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读后感
由于专业的原因,我所接触的书,对于真实的生活来说,就是临水照花,始终隔着一层若有若无的轻纱。而《货币战争》,据说一度是财经类畅销书,曾经让不少人感到震撼而后思。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宇燕对此书评论说:“这是我一口气看完的书。我希望这本书中的故事都真实可信,因为它印证了我历经多年形成的一个观念,即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讲的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书里面很多内容我看的并不是太懂,对作者开出的救世处方——“金本位”,以及我们是不是真的“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我做不出属于自己的理性判断,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确实生活在别人制定的规则里。
最近几年,我们人民币一直在闹升值,我记忆犹深的是,电视台新闻主持人曾经以怎样骄傲的语气说我们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突破8字大关,举国上下似乎笼罩着一种虚无的莫名兴奋感和民族自豪感。虽然,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人民币升值对国家、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到底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到底是利还是弊。我们简单而不乏天真地以为,人民币能换得更多的美元,就是胜利。就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美国人在货币政策上发起的凌厉攻势,他们联合西方七国财政部长,强行要求日元升值,从1985年到1989年,日元升值达到86%,最终形成“超级日元”的泡沫,正当日本人雄心勃勃地炫示要“购买整个美国”时,泡沫日渐生大,最终破灭,日本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就此形成。我也曾看过一个帖子,对人民币升值弊端做了详细而不无道理的剖析,具体内容我忘记了,但是他的主要观点跟《货币战争》一书中表达的观点如出一辙,那就是,人民币被迫升值,我们中国被欺负了!我们的财富被大西洋彼岸一群阴谋家以一种极为隐蔽的金融手段窃取了!然后,作者以愤怒而略带鄙夷的语气,以“恨铁不成钢”的架势把无知的“狂欢者”们痛心疾首地鄙视了一番。
我不想也没本事来评论国家层面上的经济政策问题,我只知道,从那时候起,我渐渐懂得,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在这朗朗乾坤背后,有一股我们看不见的力量,像天神一样,注视着这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看着他们为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毛发倒竖而哈哈大笑。就像是我们的楼市,像极了川剧中的文化瑰宝“变脸”,变脸迅速而变化莫测,可怜的是台下的观众,带着兴奋和迷茫的表情,却始终琢磨不透个中奥妙。舆论在两股拉锯战双方中间,或者摇旗呐喊,或者放放烟雾弹,迷惑众生,也迷晕了自己,找不到了来时的路。无论谁抢到滩头,吃到这块蛋糕,老百姓都只有被动承受。物价飞涨,股市变脸,楼市雾里看花,甚至四川地震,里面有多少故事,我们都只能接收别人塞给我们的东西,却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自己想要接受的。很多东西,原来只是说说而已,而所谓的“愤青”就是一批太过较真的人,不理解还有不按牌理出牌的事,总是跟天斗、跟地斗,问别人要口头承诺给他,甚至是承诺给别人的东西。
《货币战争》给我的,不只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也在“世俗”层面上激起了我这个学文学的人对金融的兴趣,确切地说,是好奇。我对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只限于读书时教科书上所了解的那点皮毛,但是每次看到炒股的人盯着屏幕上花花绿绿的数字而两眼放光时,我就对这数字背后的故事有着极大的了解欲望。这些数字背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是看不见的战争硝烟。有的人凯旋而归,一不小心就变成传说中的“创世神话”,而更多的人,则是狼藉一片,搞不好就得横尸当场。说起炒股,曾经有个经典的港剧《创世纪》曾经风靡一时,它对股市人生有极为精辟的描述,或者有夸张的嫌疑,但也不无事实成分,我相信不少人看后都会唏嘘一把。所谓炒股虽有投机成分,但是也是一门极深的学问,没有两把刷子,最好别跳进去,不然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像我这种只会“之乎者也”的呆子,只有“偷窥”的份,偶尔关注一下股市,跟人谈起来,也基本上只会“一言以蔽之”:“今天股市大跌”,或者“今天行情不错”而已。不过我对股市的关心,倒不在炒股的人,而是这些或上市或非上市公司。在这些花花绿绿的数字背后,是它们健康成长还是衰败虚弱的现实,更让人感叹的是,让这些公司在经济大潮中颠簸前行的人们,他们才是英雄。
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法国思想家、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伯格森则说:“说社会的进步是由于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条件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它实际只是在这个社会已经下定决心进行试验之后才一蹴而就的。这就是说,这个社会必须要自信,或无论怎样要允许自己受到震撼,而这种震撼始终是由某个人来赋予的。”或者,**大就是他所说的“某个人”,这个坚韧的小个子四川人奠定了中国变革的思想基础,并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现实中,人们总是生活在组织中,而大部门人都是在别人的领导下生存。就像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国家强盛,能在制定经济、政治秩序游戏时,让他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制定更为有利于自己国家发展的游戏规则。个人也是一样,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他人制定的规则中,但是很多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不甘心于此,他们倾尽毕生之力,始终在努力奋斗,希望能跻身制定规则的圈子中,成为决定规则的人中间的一个。而所谓的“野心勃勃”的人或有“上进心”的人,大概就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就是站在所谓的“群众”背后的人。
篇2:《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在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只能是人道主义—题记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对于我这个参加工作才6年的“菜鸟”,如果夸夸其谈自己的教育方法,肯定会被老一辈们“拍砖”至“吐血”,所以参照一下伟大的教育家们谈论的教育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纵然这辈子我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机率比张吾本不吹牛的机率不会高很多,其中许多言论及方法还是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的。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看上去和市面上常见的关于教育类的书籍没什么两样,50个名人,50段着名的言论,厚厚的一大本,起初翻开书本就昏昏欲睡,相比起来这书比《笨狼的故事》没趣多了,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坚持下去,慢慢的,其中的片段开始吸引我,犹如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一样。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关于这点我与作者不谋而合—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现实教育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同时也毋庸讳言,对教育,我们还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摘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序)
读了这段序,我十分感慨,确实,现在的教育存在了太多的不真实的一面,曾经有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的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生的知识,高中生学习大学生的知识,而最悲哀的就是大学生需要学习幼儿园的知识,比如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闯红灯等等等等最最基本的作为一个自然人需要遵守的基本常识,但是许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第一家庭要要负责,第二我们老师需要负责,但对于这个责任我们老师却有着太多的无奈,谁喜欢起得比鸡早,谁喜欢干的比驴多?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如此的急功近利,我等又有什么办法?我也想每天和孩子们说说理想,谈谈做人的基本道理,但是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种考试,各类比赛,我又该如何面对。(好像跑题跑远了,言归正传)
这本书我只是选择了里面几段我正在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其中格鲁吉亚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段话最让我欣赏,给教育者的10条“箴言”。
第一,在意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职能是人道主义的。使儿童对教育过程产生好感,使他们成为我们在教育他们中的自愿助手—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则。多么善良的语言,如果我们把教育事业当成是人道主义事业在做,那么何愁做不好我们的事业呢?这里我想到了我的老婆,一个文弱的女人,场口中学的数学老师,面对场口中学这四个字,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学生难管理,但我却非常佩服她,每一个她带的班级学生都非常佩服她,所以她带的班的学生的成绩在他们学校都算是比较好的,常常会看到比她高几个头的学生在认真的听她解题,这就是人格魅力。常常会看到已经毕业的学生给她发来祝福的短信,前几天看到一条短信“祝福您,我生命中的贵人”是一个毕业的学生,老婆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改变他,现在他过的很好。这就是人到主义。
第二,交往—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之点,使儿童得到与我们交往的快乐,共同认识,共同劳动、游戏、休息的快乐。www.aishibei.com
第三,成人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性质—这是未来的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环境。因此,极为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相互交往,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我们力求使儿童树立的那种理想。
第四,人对人们的信赖,人对自己的生活立场的信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富有人生乐趣的交往和诗个性升华的本源。因此,我们必须爱护和发展儿童对我们自己的教育、对自己的同学、对人们的信任感和对自己的信心。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行的和相互关心着人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贯穿对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尊重,应该使儿童养成关心同学、亲人和一般人的感情。确实,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珍惜他人,自私自利,毫无善良可言,面对这一切我们真正的应该好好的反思。
第六,只有在使人能感到自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在他既不认为地被抬高,也不认为地被贬低的社会里,人才能显示和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和天赋,并成为幸福的人。
第七,儿童是感情容易冲动的人,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但我们教育者有义务去理解儿童,应该在考虑儿童内心活动的情况下拟定我们的教育计划。
第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任务的一切具体场合,都应该去变现出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
第九,对儿童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心地善良、爱、温和、直爽、乐于助人、休戚与共,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行动指南。
第十,我们应该坚决扬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利主义和墙皮命令及其种种变现形式。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些,说实在话,有点乱,我很想捋一捋,但无奈“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就这样吧。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