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的绿地植物配置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

1.植物配置要点。

  (1)种植设计程序是以总体构思到具体配植,要同时改善植物的组织空间和观赏功能,再选择植物进行配植。

  (2)群体中的单株植物应根据其成熟外观来配植,其成熟程度应按乃%~100%来考虑。

  (3)多种植物配植时,相互之间应有重叠交错,以增加布局的整体性和群体性。

  (4)乔木与灌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配合要考虑植物生长习性和观赏价值,木本植物和草本花卉配置要考虑景观效果和四季变化。

  (5)植物配植中的色彩组合,应考虑季节特征和人的观赏心理。植物的色彩能起到突出植物审美特征的作用。色彩设计应重视大面积成片的色彩构图与变化。

2.园林植物的配植形式。

  (1)孤植。指单一树木的栽植,主要采用乔木,既能构成观赏焦点,又能陪衬建筑物,构成庭院空间。宜选择树形整体而高大,树冠开阔而舒展,树形有特殊风采,花、果、叶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如银杏、糖械。

  (2)对植。指两株树木在有轴线关系下,或无轴线条件下对应栽植。要采用乔木,一般为同一树种,并注重树形和体量。

  (3)丛植。指二至几株树木不等距离地种植在一起或形成一整体,树丛组合主要考虑群体美,亦考虑在统一构图中表现单株的个性美。可选用两种以上的乔木搭配栽植或乔灌木混合配置,亦可同山、石、花卉结合,庇荫用的树丛通常采用树种相同、树冠开展的高大乔木。

  (4)群植。以一、两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一般20~皿株),所选择树种的色调、层次要丰富多采,树冠线要清晰而富于变化。

  (5)林植。指大量树木的聚合,具有一定的密度和群落外貌。树林可分为密林和疏林,密林可选用异龄树种,配置大小耐荫灌木或草本花卉,疏林树种应树冠展开,树荫疏朗,花叶色彩丰富。

  (6)列植。指沿直线或曲线以等距离或在一定变化规律下栽植树木的方式。树种可以单一,但考虑到冬夏的变化,也可用两种以上间栽,可选用常绿树与落叶树。

  (7)环植。指同一视野内明显可见,树木环绕一周的列植形式,一般处于陪衬地位,常应用于树(花)坛及整形水池的四周。环植多应用灌木和小乔木,形体上要求规整并耐修剪的树种。树木种类可以单一,亦可两种以上间栽。

  (8)篱植。是一种行列式密植的类型。因树种不同,在高度上可分为矮篱、中篱和高篱,又有常绿、半常绿、落叶之别。树种对环境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叶形小,枝叶密集,萌发力强,耐修剪,应具有开花结果或针刺的特性。

篇2:居住区的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居住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1.道路绿化的工程要求。

  在道路两旁进行绿化设计时,要充分了解街道的人、车流量、道路的宽度和结构、道旁的地质和土壤情况、电杆灯柱、架空线路、地下管道及电缆埋设物等情况,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绿化树种、配置方式和株行距,树干高度,绿带宽度及苗木大小等。应避免行道树和杆线在横断面上处于同一位置,要设法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减小树枝与电线相互干扰的矛盾,种在电线下的树应是耐修剪、容易整形的树种。绿带宽度视路幅的宽度而定,一般每侧1.5~4.5米,绿带长度以50~100米为宜,过短时易引起行人及非机动车穿越道路。

2.树木株行距的确定。

  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及苗木树龄的大小来确定。要考虑树木生长的速度,一般在道路上种植的树木30~50年后就需要更新,壮龄期只有10一20年。要考虑市容、市貌等因素,在一些重要建筑前不宜遮挡过多,株距应加大,或不种行道树,以显示出建筑的全貌。此外,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初始期以较小的株距种植,几年后间移,作为培养大规格苗木的措施,以节约用地。

3.人行道绿化带种植形式。

  (1)落叶乔木与常绿绿篱结合。用侧柏绿篱将车行道及人行道隔离开,以减少灰尘及汽车尾气对行人的侵害,又防止行人随意横穿街道。

  (2)以常绿树为主,种植常绿乔木及常绿绿篱,并点缀各种开花灌木,艺术效果较好,由于常绿树生长缓慢,初期遮荫效果差,故可在常绿树之间种植窄树冠的落叶乔木。

  (3)以落叶乔木及灌木为主。在一些次要道路上采用以落叶树为主的种植较为经济,但冬季景观较差,可用常绿树点缀在视线集中的重要地段。

  (4)草地和花卉。只种植草皮和花卉,艺术效果好,特别适宜于绿化带下管线多,有地下构筑物,土层薄不宜栽植乔、灌木的情况。

  (5)带状自然式种植。树木三五成丛,高低错落地布置在车行道两侧,需要有较好的施工和养护条件,并有一定规格的绿化材料。

  (6)块状自然式种植。由大小不同的几何绿地块组成人行道绿化带,绿地块间布置休息广场、花坛;绿地块按自然式种植,用草地衬托观赏树。

  4.行道树种植带宽度。低灌丛宽为0.8米,中灌丛宽1.0米,高灌丛宽1.2米,单行乔木宽度为1.25一2.0米,双行乔木平列时宽度2.5~5.0米,并列时2.0~4.0米,草坡与花丛1.0~1.5米。

篇3:居住区配套公建的专用绿地规划设计

  居住区配套公建专用绿地规划设计

  居住区配套公建所属专用绿地的规划布置,首先应满足其本身的功能需要,同时应结合满足周围环境的要求。各类公建专用绿地规划设计要点如下:

  1.医疗卫生用地,包括医院、门诊等,设计中注重使半开敞的空间与自然环境(植物、地形、水面)相结合,形成良好的隔离条件。其专用绿地应做到阳光充足,环境优美,院内种植花草树木,并设置供人休息的座椅,道路设计中采用无障碍设施,以适宜病员休息、散步。同时,医院用地应加强环境保护,利用绿化等措施防止噪声及空气污染,以形成安静、和谐的气氛,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紧张的心理。该用地内树种宜选用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病虫害少的乔木、中草药及具有杀菌作用的植物。

  2.文化体育用地,包括电影院、文化馆、运动场、青少年之家等,此类公建用地多为开敞空间,设计中可令各类建筑设施呈辐射状与广场绿地直接相连,使绿地广场成为大量人流集散的中心。用地内绿化应有利于组织人流和车流,同时要避免遭受破坏,为居民提供短时间休息及交往的场所。用地内应设有照明设施、条凳、果皮箱、广告牌、座椅等小品设施,并以坡道代替台阶,同时要设置公用电话及公共厕所。绿化树种宜选用生长迅速、健壮、挺拔、树冠整齐的乔木,运动场上的草皮应用耐修剪、耐践踏、生长期长的草类。

  3.商业、饮食、服务用地,包括百货商店、副食菜店、饭店、书店等,为了给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购物环境,此类用地宜集中布置,形成建筑群体,并布置步行街及小型广场等。该用地内的绿化应能点缀并加强其商业气氛,并设置具有连续性的、有特征标记的设施及树木、花池、条凳、果皮箱、电话亭、广告牌等。用地内的绿化应根据地下管线埋置深度,选择深根性树种,并根据树木与架空线的距离选择不同树冠的树种。

  4.教育用地,如幼托、中学、小学等,此类用地应相对围合,设计中应将建筑物与绿化、庭园相结合,形成有机统一、开敞而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校园周围可用绿化与周围环境隔离,校园内布置操场、草坪,文体活动场地,有条件的可设置小游园及生物实验园地等,另外,可设置游戏设施、沙坑、体育设施、座椅、休息亭廊、花坛等小品,为青少年及儿童提供拥有轻松、活泼、幽雅、宁静的气氛和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该用地绿化应选择生长健壮、病虫害少,管理粗放的树种。

  5.行政管理用地,包括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房管所、物业管理中心等。设计中可以通过乔灌木的种植将各孤立的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连续围合的绿色前庭,利用绿化弥补和协调各建筑之间在尺度、形式、色彩上的不足,并缓和噪声及灰尘对办公的影响,从而形成安静、卫生、优美的工作环境。用地内可设置简单的文体设施和宣传画廊、报栏,以活跃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绿化方面可栽植庭荫树及多种果树,树下种植耐荫经济植物,并利用灌木、绿篱围成院落。

  6.其它公建用地、如垃圾站、锅炉房、车库等。此类用地宜构成封闭的围合空间,以利于阻止粉尘向外扩散,并可利用植物作屏障,减少噪声,控制外部人们的视线,而且不影响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此类用地应设置围墙,及树篱、藤蔓等,绿化时应选用对有害物质抗性强,能吸收有害物质的树种,种植枝叶茂密、叶面多毛的乔灌木,墙面、屋顶采用爬蔓植物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