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山区和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在山区、丘陵区等地形起伏较大的居民区道路系统的规划要密切注意结合地形,这样才能达到合理、安全、经济的综合效益。

  首先,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由于人行道的适用纵坡范围与车行道是不一样的,在地势起伏大的情况下,人行道可以更容易随坡就势,如与车行道分设,就能更便捷和减少道路工程的土石方量;其次,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山区、丘陵区的道路一般要求顺等高线设置,所以,道路网的格式与平原地区是大不一样的,道路用地面积也会因之适当增加,一般指标可按照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的高限值选用;第三,主要道路宜平缓,因为主要道路通行的车辆和行人较多,交通量较大,所以纵坡应尽可能小些,而次要道路等级较低,为减少土石方量,可以在允许的纵坡范围内取较大的控制值,道路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由于在山区或丘陵区修建道路工程量较大,道路宽度和控制红线的宽度,可采用居住区道路分级中规定的道路红线宽度的下限值。但如要设置排水边沟,则必然会加宽道路用地,增加的这部分宽度一般不属于道路分级中所规定的道路宽度控制值范围内。设置会车避让路面和排水沟的具体要求,可参见有关的技术规范。

篇2: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说明

  东方明珠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一)交通组织

  本居住小区位于城市的东南部,交通车流主要方向是西侧的城市次干道xx与东侧的主干道xx,中部是规划的城市支路(悦港路及xx路),规划的城市支路xx路作为小区主入口的理想位置,小区通过弓形的小区级主干道,把三个组团联成一体,辅以视野开阔的曲线景观步行系统,形成合理的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方式。

  (二)小区出入口及管理方式

  小区三个组团中II、III区在不同方向分设两个出入口,I区设一个出入口,并且出入口通过绿化广场及小区配套公建相互联系,既创造了小区的入口形象,也方便了各组团的联系及小区配套公建资源的共享,同时小区各组团设置能满足独立的封闭管理的要求。

  (三)中心广场及步行系统

  中心广场分两部分设置,一是小区入口广场,与入口的公共设施(会所、幼儿园等)结合考虑,另一个是位于小区中心的带状休闲娱乐广场,结合沿主干道的水景、绿化、小品,围合成为小区的中心。南北两地块以视野开阔的弧形绿化结合自由式的步行道,形成步行系统,为居民提供广阔的游憩空间,强化了I、II、III区的整体感,绿化步行道结合水景、小品设置。

  (四)静态交通设施

  1、机动车停车场

  停车采用地面与地下结合方式,地面停车利用景观视线阴面,作路边露天机动车停车场,环路旁建筑退缩地带及住宅的山墙位置可设部分分散的室外临时停车空间,充分利用消极空间。地下停车结合人防、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地下停车库。

  2、摩托车、非机动车停放

  停放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住宅底层的局部架空部分;二是地下室空间边角部分。

  3、机动车数量按0.3车位/户,摩托车按2辆/户,因一期规划地下室部分以设备用房为主,以部分地面停车为主,不足部分拟在二期三处大地下室综合考虑设置。

  道路断面:小区主入口道路的断面宽为9米;各组团的环状车道或宅前路(兼作消防车道)的断面宽度为4米;彩色健康跑道平均宽度1.5米,除满足必要的交通功能外,为居民提供康体、赏景和游憩的需要。

篇3: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要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环境,而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影响着居民出行的方便及安全。

  1.应根据居住区(或小区)地形、气候、用地规模、人口规划、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规划布局、用地周围的交通条件、居民出行方式与行动轨迹及交通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而又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和外来车辆及过路行人的穿行,但要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道路系统布置要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利于公共绿地的布置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为创造美好的城市景观提供有利条件。

  4.居住区道路应分级设置,以满足居住区内不同的交通功能要求,形成安全、安静的交通系统和居住环境。

  5.居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6.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保证有通畅的疏散通道,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车辆的出入。

  7.居住区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的居住卫生环境的要求,区内道路走向应有利于住宅建筑的通风、日照;同时,居住区道路不但要满足地下工程管线埋设的要求,还应尽可能简化管线结构和缩短管线长度。

  8.在城市旧区改造地段,道路网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的地上地下建筑及市政条件和原有道路特点,避免大拆大改而增加投资。对于需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及有历史价值的传统风貌地段,需尽量保留原有道路的格局,包括道路宽度和线型、广场出入口、桥涵等,并结合规划要求,使传统的道路格局与现代化城市交通组织及设施相协调。

  9.随着目前小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小汽车进入居住区家庭的日益增多,道路规划要考虑居民小汽车在住区的通行。

  10.区内道路规划布置应利于寻访、识别街道命名编号及编排楼门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