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1.目的

  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改进。

  2.范围

  适用于对来自测量和监控活动及其他相关来源的数据分析。

  3.职责

  3.1质管部

  a)负责统筹公司对内、对外相关数据的传递与分析、处理;

  b)负责统筹统计技术的选用、批准、组织培训及检查统计技术的实施效果。

  3.2各部门

  a)负责各自相关的数据收集、传递、交流;

  b)负责本部门统计技术的具体选择与应用。

  4 程序

  4.1 数据是指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资料和数字等信息

  4.2 数据的来源

  4.2.1 外部来源

  a)政策、法规、标准等;

  b)地方政府机构检查的结果及反馈;

  c)市场、新产品、新技术发展方向;

  d)相关方(如顾客、供方等)反馈及投诉等。

  4.2.2 内部来源

  a)日常工作,如质量目标完成情况、检验试验记录、内部质量审核与管理评审报告及体系正常运行的其他记录;

  b)存在、潜在的不合格,如质量问题统计分析结果、纠正预防措施处理结果等;

  c)紧急信息,如出现突发事故等;

  d)其他信息,如员工建议等。

  4.2.3 数据可采用已有的质量记录、书面资料、讨论交流、电子媒体、声像设备、通讯待方式。

  4.3 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4.3.1 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应提供如下信息:

  a)顾客满意和(或)不满意程度;

  b)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符合性;

  c)过程、产品的特性及发展趋势;

  d)供方的信息等。

  4.3.2 外部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4.3.2.1 质管部负责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及反馈数据、技术标准类数据的收集分析,并负责传递到相关部门。对出现的不合格项,执行《改进控制程序》。

  4.3.2.2 政策法规类信息由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收集、分析、整理、传递。

  4.3.2.3 营销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与顾客进行信息沟通,以满足顾客需求,妥善处理顾客的投诉,执行《改进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4.3.2.4 各部门直接从外部获取的其他类数据,应在一周内用《信息联络处理单》报告质管部,由其分析整理,根据需要传递、协调处理。

  4.3.3 内部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4.3.3.1 质管部依照相应规定传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方案、内审结果、更新的法律法规、标准等的信息。

  4.3.3.2 各部门依据相关文件规定直接收集并传递日常数据,对存在和潜在的不合格项,执行《改进控制程序》。

  4.3.3.3 紧急信息由发现部门迅速报告公司主要负责人或行政部组织处理。

  4.3.3.4 其它内部信息获得者可用《信息联络处理单》反馈给质管部处理。

  4.4 数据分析方式

  4.4.1 为了录找数据变化的规律性,通常采用统计方法。

  4.4.2 本公司基本统计方法的选择

  a) 对于市场、顾客满意程度、质量、审核分析一般采用调查表;

  b) 对产品的测量和监控,当合格率在正常控制范围内时可采用调查表法;当合格率低于质量目标的控制时,可采用排列图、因果图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的不合格项,分析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c) 对过程的测量和监控采用控制图法;

  d) 根据产品类别及对质量的影响,对产品的检验采用相应的抽样检验或100%检验。

  4.4.3 统计方法选用原则

  a) 优先采用国家公布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抽样标准;

  b) 采用自己制定的统计方法,应证明它等效或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并制定相应的鉴定程序。质管部对于检验和试验制定了《统计抽样规定》,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4.4.4 统计方法实施要求

  a)质管部负责组织对有关人员进行统计方法培训;

  b)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确保统计分析数据的科学、准确、真实。

  4.4.5 对统计方法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判定

  a)是否降低了不合格品率,降低了加工损失;

  b)是否能为有关过程能力提供有效判定,以利于改进质量;

  c)是否提高了产量、利润和工作效率;

  d)是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

  4.5 质管部每个月对各部门统计方法应用的记录进行监督检查,对主要的质量问题要求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执行《改进控制程序》。

  4.6 统计记录的管理

  对于统计记录的管理要分清职责和权限,进行分级管理,各部门按照《文件控制程序》和《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对统计记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5 相关文件

  5.1 《过程和产品的测量和控制程序》。

  5.2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5.3 《文件控制程序》。

  5.4 《改进控制程序》。

  5.5 《统计抽样规定》。

  6 质量记录

  6.1 《信息联络处理单》。

  6.2 《各类统计图表》。

篇2:数据分析工作控制程序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1 目的

  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改进。

  2 范围

  适用于对来自测量和监控活动及其他相关来源的数据分析。

  3 职责

  3.1 质管部

  a)负责统筹公司对内、对外相关数据的传递与分析、处理;

  b)负责统筹统计技术的选用、批准、组织培训及检查统计技术的实施效果。

  3.2 各部门

  a)负责各自相关的数据收集、传递、交流;

  b)负责本部门统计技术的具体选择与应用。

  4 程序

  4.1 数据是指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资料和数字等信息

  4.2 数据的来源

  4.2.1 外部来源

  a)政策、法规、标准等;

  b)地方政府机构检查的结果及反馈;

  c)市场、新产品、新技术发展方向;

  d)相关方(如顾客、供方等)反馈及投诉等。

  4.2.2 内部来源

  a)日常工作,如质量目标完成情况、检验试验记录、内部质量审核与管理评审报告及体系正常运行的其他记录;

  b)存在、潜在的不合格,如质量问题统计分析结果、纠正预防措施处理结果等;

  c)紧急信息,如出现突发事故等;

  d)其他信息,如员工建议等。

  4.2.3 数据可采用已有的质量记录、书面资料、讨论交流、电子媒体、声像设备、通讯待方式。

  4.3 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4.3.1 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应提供如下信息:

  a)顾客满意和(或)不满意程度;

  b)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符合性;

  c)过程、产品的特性及发展趋势;

  d)供方的信息等。

  4.3.2 外部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4.3.2.1 质管部负责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结果及反馈数据、技术标准类数据的收集分析,并负责传递到相关部门。对出现的不合格项,执行《改进控制程序》。

  4.3.2.2 政策法规类信息由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收集、分析、整理、传递。

  4.3.2.3 营销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与顾客进行信息沟通,以满足顾客需求,妥善处理顾客的投诉,执行《改进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4.3.2.4 各部门直接从外部获取的其他类数据,应在一周内用《信息联络处理单》报告质管部,由其分析整理,根据需要传递、协调处理。

  4.3.3 内部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4.3.3.1 质管部依照相应规定传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方案、内审结果、更新的法律法规、标准等的信息。

  4.3.3.2 各部门依据相关文件规定直接收集并传递日常数据,对存在和潜在的不合格项,执行《改进控制程序》。

  4.3.3.3 紧急信息由发现部门迅速报告公司主要负责人或行政部组织处理。

  4.3.3.4 其它内部信息获得者可用《信息联络处理单》反馈给质管部处理。

  4.4 数据分析方式

  4.4.1 为了录找数据变化的规律性,通常采用统计方法。

  4.4.2 本公司基本统计方法的选择

  a) 对于市场、顾客满意程度、质量、审核分析一般采用调查表;

  b) 对产品的测量和监控,当合格率在正常控制范围内时可采用调查表法;当合格率低于质量目标的控制时,可采用排列图、因果图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的不合格项,分析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c) 对过程的测量和监控采用控制图法;

  d) 根据产品类别及对质量的影响,对产品的检验采用相应的抽样检验或100%检验。

  4.4.3 统计方法选用原则

  a) 优先采用国家公布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抽样标准;

  b) 采用自己制定的统计方法,应证明它等效或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并制定相应的鉴定程序。质管部对于检验和试验制定了《统计抽样规定》,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4.4.4 统计方法实施要求

  a)质管部负责组织对有关人员进行统计方法培训;

  b)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确保统计分析数据的科学、准确、真实。

  4.4.5 对统计方法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判定

  a)是否降低了不合格品率,降低了加工损失;

  b)是否能为有关过程能力提供有效判定,以利于改进质量;

  c)是否提高了产量、利润和工作效率;

  d)是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

  4.5 质管部每个月对各部门统计方法应用的记录进行监督检查,对主要的质量问题要求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执行《改进控制程序》。

  4.6 统计记录的管理

  对于统计记录的管理要分清职责和权限,进行分级管理,各部门按照《文件控制程序》和《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对统计记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5 相关文件

  5.1 《过程和产品的测量和控制程序》。

  5.2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5.3 《文件控制程序》。

  5.4 《改进控制程序》。

  5.5 《统计抽样规定》。

  6 质量记录

  6.1 《信息联络处理单》。

  6.2 《各类统计图表》。

篇3: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确保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得到充分理解的过程做出规定,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2 范围

  适用于对顾客要求识别、对产品要求的评审及与顾客的沟通。

  3 职责

  3.1 营销部负责识别顾客的需求与期望,组织有关部门对产品需求进行评审,并负责与顾客沟通。

  3.2 质管部负责评审对新产品质量要求的检测能力。

  3.3 开发部负责评审新产品质量要求的检测能力。

  3.4 生产部负责评审产品的生产能力及交货期。

  3.5 供应部负责评审所需物料采购的能力。

  3.6 总经理负责审批特殊合同的产品要求评审表。

  4 程序

  4.1 顾客需求的识别

  营销部负责识别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期望,根据顾客规定的订货要求,如合同草案、技术协议草案及口头订单等填写在《产品要求评审表》中:

  a)顾客明示的产品要求,包括产品质量要求及涉及可用性、交付、支持服务(如运输、保修、培训等)、价格等方面的要求;

  b)顾客没有明确要求,但预期或规定的用途所必要的产品要求。这是一类习惯上隐含的潜在要求,公司为满足顾客要求应作出承诺;

  c)顾客没有规定,但国家强制性标准及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

  4.2 对产品要求的评审

  4.2.1 在投标、接受合同或定单之前,营销部应对已识别的顾客要求及本公司确定的附加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对标书、合同的产品要求实施评审。

  4.2.2 评审

  4.2.2.1 产品要求的评审应在投标、合同签定之前进行,应确保:

  a)产品要求(包括顾客的要求和公司自行确定的附加要求)得到规定;

  b)顾客没有以文件形式提供要求时(如口头定单),顾客要求在接受前得到确认;

  c)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定单要求(如投标或报价单)已予以解决;

  d)公司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4.2.2.2 合的分类

  a)常规合同:对公司定型产品所定的合同。

  b)特殊合同:常规合同以外的所有销售合同,如新产品开发或有定型产品改进要求的合同。

  4.2.2.3 营销部负责将《产品要求评审表》交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4.2.2.4 评审流程图

  4.2.2.5 对于有现货的常规合同,由营销部销售员将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等填写在出库单上并签名,经仓库管理员确认无误并签名即完成产品要求的评审。

  4.2.2.6 对于无现货的常规合同,生产部、采购部分别对生产能力、交货日期及物料采购能力进行评审,由相应负责人填写《产品要求评审表》并签名确认;然后营销部综合各部门意见,并对合同条款的适用性、完整性、明确性等进行评审,并填写《产品要求评审表》的相关栏目,营销部经理签名确认即完成评审。

  4.2.2.7 对于特殊合同,除生产部、采购部、营销部进行评审外,开发部经理应评审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包括对顾客潜在要求及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的评审)质管部对确  保产品质量要求的检测能力进行评审,并在《产品要求评审表》中签名确认。《产品要求评审表》报总经理批准。

  4.2.2.8 对于口头定单(如电话定货),营销部销售员负责将相关内容填入《定单确认表》中,经双方确认(可用传真件、电话记录等方式确认),并执行4.2.2.5~4.2.2.7相应条款的规定。

  4.2.2.9 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人员对产品要求中有关内容提出问题或修改建议时,由营销部负责与顾客联系,征求其书面意见。

  4.2.2.10 营销部负责保存《产品要求评审表》、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包括对于评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解决及评审结果的实现等跟踪措施的记录。

  4.3 合同的签定和实施

  4.3.1 对产品要求评审后,由营销部经理代表公司与顾客签定合同;对老顾客的口头定单,双方对《定单确认表》的内容确认后,即视同签定合同。对于新顾客则必须签定正式合同。

  4.3.2 合同签定后,营销部负责将相关的文件,根据各部门的需要发到相关部门,作为设计开发、生产、采购、检验和出货等的依据。

  4.3.3 营销部负责合同执行的监督,根据需要及时将信息与顾客沟通。

  4.4 产品要求的变更

  当产品要求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变更时,相应的文件(如合同、定单确认表等)应得到修改,应把变更的要求与顾客协商一致,并通知相关部门,执行《文件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必要时,对更改的内容还需再评审。

  4.5 营销部负责与顾客的沟通

  4.5.1 在产品售出前及销售过程中,营销部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广告宣传、产品服务月、顾客定货会等)向顾客介绍产品,回答顾客的咨询,并予以记录。

  4.5.2 根据需要将合同的执行情况随合同的进展反馈给顾客,包括产品要求方面的更改,要与组织内部相关部门及顾客协调一致。

  4.5.3 产品售出后,要搜集顾客的反馈信息,妥善处理顾客投诉,以取得顾客的持续满意,执行《顾客满意程度测量程序》的有关规定。

  5 相关文件

  5.1 《文件控制程序》。

  5.2 《顾客满意程度测量程序》。

  6 质量记录

  6.1 《产品要求评审表》。

  6.2 《定单确认表》。

  6.3 《标书》。

  6.4 《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