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1)交通组织
生态园作为一个大型的生态休闲区,必将带来一定的人流车流,虽然采取组团式的开发模式,还是要保证主干道路系统的畅通。生态园外围可利用的道路有秀南路、秀洲大道及秀园路。所以,规划道路系统要充分考虑与以上几条道路的连接。与此同时考虑到水质保护问题,应严格限制机动交通流量,要求以慢速的车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人行作为主要交通方式。
①规划设置了一条富有动感的园区主干道,连接各个景观区。主干路宽度9.0米,在秀园路、秀洲大道、秀南路等主要道路均设有接口,最大程度的保证交通的可达性。
②道路系统规划和功能组织是相辅相成的,规划将会议酒店、办公、度假等功能相对独立、吸引人流的设施布置在主干道两侧,以减少各功能区的相互干扰。沿着园区干道两侧是以步行为主导的区域,保证了各功能休闲区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车分流"的规划理念。
③各功能区之间在主干道路连通的前提下,各个功能区内的次级道路自成体系,并不提倡彼此沟通,以保证各功能组团的相对完整性。
(2)路网结构
规划以流畅、自然、结合环境的交通主干道为骨架,辅以次要道路、园路及步行道路,形成便捷、亲切、景观变化、功能完整的交通网络。规划地段的道路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城市道路和区内道路,其中:
①城市道路:规划地段涉及的城市道路有秀洲大道(42米)、秀园路(34米)、秀南路(36米)和新塍塘南侧道路(22米),上述道路呈方格网布置,将规划地段分成三个区块。
②区内道路:分两级结构,即区内主干道和支路。区内路网的设计应结合功能要求和地形特点,采用较为自由的形式,道路走向应尽量与河道自然形式结合,创造"车在河边走,影伴水中行"的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意境。其中:区内主干道环路为景观路式设计,路幅为9.0m,断面分配为1.5-6-1.5,主要功能是组织东西向的机动车交通及各个功能区的交通;支路为各功能区内的道路,路幅宽度为4m。
(3)自行车和步行体系
在主要出入口处设旅游自行车出租点,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共同穿行于路侧绿带中,将自行车作为规划地段中的主要游览性交通设施;步行系统分布于河道沿线以及主要道路两侧,以滨水地带为重点,与堤岸的设计相结合,并充分考虑人行进与驻留过程中的亲水需求,园区内的步行道路宽度为2m左右。自行车道和滨水步道、区内主要环路有机结合,呈曲线形游离于绿地系统之中,同时还与各个休闲生态设施相连接。
(4)广场、停车场布局
①广场:规划共设置三处广场,一处结合西侧的体育运动俱乐部设置,以体育运动为主题;一处位于秀洲大道与秀南路交叉口,以体现文化休闲为特色;另一处位于秀洲大道东侧,结合园艺展览厅布置。
②停车场:结合各个功能组团的特点及主要游览道路布置8个停车场,采用树林式停车形式,面积一般控制在500-1000平方米左右,停车场内建议布置一些休憩和服务设施。
篇2: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说明
东方明珠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一)交通组织
本居住小区位于城市的东南部,交通车流主要方向是西侧的城市次干道xx与东侧的主干道xx,中部是规划的城市支路(悦港路及xx路),规划的城市支路xx路作为小区主入口的理想位置,小区通过弓形的小区级主干道,把三个组团联成一体,辅以视野开阔的曲线景观步行系统,形成合理的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方式。
(二)小区出入口及管理方式
小区三个组团中II、III区在不同方向分设两个出入口,I区设一个出入口,并且出入口通过绿化广场及小区配套公建相互联系,既创造了小区的入口形象,也方便了各组团的联系及小区配套公建资源的共享,同时小区各组团设置能满足独立的封闭管理的要求。
(三)中心广场及步行系统
中心广场分两部分设置,一是小区入口广场,与入口的公共设施(会所、幼儿园等)结合考虑,另一个是位于小区中心的带状休闲娱乐广场,结合沿主干道的水景、绿化、小品,围合成为小区的中心。南北两地块以视野开阔的弧形绿化结合自由式的步行道,形成步行系统,为居民提供广阔的游憩空间,强化了I、II、III区的整体感,绿化步行道结合水景、小品设置。
(四)静态交通设施
1、机动车停车场
停车采用地面与地下结合方式,地面停车利用景观视线阴面,作路边露天机动车停车场,环路旁建筑退缩地带及住宅的山墙位置可设部分分散的室外临时停车空间,充分利用消极空间。地下停车结合人防、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地下停车库。
2、摩托车、非机动车停放
停放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住宅底层的局部架空部分;二是地下室空间边角部分。
3、机动车数量按0.3车位/户,摩托车按2辆/户,因一期规划地下室部分以设备用房为主,以部分地面停车为主,不足部分拟在二期三处大地下室综合考虑设置。
道路断面:小区主入口道路的断面宽为9米;各组团的环状车道或宅前路(兼作消防车道)的断面宽度为4米;彩色健康跑道平均宽度1.5米,除满足必要的交通功能外,为居民提供康体、赏景和游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