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空间限定和功能划分

  商业街的空间限定和功能划分

  商业街不是简单的概念,更不是简单地把一条街道两边做成店铺就完了。每个人对空间个性都会产生一种感受,每个不同的广场、街道也都有自己的个性,怎样能够让消费者对购物环境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这就需要建筑师进行精心地设计。

  现在中国处于反映了经济的大爆发时代,特别强调气派,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很多大商厦,远看很雄伟,但缺乏人情味,不是很好的购物环境。王府井大街经过改造以后,四、五十米宽的大尺度,购物的人只能顺着一边走,不愿走之字形来回过到马路对面购物。过去王府井是老店街、名店街,千姿百态,现在变成一眼看过去就是像政府办公大楼的几栋大厦,没有人的尺度感。现在开始慢慢地进行改善,马路中间围起一小块咖啡座,几个凳子,几个雕塑小品,试图在辽阔的广场尺度上做出一点人情味。

  其实这些东西在原来的规划设计中就应该考虑到。商业街要特别强调平易近人,这样才能吸引人来。尺度作为建筑用词,尽管尺寸是固定的,但小的尺度更能让人觉很舒服、很亲切。柏扬讲过美国的尺度体现的是马路非常宽,汽车非常宽,楼房非常高,好像是给巨人、神用的。亚洲是鬼的尺度,主要是香港、东京的楼房非常高,给人非常压抑、狭窄的感觉。欧洲是一种人的尺度,小镇、小桥流水都很有人情味。所以尺度舒适应该以欧洲的商业街、步行街这种模式,而不是像美国那种自大自狂的尺度。

  现在商业街的外观设计已经不仅仅建筑材料,包括用装饰材料、灯箱广告,干花、灯饰、招牌等各种各样的软性装饰,目的是为了营造繁华感和商业氛围。商业街的细部处理,跟业态定位、店铺档次有关。每个商业街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做餐饮酒吧一条街和国贸品牌店不应该采用同一种手法。

  住宅和商业是互相支撑的,以前的商业街可能是出于配套的考虑,因为住宅小区有这方面的需要。但广东更注重人人皆商,小区下面一定要有底商,商铺也很好出租。这种底商档次一般不高,但一应俱全,商业非常普及。现在的很多高档楼盘大都规定不让餐饮业进去,实际上餐饮业也是小区配套需要的一部分。

篇2:高层建筑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高层建筑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有较多的墙体,室内不露梁、柱,适合住宅、旅馆客房的建筑功能要求。但是,住宅、旅馆底层需设置商店、大门厅及餐厅等大空间,这就形成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对上部与底部之间要设置转换层进行转换。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布置,主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

  1.保证大空间层有充分的刚度,防止沿竖向刚度过于悬殊。为此,大空间楼层应有落地剪力墙或落地筒体,其数量满足规范规定。对于一般平面,令转换层的上下层刚度比γ(其公式和符号见规范)在非抗震设计时,γ应尽量接近于1,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应尽量接近于1,不应大于2。即大空间层的刚度尽可能与上部标准层接近,以防止变形集中而产生震害。

  2.加强转换层的刚度与承载力,保证转换层可以将上层剪力可靠地传递到落地墙上去。因转换层楼面受很大内力,楼板变形显着,故其厚度不宜小于180毫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并应采用双向上下层配筋。楼板开洞位置要远离外侧边,不要在大空间范围内将楼板开大洞,如需设楼、电梯间时,应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围成筒体。除上述外,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还有很多设计要求,规范中都有规定。

大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高层住宅往往在下部楼层设置商业用房,因而形成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这些商业用房往往扩大其面积,形成大面积裙房,裙房多采用框架结构。这种具有大空间裙房作为底盘,上层为一个或多个剪力墙塔楼的建筑,称为大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商住楼的一种广泛应用的体系。静力试验表明:杆系-薄壁杆系三维空间分析方法可用于大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工程设计;主体结构的竖向荷载基本上由主体结构本身承受,故竖向荷载内力计算时可不考虑裙房的作用;水平荷载作用下主体结构承受总弯矩90%以上,承受总剪力80%以上;裙房柱刚度很小,裙房所承担的剪力和弯矩主要由裙房剪力墙所承担。

  动力试验表明:底盘逐渐加大时,上部结构与底盘的偏心距逐渐增加,由于扭转和刚度的变化,地震反应也逐渐加大。此外,大底盘存在楼板变形和扭转的影响。目前高层建筑资料对此种结构的适用范围、结构布置(如大底盘的长宽与主体结构的长度比例、主体结构刚度与大底盘刚度的变化控制、转换层应设在底盘顶层等)、构造措施、截面设计以及结构计算等均有详细规定,可作设计参考。

篇3:大型购物街空间设计分析

  大型购物街空间设计的分析

  由于购物中心的设计发展,相当重视购物街部份所扮演的角色与意义,因此,这些公共空间的设计重点,就围绕着由建筑类型所呈现之建筑设计的议题打转。诚如前文所指出,第一代之室内型购物街的特色,比较像简单的有顶盖的街道,其中最主要的元素,就是店面的垂直墙面,同时在这条有顶盖的购物街里,以楼板、天花板、以及店面之间与店面周边的某些共同的小构件(通常指的是相同式样的招牌,或是指出租店面间共用之隔户墙,其露在立面上的墙厚部分,以同样的设计手法处理),代表着街道上公共的建筑式样。于是,购物街空间的建筑特徵并不够强烈,因此,整条街的风格,完全受到各个店面个别的展示方式所主宰,由于街面被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店家,因此,沿着购物街的长度,从这一侧到另一侧,建筑特徵的起伏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动。

  北美地区在接下来的设计发展阶段中,商场的规划试图使购物街更具一致性,自我风格更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基本上必须提高空间陈设的水准,因此,例如在伍德菲尔德商场的例子当中,其所模仿的室内空间形态,就是在购物街的末端,都配置了百货公司主力店。此一设计的效果,使店面与购物街之间的界线,不再划分得那么清楚,购物街部份的设计,就像是商店的装潢,使建筑物内部的结构体,以及购物街类似独立空间的线性特质,完全被掩饰。

  不过,当设计师意识到这一类延续性的室内空间,其所具有之戏剧性的潜力时,前述之『店面与购物街融为一体』的设计手法,自然被取而代之了,特别是针对多楼层的购物中心,全力发展购物街的剖面设计,以诱导购物者产生兴趣,到各个楼层逛逛,同时,更进一步发展出将自然光引入室内的设计手法。演进到这个阶段,购物街终于被发展成一个建筑的独立个体,不受不同出租店面切割特性的影响,其结构体与屋顶造型,都具有强烈的性格。

  随着这样的设计发展,购物街的设计开始考量三个不同系统(或称之为模距秩序)的整合,这三种购物街中最常见的系统,分别都有其独特的特质与偏好的向度。第一种模距,是最主要的系统--购物街的结构,它支撑着购物街的楼板载重,一般而言,结构体是由楼板与承重柱所组成,柱距大约是6公尺到10公尺左右;第二种模距,是购物街的次要结构--购物街的屋顶,重量轻、不一定是防火材料,同时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屋顶玻璃板的宽度,以不超过1.5公尺宽为原则;第三种模距,是出租店面的分割原则,从购物街沿街的墙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的店面分割模式,店面面宽从4公尺到40公尺不等。设计的两难点在于,如何使三种模距在同一规格的墙面板之间,相互搭配出一致性,在使购物街呈现出一种整体协调造型的前提之下,同时又容许购物街后面的出租区域,可以自由分割其店面大小。

  整合三种模距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购物街的主要结构体的系统韵律,来将模距统一。

购物中心绿地维护及管理

(一)设施维护

  1.维护管理生态绿地配置设施原则,应明确订定如下:

  生态绿地应为开放性,且仅供行人、游客进入。除必要外不得供汽车进入。

  生态绿地需全面绿化,硬件设施数量应减少,且作为休息游憩使用。

  生态绿地设置的硬件设施需尽量自然,以减少维护管理工作。

  2.设施维护管理项目:

  (1)土木设施维修

  考虑维护管理的难易度,定期修缮及养护。

  *散步道-具生态性(如透水性高)及自然性,每日清扫。

  *水沟-考虑清理的难易度,2-3个月清理。

  *铺面-易管理维护、清洁,每日清扫。

  *游憩设备-自然易清洁,零件易购买,零件维修更换。

  *景观家具-尽量采用自然材质,易维护管理,易清洁。

  (2)水电设施维修

  *灯具-灯泡的更新、管线的维修。

  *水池-设备的维护定期检视、管线的检修换新。

  *灌溉系统-喷头更换、控制线路维修、水量控制调整、水管的检视。

  (3)植栽维护

  除了施肥、灌溉、清洁等一般工作外,尚有如下事项:

  *乔木-定期修剪花枝或树型,防风支架设置。

  *灌木-修剪、补植、疏植。

  *草花-疏植、更换。

  *草皮-修剪、杂草清除等。

(二)设施维护原则

  设施维护原则依维护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别,现就各项目简述如下:

  1.土木、水电:每年定期修缮、检测、更新。

  2.草坪修剪及草屑清运:平均每年修剪12次。

  3.乔木修剪及清运:依树冠生长情况而定,以每年修剪一次为原则。

  4.除草:植穴及花坛每天需除草一次。

  5.中耕、施肥:每年中耕、施肥三次。

  6.零星维护事项:花木补植、病虫害防治及其他零星事宜。

  针对上述各项目,拟订维护人力及维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