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的绿化物质功能

  居住区绿化的物质功能

  居住区绿化同城市绿化一样,首先是为了居民的生态需要,在满足生态需求的基础上讲究美观。居住区绿化主要包括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要求。其物质功能主要是:

1.遮阳。

  居住区绿化可以利用树木生长季节性的特点,为改善居住区环境服务,作为行道树,宜选择枝长叶大的树种。在它们的覆盖下夏天上街行走会比较凉爽。在东西向建筑的西侧,种植成排的高大乔木可使居民减少西晒之苦。当绿化覆盖率达30%时,气温可下降8%,覆盖率达40%时,气温可下降10%。

2.隔声。

  灌木和乔木搭配密植可以形成一道绿篱声障,四季常青的针叶树效果更显着。在噪声源周围可根据需要种植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住宅沿大街布置时更为需要。一般情况下,绿化可减弱噪声20%。两行树的街道,对街旁建筑的噪声干扰可减少3.2分贝,9米宽的乔灌木混合绿带可减少噪声9分贝。在居住区沿街、沿工厂一侧种植绿化,可以减少工厂及交通噪声。

3.改善小气候。

  绿化能改善小气候,降低温度,提高湿度。盛夏,良好的绿化环境能降低太阳辐射和辐射温度。树木能遮住太阳辐射的80%~90%,树冠愈大,遮挡太阳辐射的能力愈强。研究表明,绿化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只有空地的16%。在一般情况下,夏季树荫下的空气温度比露天的空气温度要低3~4℃,而在草地上的空气温度比沥青地面的空气温度低2~3℃。在冬季,绿化地区,树木可吸引太阳的热量,防止散发,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平均要高出0.5~1℃。绿化地区的相对温度比非绿化地区高约10%~20%。

4.净化空气。

  植物的叶绿素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统计,每公顷绿地,每天能产生600公斤氧气,吸引900公斤二氧化碳。另外,空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绿化能起重要的净化作用。如绿化覆盖率达30%的地段,春夏秋季植物生长期内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下降60%,二氧化硫下降在90%以上。

5.防风防尘。

  绿化树林的防风效果是显着的,当气流穿过树木时受到阻截、摩擦和过筛,消耗了气流的能量,起到降风速的作用。绿化能阻挡风沙,还能吸附尘埃,大面的绿化覆盖,特别是草皮和灌木,对防尘十分有效。据测定,绿化的街道上距地面1.5米处空气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化的低56.7%,铺草地的运动场地比裸地运动场上的尘土少三分之二以上,据测定,每亩树林每年可吸尘20~60吨。

6.杀菌、防病。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大量挥发性物质--植物杀菌素,可抵抗一些有害细菌的侵袭,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据测试,每公顷松柏林一昼夜能分泌60公斤杀菌素。松树脂易氧化而放出臭氧,有较强杀菌能力。绿化地带比无绿化地带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病菌量少85%以上。

7."报警"。

  有些树木可起"绿色哨兵"的作用,它们对空气污染物十分敏感,在低浓度、微量污染的情况下,一些植物就会发生受害症状反应。如雪松受到SO↓2污染浓度为0.3%~0.5%时,叶子就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暗褐色伤斑,雪松在受到氟化氢污染则呈浅褐色或红色的明显条斑。

8.避灾。

  居住区绿地空间可作为城市救灾时的备用地。

篇2: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布置

  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机动车停车库(位)的规划布置应根据整个居住区或小区的整体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来安排,以方便、经济、安全为规划原则。有分散于住宅组团中或绿地中的停车库或露天停车位,也有集中于独立地段的大中型停车场或停车库。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一般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布置方式。

  集中的停车库(场)一般设于居住区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或服务中心周围,以方便购物并限制外来车辆进入居住区或小区;分散的停车库(位)一般设于住宅组团内或组团外围,靠近组团出入口以方便使用,同时应注意设置步行路与住宅出入口及区内步行系统相联系,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居住区和机动车停车设施一般有集中或分散式停车库、集中或分散式停车场,路边分散式停车位和分散式私人停车房几种形式。

  在低层花园式居住区中,较多采用分散式的私人停车房或路边停车位;在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区中多采用分散式的停车场或停车库;在高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区中或大型公建周围,较多采用集中式停车场或停车库。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并应符合表3-16规定。上述配建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篇3:居住区道路平曲线和路口转弯半径

  居住区道路平曲线和路口转弯半径

  当居住区内道路走向与地形要求的折角大于3度时,应设平曲线。居住区道路平曲线半径一般为150~200米,在地形复杂地段或受现状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最小平曲线半径25~50米。

道路的转弯半径按机动车速度为15km/h计算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居住区级道路与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交叉时,转弯半径R=10~15m。

  2.居住区级道路与居住小区级道路交叉时,转弯半径R:9~10m。

  3.居住小区级以下道路交叉时,转弯半径R=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