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读后感

  《父亲》读后感

  中秋节将至,可能是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吧”,读钟阿诚的《父亲》时唤起了我心中的零零落落的痛苦的片断,尽管这片断来自一个人的述说,但它却深深烙在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怀揣着感恩、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个人便是我的父亲。

  父亲,1945年生人,兄妹6人,最穷的时候,曾经跟着奶奶乞讨为生。山里的野草他全都认识,每次下地干活他都为我讲解这是什么,何时吃、怎样吃最好;那是什么,不能吃,它的汁液有什么药效,拔些什么草可以不花一分钱便治好腹泻和感冒。一说起这些,他如数家珍,因为困难时期这些野菜、野草曾是他们全家的救命粮和救命药。他曾经上过几年学,在校期间他格外珍惜学习机会。据母亲讲,小时候认识父亲是因为每次考试成绩他总是所在年级里最好的,还因为他长得又黄又瘦又小,像非洲营养不良的孩子。高小毕业,父亲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校县一中,可是他却不得不结束学习生涯,去放牛赚工分。因为他是长子,他必须担当起一份不属于他那个年龄应该承担的责任。他拼命干活,却整日忍饥挨饿。其实他有很多机会出去,因为爷爷是打过很多战役的退伍军人,当时是给予照顾的。但他总不忍心丢下弟弟妹妹。直到二弟长大一些了,村里又有了招兵的机遇,他才一狠心去当了兵。到了部队,他居然吃上了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饱。他的心里那个高兴啊。你说这样的兵还能当不好吗?他心存着多么大的感激啊。毛主席当年几次接见红卫兵,每次父亲都参加了保卫工作。父亲因为表现突出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是个坚持原则、敢实话实说的人。现在我们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很多人会发生唠骚,每每父亲都会脸红脖子粗的和人家理论:“共产党哪点不好啊?没有共产党你们能吃饱饭吗?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吗?你说说看┅┅”直到问得对方说不出话来,他才肯罢休。

  父亲是个热爱学习的人。周恩来总理曾经亲点一批退伍兵留在北京工作,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被分到了北京英国大使馆里工作。他自学了养花,掌握了各种花卉的习性和种花的技巧;他自学了木匠,打出的衣橱、衣柜受到同事、亲友的一致好评。至今,我们老家的屋子里还摆放着很多他亲自打制的家具,上边的图案都是他亲手绘制的,那些家具伴着我长大,到我工作、结婚、成为母亲,母亲都不答应淘汰换成新的。一是因为她生活节俭。二是因为这是父亲做的。他自学了四大古典名着,他拿着一本厚厚的字典一点一点地看,遇到不会的字就查、就记,连高中毕业的妈妈有了不认的字还要问父亲;他自学了毛笔字,然后又引领我踏上了写毛笔字的道路。同时,他把一种学习精神也传给了我。使我生了孩子以后还去学了驾驶,学了打乒乓球,拿起了搁置许久的笔,拾起了儿时的梦想。

  在我的心里边,父亲一直都是最理解我的人。他从来不问我考试的名次,总是问我那些题都明白了吗?都会做了吗?当班上堆砌华丽的词藻变成时尚的文风时,父亲却告诉我朴实真挚的东西才是永恒。当我背上行囊初次离家走进高中生活时,他送给了我四个字“背水一战”;当我毕业后在外过着打工的日子失落惆怅时,他总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努力就够了。”

  今年七月份我回家去看望二老。他们的头发更白了,皱纹更多了,他们又老了一层。父亲像个老小孩儿似的给我讲他去山里刨了很多野花椒树,做了许多形状各异的拐杖。并一一拿出来叫我观赏,手扶处有的像龙头,有的像小鹿,有的像兔子,有的像鹰,父亲说等细细地打麿了之后会更像的。他忽然变成了一个雕刻家和制作拐杖的高手。我打趣地问:“出售吧,会卖很高的价钱的。”他摆了摆手。“要么收藏也行。”他摇摇头。“这么多,不会全留着你和老妈用吧。”他笑了:“这条给你三姨,这条给你二姨,那条给你二叔,那条给你三叔┅┅”老大就是老大,首先想到的总是别人。

  回家一天了,我都没见那只大白猫,一问才知道大白猫失踪了,妈妈说:“猫老归山”。大白猫一走,家里的老鼠立即多了起来,妈妈又从别人家要了一只小黑猫。刚走到家门口,一不小心,小黑猫从布袋里跑了出来,一下钻进柴棚子不肯出来了。后来,终于出来了,但它不肯进家门,总要钻进柴棚里睡觉,人一靠近它,它就跑了。妈妈本来绝望了,便想再要一只,放弃这只。可是父亲不同意,他坚信能用真诚感动这只猫。他在小猫经常出入的地方放上了饭碗和水碗,每次添了饭和水后看也不看就走。在父亲离开后小猫才会从柴堆里钻出来吃,然后怯怯地望着四周,稍有动静它便会赶紧钻回去,等安静了再出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到我回家的时候,小猫吃饭的时候已经允许父亲站在它的身边看了。但只要父亲一动它还是会立刻逃走。

  我回家的第四天上午,父亲忽然从外边急匆匆地跑了进来,高兴地对我和妈妈喊道:“小猫让我摸它了,小猫让我摸它了!”我和妈妈都要出去看看,他却说:“别去看了,这会儿它还吃着,你们都去了,它又该害怕了。”我站在门边,顺着缝隙看那只小黑猫贪婪、安心地享用着美餐,心里真的好羡慕啊。不觉又被另外的情绪润湿了双眼。我为父亲的耐心、信心和真诚所感动;同时我又为自己的离开父母远嫁他乡感到酸楚。俗话说“父母在,不远行”,在这四面环山的村庄里,一只小黑猫尚能给年迈的父母每天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希冀,而我呢?每年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总想着待事业有成、功成名就之时给予他们荣耀,给予他们幸福,可是他们却在我的日复一日的拼搏与努力中渐渐老去,等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他们还会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享用呢?他们需要的其实不是什么荣华富贵,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份再平实再简单不过的相聚和生活。而我却在那之外找寻了很久、很久,直到他们全白了头发、皴皱了脸颊。更让我痛心的是,在懂得了这些之后,我还得游离在他们的生活之外,www.aishibei.com带着他们终日的牵挂、惦念与永无止境的期盼离开。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在我刚到单位上班时,父亲非要去看一看。一是想看看自己女儿工作的环境。二来是想和我多在一起待一会儿。因为那时我一走便要在单位待上一个星期。在单位里,他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和我合拍了很多照片。第二天,领导找我谈话:“你看,单位刚刚运转,你带着父亲来站上很乍眼,咱们部门没事,怕有人会说闲话。”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哽咽着说:“我理解。但是他这一生也许就来这一回了,他只想和我多待一会儿。请您照顾一下,我会加倍努力工作的。”这一切我没有和父亲说,即使这样,他也时常诚皇诚恐地问我他在这里是否影响工作,我总是坚定地说:“一点也不”。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和我一起住到了星期五,然后我们回家,也许这是一个远在他乡的女儿唯一能做的了。他临走时对我说:“好好干吧。多好的单位、多好的同事、多好的领导啊,爸爸以后再也不来了,但是我放心了。爸爸希望你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全心全意地去做、做好。”

  是的,他的话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烙在了我的心底里。工作中,我也失落过、惆怅过、低迷过,但是父亲的话一直坚定了我好好干下去的信念和决心,不论结果如何,我都心须好好干。因为这是一位父亲的嘱托,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希望,是一位父亲的心愿。

  虽然我的父亲没有文中阿诚父亲显赫的名声,但是我的父亲同样是一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给予了子女博爱的父亲,同样是一位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熠熠放光的父亲;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父亲。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父亲的批评

爱的教育读后感:父亲的批评

  在寒假,我读了同学们推荐的书——《爱的教育》。读了它之后我感触良多。本书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以高尚的感情,挚爱的笔调书写了一个个爱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篇是《父亲的批评》。

  这一篇是讲了作者安利柯不懂得感恩母亲,伤了母亲的心,对母亲说了无礼的话:不要来拥抱我,不要来走近我,我现在没有心情拥抱你。然后,他的父亲十分严厉的批评了他,给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教育作者。

  我小的时候就和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不懂得感恩,犯了大错误的时候,妈妈就在旁边骂了我好几句,小时的我不但没有严重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很不服气地与妈妈顶嘴。妈妈火冒三丈,狠狠的说了我一顿。到我看了这本书中的《父亲的批评》以后才明白:其实妈妈这样说我是为了我,让我知错,再改正它,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人需要学会感恩,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饥寒交迫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家中的.这个女孩给了他一个面包和一瓶牛奶。女孩长大后生了一场大病,来到了一家医院看病。治好了以后,女孩看到收据单上的巨额治疗费,不禁要晕过去,但旁边还有一行字:费用是一个面包和一瓶牛奶。原来主治医生就是那个小男孩。

  人是必须要学会感恩的,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永远不会知道爱是什么滋味。

  家长感言:

  很幸运的和孩子一起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该书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以高尚的感情,挚爱的笔调书写了一个个渗透着爱的故事。使我和孩子在这一个个感动的故事中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怎样去互相帮助,去谅解,去体贴,去感恩。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