡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可爱的家乡》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可爱的家乡》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主题。
《可爱的家乡》主要是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及家乡的物产,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懂得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可爱的家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二课时介绍家乡的物产。今天主要阐述第一课的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图片及文字资料收集,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感受家乡的美好、可爱。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作为家乡的一员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
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二年级儿童已经学会了一些知识,初步培养了欣赏与发现优美风景的能力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整理反思提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方式。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课前搜集家乡的风景名胜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采用了体验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用电脑课件展示优美风景图,将孩子带入美丽的风景之中。当学生欣赏完图片、听完歌曲后,我引导学生说:同学们,听到这歌声,看到这美景,我们会想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张家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可爱的家乡》!
[设计意图:以歌曲的形式开始新课,能满足孩子们的听觉;播放美丽的风景图,也满足孩子们的视觉。初步建立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起孩子们对家乡的关注,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使课堂教学能很快进入佳境。]
(二)介绍家乡,展示美丽
首先让大家欣赏张家口地图,创设情境引导:有一批外地的游客想来我们的家乡观光旅游,你们欢迎他们吗?你们愿意把家乡的美丽风光介绍给他们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课前搜集的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进行介绍、交流、归纳、整理。接着让各组长借助实物展示台将搜集的图片汇报展示,并加以文字说明。
此环节中,到过这些地方的孩子们可以向同学们讲讲真实感受。
最后,利用电脑课件将张家口的美丽风光展示给学生们。(课件内容有: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崇礼滑雪场、赐儿山云泉寺、泥河湾遗址、水母宫、官厅湖、中都草原、大境门等。)
[设计说明:这部分内容是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的关键。生动的画面让孩子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引发了学生内心的认同感及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热爱家乡、设计未来
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想象未来的张家口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在全班面前说说自己的畅想。
[设计说明:这样设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期望,规划与建设家乡的理想油然而生,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水到渠成。]
(四)抒发感情、激情结束
引导孩子们:我们的家乡张家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共同祝愿可爱的家乡更加富强!
屏幕出示《大好河山张家口》大合唱视频。师生跟唱。
[设计说明:用合唱形式,把建设家乡的美好意愿总结归纳,有效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
五、教学反思
根据自己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我认为一个支持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要追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德育实效。在《可爱的家乡》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思考并实践着开放式、活动化、直观式的教学策略,冷静而充满智慧地关注学情,树立“以学为中心”,创造“以价值观确立”为核心的课堂,活动间呈现递进化,评价过程提升学生能力,活化教材的育人价值。
板书设计:
7.可爱的家乡
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篇3:一年级1班数学期中试卷反思
一年级(1)班数学期中试卷反思
在本次的期中考试中,一年级的试卷内容丰富,题目形式多样。也更全面地考查了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选取了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从心里对考试没有了抵触的情绪,而是作为一次和自己交流的一种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
一、成绩分析:
1班参加考试人数为55人,平均分90.4分,2班参加考试人数为56人,平均分88分。
二、试卷题目难易分析:
试卷难易程度总体适中,基础题考核面全,呈现的基础性强,后半部分能力题,拉开了层次,有适当的提高。
三、考试情况分析:
1.基础题上失分。由于一年级的学生缺少考试和测验的经验,虽然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错,但由于部分学生考试时不认真、不细心,计算时容易出错。因此,要想在基础题上不失分,学生平时就要多下功夫,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提高认知水平;要形成不单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只有全方位的训练巩固,才能达到一定的运算要求,解决计算不够准确的毛病。
2.应用题上失分。应用题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这部分失分相对较多,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强,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不会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解决问题。
3.学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甚至可以说不会检查,做完之后就结束,也导致有漏题、丢题现象。
四、从本次考试的难易程度和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大部分小朋友都有所进步。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的字迹较潦草,书写不认真,要培养小朋友认真书写的习惯。
2.学生的听读能力和审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题目学生会做,但是没有听懂意思,有些学生对试卷的题目要求不明确,不理解题目意思。在以后的练习中我们会加强学生对题意理解的训练以及题型的多样性练习。
3.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加减法计算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必须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保证百分之百的的正确率。
4.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还很不够,在以后的练习当中我们会多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能够把一个知识点运用到各种题型当中去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清晰,做题时认真细致、静下心来做题目,学会理解题意,学会检查。
6、重视考后反思,师生共同分析试题。
教师和学生要通过考后的试卷分析,教师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自己在知识、方法和发挥上存在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即改进措施:
1.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3.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4.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