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艺术
关于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史,目前还正在总结和研究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要比较确切地描述它,可能还要有一段回顾的时间。据笔者的意见,大致说来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年代以前,创作方法以复古主义为主导;第二阶段为50年代至60年代中,是对复古主义的一种不完全恰当的纠正,可称之为简约化时期;第三阶段为60年代中和整个70年代,即所谓“whdgm”和它的影响时期,建筑艺术创作被错误地引上了一条“政治化”的道路,可称之为庸俗政治论时期;第四阶段从80年代开始至今,以中国进入新时期为契机,建筑艺术创作才步上了一条健康的道路,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
复古主义可以说是此前“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其主张大致是希望将狭义的“民族形式”即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而甚少顾及新建筑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它的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事实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但“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物,企图将曾适用于木结构和手业操作方式建造的宫殿、庙宇等样式硬加在功能、材料、结构、施工方法及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与之大不相同新建筑上面,肯定是一条岐途。复古主义曾经盛行的外部条件则是当时倡导的学习苏联的运动,当时的苏联建筑正是走在复古主义的道路上。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如北京西颐宾馆、重庆人民大会堂、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它们大都有一个庞大的有如宫殿的大屋顶,覆盖着彩色琉璃瓦,檐下布满用钢筋混凝土浇注的斗拱,所有钢筋混凝土梁和柱都模仿木结构构件,其上满绘彩画,门窗也是古代木门窗的式样。
由于复古主义建筑的昂贵造价,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仍十分困难之特别不合时宜,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但这种纠正却相当缺乏理论深度,多半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必然导致了简约化的出现。简约化的关键词是节约,显然有它的合理性,但过于片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时间,似乎节约造价成了一切,建筑师的工作就像是在制造一件普通工业产品一样,放弃了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的追求。
但在这段时期,因着国庆十周年的庆典,以北京为中心,也一度出现过一段对建筑艺术价值的肯定与追求,其代表性作品如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农业展览馆和中国美术馆,以及TAM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它们的处理方式多半是在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了的宫殿式屋顶,或者采用平顶,虽然也采用了琉璃,造型和装饰都有所简化和创新,代表了当时中国建筑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但这几个作品只能算作是特例,而且基本上仍是折衷主义手法,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大多数作品仍是比较平庸的。
在“whdgm”时期,与中国其他领域所受到的破坏一样,建筑创作也受到了极大摧残,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必须体现某种被歪曲和吹胀了的“政治”概念,于是在各地兴建的所谓“万岁馆”、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以及无原则的模仿北京国庆十大建筑等的“创作方法”。
庸俗政治论毫无群众基础,随着“WG”的结束,也迅速被抛弃。
从以上事实,可以深切体会到宏观文化环境对于建筑艺术的健康发展是何等重要。这些观念并不相同,有些还尖锐对立,但可以认为,它们都同属于一元建筑观念,即不是片面地强调建筑的这一个侧面就是片面地强调另一个侧面,总是不能认识到建筑的矛盾复杂性也即多元性的基本性质。而且所强调的一元不是被极化就是被扭曲,终于也不能成为多元论建筑论中的一个正常的构成。
从8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开放的不可逆转,促成了思想的活跃,关于人的价值的全面思考,关于传统的再认识,关于几十年所走道路的反思,以及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美学热、文化热的兴起,还有建筑创作任务的空前规模,都推动了建筑理论的加速发展,其最显着的标志就是建筑多元论的崛起。这是中国历史从未出现过的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已深切认识到,建筑艺术应该与时代紧密同步,应该立足于中国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色同时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中国”是对应于异域而言的,基于共时性的理由,其中就不能不包含那些可以吸收为自己一部分的因素,这部分因素,就既是异域的,也是中国的。同样,“现代”是针对过去而言的,基于历时性的理由,也不可能不包含那些可以溶化为自身一部分的因素,这部分因素,就既是传统的,也同时是现代的。所以,立足于中国现代,既包含“中国现代”本体生发出来的活力,也包含可以为它接纳的异域和传统。这个“包含”,就不是全盘照搬,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全面复古,而是以之为营养,作出自己的创造。
80年代以来的大量作品正是建筑艺术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最好证明。这些优秀作品又可以有多种创作方法,既有侧重于从传统吸取营养,开拓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也有侧重于从异域借鉴灵感,转化为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建筑艺术家所取的态度是从自身出发,不拘一格,古今中外皆为我用。所有这些作品,如果要用几个字或称“流派”来概括,大致可划分为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几种。
古风主义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外部形象的严肃创造,几乎全是在名胜之地原有古代建筑已毁,作为旅游建筑重建或新建的,如武昌黄鹤楼、南京夫子庙与秦淮河、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天津天妃宫文化街等。旅游有它的特殊要求,如需要文化品位,触发思古之幽情,所以,作为一种特殊创作方式,古风主义并不是复古。
黄鹤楼历史悠久,是武汉三镇的标志,最后一次毁于本世纪初,有重建的理由。新黄鹤楼基本按照人们记忆犹新造型也比较成功的清代黄鹤楼重建,层数从三层加到五层,气势更大,周围布置成民俗文化旅游公园,已成为武汉游客必到之处。
新古典主义对传统建筑的外部形象有更多改造,侧重于借鉴其神态意趣的一种创作,其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山东曲阜阙里宾舍、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北京西客站等。这些作品对传统是以借鉴而不是以模仿为主,本身也不是被毁古建筑的重建,多因处在着名古建筑附近而采取的一种协调的处理手法,或建筑本身的性质要求人们更多地联想起传统文化。
如阙里宾舍紧邻在曲阜孔庙之东、衍圣公府之南,它就不能只突出自己,而应该与这两座着名古建筑群协调,体量不能太高太大,色彩不能过于鲜明,形象更要与原有古建筑呼应对话。其实阙里宾舍也并不缺乏新意,如它的空间系列,就借鉴了国外共享空间公共大厅的观念,采取自由式平面布局,又以水面、庭园和细部及其他环境艺术作品构成和谐的整体,显示了时代的追求。它的典雅、温文、古朴的高尚文化格调更令人难忘。
陕西是在汉唐时代演出了多少壮阔史剧的地方,唐代是中国艺术史的发展高峰,陕西历史博物馆主要借鉴唐代建筑形象并加以改造和简化,显得气度不凡,雍容大度,明朗而简洁。传统中往往也有许多很符合现代观念的东西,越古的也可能越现代。
雨花台纪念馆虽然是全对称的构图,但仍有明显新意,采用了简化了的古典建筑重檐庑殿屋顶,米色的外墙,只缀以少量纯白,性格庄重、沉静,纪念性十分突出。
北京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首都,现在仍保留有大量优秀的古建筑,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透出浓郁的古都气息。所以,在作为北京的大门甚至中国的大门的西客站,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形象,给到达这一古都的中外旅客一个强烈的第一印象,是有充分理由的。西客站座南向北,以北立面为正面,常处于逆光之中,为减轻大片逆光面不可免地会产生的朦胧而沉重的印象,立面处理更强调天际轮廓线的高低错落,在正中开了一个大空洞,显得比较通透,又寓意为“大门”,构思是成功的。
新乡土主义另辟蹊径,不是向以宫殿庙宇的传统主流而转向地方民间建筑采撷精英,其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具有浓厚的闽北民居风味的福建武夷山庄宾馆、具有皖南民居特色的黄山云谷山庄宾馆、呈现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甘肃敦煌航站楼等。
它们同样也不缺乏时代气息,在单体,都对传统手法了大胆的改造;在群体,更是灵活之至,为小小民居所未曾有。例如敦煌航站楼,由一个方形旅客厅、一座圆形综合楼联以塔台组成。方厅借鉴河西以高外墙封闭,隔绝严酷气候称为“庄窠”的土堡式民居,也围以高墙,墙面全刷土色,以许多不规则排列的浅龛暗喻莫高窟,性格凝重厚实。方厅内有天井,植花通水。圆楼白色,呈螺旋上升动势,与高耸的圆形塔台相接,引起升空的联想。“天圆地方”,也切合航站楼的主题。
新民族主义是指8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带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创作,代表作如乌鲁木齐新疆迎宾馆、新疆人民大会堂、西藏拉萨饭店和云南西双版纳体育馆方案等。
新疆迎宾馆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十分鲜明,也很细腻,又十分现代化。室外那一对喇叭形的冷却水塔高高耸立,内轮廓组合成尖拱,表面嵌砌来自维吾尔石膏花饰意匠的花格,造型秀雅而富特色,标志性很强。根据地区气候较冷,绿化期短的情况,在二层设置了室内花园。新疆人民大会堂的转角塔柱是体现性格的点睛之笔,那是礼拜寺叫经塔的简化变形,内部是管道井。
拉萨饭店也是很好的作品,抓住西藏传统建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重视简单团块体量的组合,意在传神。庭园小品和室内装修与传统有更多形似,浓烈而鲜丽。
西双版纳体育馆在体育馆和傣传统竹楼之间找到了结合点,无疑是形象很美的作品,功能也很合理。看台外侧的“干阑”楼面是开敞的休息平台,凹曲的大屋顶与竹楼屋顶声气相通,明显具有傣乡风情。傣族传统建筑风格倾向于开朗、轻灵、秀丽,体育馆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
本土现代主义是采用得更加普遍的方法。如果说,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和新民族主义的创作多少都带有些特殊的性质,使它们与传统的联系更富有内在的有机性,那么,在更多情况下,建筑却不一定和传统有那么明显的直接的关系。虽然如此,这类建筑的优秀作品仍然是从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师仍然没有忘记使它们在多元创造中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感与中国气派。之所以冠以“本土”二字,是因为它们与西方正统现代主义有所不同,是中国式的现代。
这样的优秀作品也不少,如具有强烈时代活力同时又隐含有中国式的审美观的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深圳体育馆和上海华东电业管理大楼;重视整体环境艺术氛围的创造,取得突出成就的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第一次成功创造了中国园林式中庭的广州白天鹅饭店;结合具体需要、部分模仿西方古典主义的上海龙柏饭店;以传统的神韵为重,部分采用传统构件为“符号”的杭州文化中心等。
国际展览中心的意义在于,在不一定直接借鉴传统的创作中如何走出中国人自己的路子。在这个作品中似乎看不到任何“传统”,甚至连“符号”也没有,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式的倾向,但它的内在的富于理性节奏的造型逻辑还是中国式的。国际展览中心还成功运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钢筋混凝土凌空构件作为装饰的手法,在单元体之间的上空横连折板。钢筋混凝土的拱廊也是后现代式的,与折板上下呼应。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在当年日寇在南京的13个大屠场之一江东门“万人坑”原址。基地东北角最高,陈列馆就放在这里,平顶,通过大台阶把凭吊者引上陈列馆平屋顶,可俯瞰屠场全景。全场几乎铺满白色卵石,宛如死难同胞的枯骨,寸草不生,象征着死亡,与周边一线青草表达出生与死的鲜明对比,一片凄厉惨烈的悲愤之情弥漫全场。沿院绕行一周,在断垣残壁似的围墙上有长段浮雕,再现出种种惨剧。经枯树、母亲像,遗骨室里尸骨累累,再现“万人坑”的土层断面,悲愤之情更加深化。建筑物低平简洁,摒弃一切琐细装饰,其体形、体量、流线、色彩、浮雕和单体的组合,都极其单纯简炼,尽量不使突出,重点在于整体环境气氛的渲染。色调统一为灰青色,深沉而庄重。场庭布局借鉴了传统建筑园林的布局手法。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主场馆,其总体构思充分考虑了功能与形式、现代与传统、环境与建筑的结合。两座最主要的建筑—游泳馆和体育馆造型相近,两端采用60~70米的塔筒,以斜拉钢索吊起双坡凹曲屋顶,十分强劲有力,符合体育建筑应具有的力度,同时又使人产生传统建筑凹曲屋顶的联想。双坡顶上再突起一个形似传统庑殿顶的小屋顶,形象新颖,既加强了与传统的联系,又富有时代感。
中国建筑艺术还在发展,有理由充满信心地期望,新的中国建筑艺术,在非常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也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
篇2:法院综合性公共建筑设计
法院综合性公共建筑设计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是一座集审判业务、办公和宿舍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基地南侧为市民广场,项目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捷。该建筑面积为32413.9m2,其中:办公大楼15层,面积20**5.6m2;审判大楼3层,面积8947.8m2,生活楼5层,面积3290.5m2.
因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急需办公及审判场所,方案设计招标规定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上法院建筑功能的特殊要求,且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关于法院建筑设计的规范,所以我们在方案构思之前专门到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厦门海事法院进行现场调研,与法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在短时间里完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造型独特的方案创造了条件。在中标之后我们又到广东省汕头市参观莫泊治大师最近的作品—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分析基地现状及法院建筑本身特点,抓住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组织和建筑造型,明确了总的设计思路,经过精心的设计,方案以合理的平面功能布局、巧妙的流线安排及大方典雅的造型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1、总体布局
城市法院用地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连,这样便于合理组织办公入口、审判入口、羁押入口和生活入口不同性质的人流。可该项目用地紧张,形状不规则,只有南面通过城市广场与沿海大道相连。因用地条件的先天不足,给设计带来了挑战。为方便法院工作人员上下班,人民群众的上访和旁听,总平面布局时,把法院建筑中办公部分入口和审判区入口设置在基地的南边;犯罪嫌疑人羁押入口设在用地的北面;生活区入口布置在用地西北面,在用地内布置一条环形车道,把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建筑主体面向沿海大道。本工程用地通过一条弧形道路与城市广场、沿海大道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而威严的台阶柱廊作为办公楼室内空间与城市广场室外空间的过渡空间,营造出人民法院庄严肃穆的气氛,突出法院建筑的形象特征。法庭部分布置在基地的东侧,利用不规则的地形退让出一块广场,便于人流的疏散。法庭与办公区尽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方便法官办公和开庭,提高工作效率,并可形成较大的体量以强调法院威严的气势。
宿舍区作为附属用房主要用于内部生活及招待之需,布置在基地的西侧,获得比较安静和私密的空间。办公、法庭与宿舍区围绕着内庭院组合在一起,联系紧密又分区明确。由于设有内庭院,大大减弱了法庭对办公区及宿舍区相互间的干扰,改善了环境并获得了汽车回旋、停放及人流集散的场地。在有限的用地里,为法院的工作人员在西面规划了一个篮球场地。由于资金短缺,地下水位高,地质情况不理想等诸多因素,建设方决定建筑物不做地下室。为解决停车的问题,方案设计把办公楼和生活楼一层架空作车库,这样既解决了停车问题又抬高了办公楼入口的位置。用地南面规划了用植草砖铺成的室外临时停车位,既美化环境又解决停车问题。为满足远期停车的需要,已向市政府提出申请,把南面规划城市广场纳入中级法院的建设,作为法制广场供市民休闲,接受法制教育。
2、交通流线组织
根据法院建筑自身特殊功能的需要,为实现审判的公正性,法院工作人员、证人、犯罪嫌疑人和旁听人员等各种流线应互不干扰,严格分开。
2.1 平面交通组织
法庭公众入口和办公主入口、宿舍入口及犯罪嫌疑人羁押出入口,分别设于基地南面、西北面和北面,做到公众、审判员、内部员工及犯罪嫌疑人4种人流出入口严格区分,各自独立。办公区和审判区通过封闭连廊形成法官通道,内部执法人员、庭审人员与外来人员互不影响。办公楼和生活楼平面交通主要由贯通整个平面的内廊进行水平联系。审判区通过环形走廊把法庭、证人室、合议室、羁押室、办公室及卫生间等辅助房间连成一体。考虑到要杜绝犯罪嫌疑人逃跑、串供、自杀和被害的可能,羁押室设置单独隔离的出入口,警车能直达,并且尽量缩短了与审判区的距离,设置了完全隔离的安全通道,不与其它人流路线交叉重叠。
2.2 竖向交通组织
办公楼设有4台电梯,2台一组,分别设在东西两端。在一楼设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可从一楼进入电梯到达办公楼任意一层。办公区设两座防烟楼梯间,既满足平时相邻楼层的联系,又能满足紧急情况下疏散的要求。生活楼设两座封闭楼梯间,以满足竖向交通和疏散的要求。审判区设1台电梯供残疾人与老年人使用,同时设了3座封闭楼梯间,以满足不同人流的使用。办公区与审判区既相对独立又通过走廊联系在一起。整个大楼设智能管理系统,除底下几层对外办公接待的房间外,其余的房间、走廊与电梯必需通过电子识别系统认可才能进入,以保障法院工作人员、武器库和档案的安全。
3、功能分区
随着社会的法制化,审判业务日趋益重,该法院要求设置26个小法庭,4个中法庭,1个大法庭(可容纳662名听众)。设计把规模小使用频繁的小法庭设在底层,将规模大且使用较少的大法庭置于三层并创造出无柱空间,既符合结构布置的原则又经济方便。办公楼裙房部分设置为外来人流相对集中,与法庭关系较为密切的大空间设新闻发布中心、立案大厅、扣押物品仓库;高层部分作办公、档案室及图书、资料阅览室;顶层中心部位设置了羽毛球馆(属无柱空间,二层高)供法院工作人员紧张工作之余锻炼使用,以缓解工作压力。
4、建筑形象
在立面造型的处理上,吸收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端庄的形体、粗旷的轮廓、对称的立面、虚实的对比、夸大的尺度、坚实的材质等,充分体现出法院作为国家机器的尊严。在沿海大道侧的办公楼面向市民广场,并在中轴线上设置宽大的直上2层的台阶和门厅,3层楼高的弧形柱廊环抱广场,营造出法院庄严肃穆的气氛。办公楼主立面有意识地在规整的体形中间嵌入一块大玻璃幕,隐喻“明镜高悬”。办公楼主体简洁的楔形体块犹如一块巨大的惊堂木座落在广场上,强调“执法如山”;顶部对称均衡的造型象征公正与公平,立面上舒展的水平线条延绵于天际与大地融为一体,象征着人民法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及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些设计元素及符号,塑造出法院鲜明的建筑性格及独特的建筑形象。
5、技术措施
法院建筑除需采取一般办公建筑的常规技术措施外,还有其特殊的要求。
(1)法院档案库的要求比一般的办公建筑要高,设计采用了较先进的有轨轻型密集档案柜。这种产品密封性好,空间利用率高。因档案库存放的档案为纸质和软盘,不能采用常规的喷淋灭火系统,故本工程采用气体灭火系统。相应照明灯和窗玻璃都采用了防爆产品,为防紫外线对档案的损坏,档案库设了双层防紫外线窗帘。为保持档案库恒温恒湿的状态,档案库设自动控制的通风空调系统。同时配有自动监控系统,通过球形摄像头把档案库的情况24小时不间断送回中心控制室,实行全天候监控。
(2)武器库对安全要求高,设计除考虑自动监控系统外,还在旁边设武警值班室。
(3)审判区的空调室外机放在裙楼屋顶,为避免震动和噪声,除选用低噪声产品外,还在设备安装时设橡胶垫片,并在设备与办公楼之间设轻型隔音板,尽可能降低噪音对办公区的影响。
6、结语
该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合理的总平布置,明确的功能分区,秩序井然的流线组织,能较好地满足法院建筑的特定要求,并通过外部形象的创造和外部环境气氛的渲染,该中级人民法院将以其鲜明的性格特征道去履行神圣的法律使命。
篇3:注册建筑设计师考试作图要点
注册建筑设计师考试作图要点
注册建筑师考试的大设计最是头痛的一门,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复习资料与大家共享。
第七项建筑方案设计和第八项建筑技术设计两项考试取代了过去的"建筑设计与表达"长达12小时的作图考试,把应试者从超常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把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和建筑技术设计能力分别进行考核,可以更准确地测试出应试者是否在某一方面有薄弱环节。应该说这是考试方法上的一个改进。
第一章 建筑方案设计(作图题)考试内容
七、建筑方案设计(作图题)
检验应试者的建筑方案设计构思能力和实践能力,对试题能作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包括:总平面布置、平面功能组合、合理的空间构成等,并符合法规规范。
从1995年至20**年逐年考试中测试这部分能力的试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设计任务书做快速设计(包括总平面、单体建筑平面等);另一种是给出功能关系图(气泡图)及说明,要求应试者按"气泡图"所上的功能关系做出总平面图和单体平面图。无论采取一道题还是几道题的考试方式,这门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应试者的建筑方案设计构思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四方面考核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平面布置:包括城市道路连接,场地道路、停车的考虑,绿化景观环境的合理安排和消防、日照、开口位置等各项规范的掌握。
(二)平面功能组合:需考虑功能分区、出入口布置的合理性;人流、物流等各种流线的通顺便捷性;垂直交通楼、电梯设置的科学性;厅、堂、走道、公厕等公用设施安排的妥善性;朝向、采光、通风等室内环境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建筑面积和房间面积的准确性。
(三)合理的空间构成:包括楼层的合理布局;垂直交通安排;不同大小、不同高度空间的合理组织;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室内、外空间的综合考虑。
(四)符合法规规范:包括各项防火规范,有关无障碍设计的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特别是各项强制性条文的掌握。
对以上四个考核点的检验是对于一个应试者能否成为一级注册建筑师一项十分必要的基本能力综合考核。
第二章 考试注意事项
一、考试不是设计竞赛
注册资格的考试,主要是考查应试者的设计能力和基本功,而不是考设计"灵感",所以考试中千万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追求奇特的趣味性,更不要画蛇添足,应试者在思想上必须明确:考试不是设计竞赛。
例如:某设计院的一位建筑师,平日设计水平较高,项目设计中能经常出现不同凡响的点子,在考试中由于追求方案的奇特,想表现自己的"设计能力",在快速设计题中采用60°斜柱网的平面布局,浪费了很多时间,考题没有答完。由于追求形式和表现,追求构图和绘画的技巧,设计中不免带来一些问题,不符合题目要求,建筑面积超出,面积分配不合乎要求,不但没有加分(注册考试是不加分数的),反而减分不少,结果没有及格。所以不要在考试中着意地玩什么花活,否则适得其反。
二、一定要好好审题
要快速地正确理解题意,可以说看清题目是最重要的,因为作图题考试的全部要求都明确地写在卷子上。
应试者在拿到试卷后,首先应浏览题目,正确把握题目的设计条件--任务书,有的题目除文字外,还有设计条件图(表),可能有若干个图或表,要准确理解题意,特别是对成果的要求,抓住要点,然后再动手设计。
项目名称往往表明了建筑的性质和类型。项目的规模一般有三层含义:使用量(人次、床、辆、座……)、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项目概述是题目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建造地点的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如建筑在北方寒冷地带,需考虑基础在冰冻线以下等)、地质水文条件以及建筑耐久、耐火等级等,都是应试者应了解的。但由于作图题要在有限的规定时间里完成,方方面面的问题又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准确理解题意抓重点。
设计任务书中一般会具体给出建筑的总面积要求,特别是建筑面积的允许波动幅度,以及建筑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面积分配和使用功能上的具体要求等。这是对建筑方案设计的具体条件和限制。有时还会详细给出建筑材料的要求,设备配置情况等。根据上述条件,应试者可分析得出建筑的平面与空间组织方式、建筑层数、结构形式……,这些都是设计的关键因素,应试者必须详细理解,认真分析。
对于答卷最后成果的要求,如表现方式,设计深度及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的比例和数量(有时不要求作立面或剖面),都会给予明确的指示。
应试者应特别注意任务书后的一般附带说明,它往往告诉应试者上述各项目中未包含而又特别重要的要求,如:是否允许加注文字说明,建筑面积可否按轴线计算,图纸和文字表达的工具与材料等等,应特别留意。
应当指出,对设计任务和条件图的认识和理解,是应试者此后全面展开设计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举几个审题不清的例子:
(一)题目上明明有古树,写明要保留古树,有的应试者硬是把古树给刮掉了,在古树的位置上盖了房,这样不仅要扣分,而且给看卷人留下坏的印象。
(二)有个题目上要求残疾人坡道扶手要长出30cm,已写得明明白白,而个别应试者硬是画成扶手与坡道一般齐。有的题目写明走道宽1.8m,而应试者画成1.5m。
(三)某年总图考题是画4个班幼儿园,总图要求每个班都能看到东侧公园,有的应试者做成一字形平面,画完后想起来要求每班看公园,赶忙改做八角窗,这样只有第一班能看见公园,其他八角窗只能看到东面八角窗,还是不能满足要求。
(四)有一题给了两个1∶100的平面,要求画1∶50的剖面,一位应试者拿起来就在平面图上拉投影线,画成1∶100的剖面,画到一半才发现错了,又用刀片刮,耽误了时间。作为一个注册建筑师如果连题目都看不清,就等于连设计任务书都吃不透,是不可能做好设计的。所以审题能力也是考核的一个方面。
三、图纸表达要清楚、正确
反映一个设计作品的图纸,其内容交待得是否准确和清楚,反映了建筑师的方案构思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也反映了一定的绘图技巧。图是建筑师的语言,绘图技巧在清晰表达方面是起相当作用的。因此应特别注意线条的运用,图例的正确,尺寸的注法,轴线的清晰,必要的文字说明,图名、比例、指北针、剖切线、标高……等,都不要漏项,而且要表达清楚和正确。
作图不准许用铅笔画,要求用墨线作图,而且要符合比例尺的要求。当允许徒手画图时必然会有明确的说明,否则也不宜用徒手画。
拿图例来说,有的题目要求按照试卷上给出的图例来画,这样就不要自己选图例。
有的建筑师从毕业参加工作起就用计算机画图,手画非常慢,这样的考生在考试前应练习用手画一张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