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领导力的修炼》读后感

  《校长领导力的修炼》读后感

  z将军小学

  我们都知道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一位好的校长,带领一批好的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的学校。为什么我会选这本书来读呢?借用拿破仑说过的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呢,不想当校长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呢!当然不是真的想去当校长,而是站在校长的角度去看待学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营造出好的学校精神,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这是我的追求,我相信这也是千千万万名教师的追求。

  这本《校长领导力修炼.》告诉了我什么是领导力,以前对于领导力的理解就仅在于能够使别人无条件的听从,但读了这本书,似乎我的理解是这么的愚蠢。作为一名有出色领导力的校长应该具有不同的的能力,能够驾驭、引领、发展学校的综合素质,校长领导力既是一种沟通、协调、凝聚的能力,也是一种敏锐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决策、策划、涉及学校发展的能力,也是一种组织支配的能力,既是驾驭、调节权利因素与非权力因素、正式影响力和非正式影响力的能力。

  这本书主要是从教育境界、思想引领、教育智慧、团队合作、经营管理、引领课程改革、管理风格与艺术、学习领悟、学校管理创新等方面阐述了校长十个方面的领导力的修炼问题,让我深深的感悟到作为校长的责任之大和所具备强大的能力,不是没有经验,没有学识,没有智慧的人可以胜任的,也让我佩服那些具有高超领导力的校长们所具有的风范。

  从这本书中我还体会到了学校精神的重要性。学校精神是在学校办学与改革实践中孕育和激发出来,反映学校发展的方向,引领学校前进的趋势,为学校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方向,它是学校独特的气质、思想风貌和文化底蕴与氛围的综合体现。就像武术的精神是精、气、神,同样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精、气、神,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及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学校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学校教育行为、教学行为、管理行为等各方面。学校精神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学校精神赋予学校文化以灵魂,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主心骨;学校精神赋予学校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和活力,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学校精神赋予校长和师生员工以思想支柱,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精神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塑造学校精神,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广大校长和教师共同的追求。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校长领导力的修炼是如此艰辛啊,不仅要修炼境界力、道德力、思想力、智慧力、教学指导力还要修炼合作力、经营力、钝感力、学习力、创新力,重重修炼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这是我们以后要学校的同时也是我们在以后教学过程中的追求。书中还提到:要做一名成功的校长要有鲜明独特的个性,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篇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

篇3:《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读后感

  《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一书。选择此书,原因有二:其一,我是一名教师,此书对于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可能会有帮助;其二,我是一名家长,儿子今年4岁了,阅读书中理论,可或多或少地在儿子身上进行一些实践。

  《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一书由东子与范景海合着。该书从“高分低能谁之过?”这一问题谈起,深入剖析了形成孩子高分低能这一现象的原因,继而借助各种生动典型的案例,阐述了作者对“能力”的理解,如“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生存能力在生活中练就”、“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等。

  因为带着“教师”与“家长”这双重身份来阅读此书,所以我特别关注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和两个观点。一个问题即“高分低能形成的原因”;两个观点即“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和“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

  过去,也曾经常看到或听到“高分低能”这种说法,对此也有粗浅的认识。在我的印象中,“高分低能”指的可能就是很会考高分,但不会自己削苹果,洗衣服之类的人吧?通过阅读该书以后,我发现我以前的认识是过于狭隘了。因为,这里的“能”包罗万象,它不仅包括“阅读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等,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甚至更包括“保持健康心理、心态的能力”等。

  一个问题:高分低能谁之过?

  该书用九节内容谈形成“高分低能”现象的形成原因。我认为,归纳起来,可能就是这两点:第一,历史的原因。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在国人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地形成了“高分即高能”的观点,这一历史所形成的原因,我们无法改变;第二,家庭教育的原因。如长辈丧失理智的爱、家长的过度保护、父母包办一切、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等。这些,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但我们众多的家长的确没有做好,所以我认为,这是形成孩子“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

  放眼当下,在暑期还没真正来临之前,很多家长都已为孩子们选择了“阅读写作班”、“奥数班”、“书法班”、“舞蹈班”等众多的培训班。据我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有些孩子整个假期都被这些培训任务挤得满满的,根本没有“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虽然,家长也必定是出于要发展和提高孩子知识能力的目的,但家长们的这些决定,是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不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表现。试想,这样的教育,怎不会让孩子生厌?怎不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呢?

  家庭如此,学校亦如此。近几年来,“培养学生能力”的呼声很大,但着眼于“分数”的现状仍未改变。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每年毕业班众多学生都面临“考永兴”的挑战,因为有此一举,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家校老师、其他辅导班等处去学一些他们感觉难学的、不愿意学的、甚至还不适宜他们的身心年龄所学的内容,真是难为孩子们了!

  高分低能谁之过?或许历史原因、家庭教育、教育体制等都是促使其形成的因素。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可变”与“不可变”。例如,学生必须面对毕业考试、中考、高考等无法改变,我们必须正视它。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方法可以改变,重点可以转移、教育的外延可以再拓宽等,我们必须用心去挖掘和发展它。

  两个www.aishibei.com观点: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 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

  在“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一章中,与其说作者是在阐述观点,不如说是在向我们引导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书中讲述了“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诸类能力的培养途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有心为孩子们创设一定的条件,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和引导,注意自身的学习和示范,讲究科学性,合理性,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逐渐在这些方面得到发展。

  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培养这些能力的主阵地。作为教师,我们在着眼知识教学的同学,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加强学习,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是本书第四章中的内容。书中谈到,悲观的孩子难成才、挫折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会玩耍的孩子快乐多、宽容他人就是解放自己、告诉孩子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几年前,听说在诸暨市某二中有一名高二学生,平时成绩非常优异,但在高二的一次期末考试中,因为考试失常,致使心理难以接受,结果精神错乱,只得四处看病,在家静养,至今如此,可悲!

  今年上半年,本校一名女生,因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批评几句后,怀恨在心,结果写了一纸的污言秽语,诋毁老师!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心理变“自私”了、情感变“脆弱”了、抗挫折能力下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唯我独尊”,因而,在学校里与同学、老师相处中,一旦矛盾产生时,说着不得、动着不得,轻则小闹,重则大闹。

  所以,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干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才能有健康的生活和人生。

  作为教师,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正确看待“小皇帝”、“小公主”们的心理现状,因为他们自有形成的理由,同时更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从而真正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