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培养农村职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研究》实施研究阶段报告

  职校《培养农村职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研究》实施研究阶段报告

  一、问卷调查-----职高学生环保意识情况

  在实施课题阶段,为了更好的有目的研究。对本校职高一年级一班和三班的学生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附:zz职教中心学生环保意识调查

  该试卷涉及的问题是与职高学生生活密切,主要包括:(1) 塑料袋的使用、一次性饭盒的使用情况,废旧电池的处理,是否节约用电、用水,平时是否关心环保方面的新闻,对学校的环境是否满意(2)并让学生发表观点,“您认为环保服务队应该开展些什么活动?”

  我对调查结果作了初步统计,结果表明:(1)学生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只为了方便,又很忽略环保的重要性,比如,他们吃早餐,要用一个一次性饭盒和一双筷子、一杯豆浆(一个塑料盒,再外套一个塑料袋)。(2) 对环保信息不太关心,比如,大部分同学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二.废物利用制作比赛

  为了加强职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用行动证实,我提前一个月在两个班布置:废物利用制作比赛,附制作过程。要求体现两点:一是废物利用的价值,减少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二是创新性和实用性。结果显示,学生很有创新性,他们制作的物品多种多样,比如:用旧圆珠笔芯做成笔筒、茶杯垫,用饮料瓶制成放雨伞的盒子等。

  附:部分制作图片。

  三.开展清理校园垃圾和处理校园垃圾活动

  在调查报告中显示,很多学生多校园环境不太满意:随手扔垃圾现象严重 ;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使用过度;浪费水、电、纸等现象严重。因此,组织学生开展清理垃圾和处理垃圾的一系列活动:将高一(3)班分成7组,每组选一位组长,负责在不同地点检垃圾,然后收集校园垃圾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数字、信息,写出调查报告和提出实验性方案。针对目前学校垃圾处理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附:部分图片。

篇2:职校《培养农村职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研究》实施研究阶段报告

  职校《培养农村职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研究》实施研究阶段报告

  一、问卷调查-----职高学生环保意识情况

  在实施课题阶段,为了更好的有目的研究。对本校职高一年级一班和三班的学生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附:zz职教中心学生环保意识调查

  该试卷涉及的问题是与职高学生生活密切,主要包括:(1) 塑料袋的使用、一次性饭盒的使用情况,废旧电池的处理,是否节约用电、用水,平时是否关心环保方面的新闻,对学校的环境是否满意(2)并让学生发表观点,“您认为环保服务队应该开展些什么活动?”

  我对调查结果作了初步统计,结果表明:(1)学生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只为了方便,又很忽略环保的重要性,比如,他们吃早餐,要用一个一次性饭盒和一双筷子、一杯豆浆(一个塑料盒,再外套一个塑料袋)。(2) 对环保信息不太关心,比如,大部分同学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二.废物利用制作比赛

  为了加强职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用行动证实,我提前一个月在两个班布置:废物利用制作比赛,附制作过程。要求体现两点:一是废物利用的价值,减少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二是创新性和实用性。结果显示,学生很有创新性,他们制作的物品多种多样,比如:用旧圆珠笔芯做成笔筒、茶杯垫,用饮料瓶制成放雨伞的盒子等。

  附:部分制作图片。

  三.开展清理校园垃圾和处理校园垃圾活动

  在调查报告中显示,很多学生多校园环境不太满意:随手扔垃圾现象严重 ;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使用过度;浪费水、电、纸等现象严重。因此,组织学生开展清理垃圾和处理垃圾的一系列活动:将高一(3)班分成7组,每组选一位组长,负责在不同地点检垃圾,然后收集校园垃圾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数字、信息,写出调查报告和提出实验性方案。针对目前学校垃圾处理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附:部分图片。

篇3:《教师教育范式研究》漂流读书心得

  漂流读书心得--读《教师教育范式研究》的反思与体会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浪潮中,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教师教育范式研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近年来,范式研究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何菊玲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说起,引出对范式研究的评介。较为细致地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等理论和思潮的不断影响下,范式研究的发展所经历的从事实描述到意义解释,从论证理论到建构现实,从追求科学到重视人文,从客观性到主体间性,从写语言到写文化,从宏大理论到地域性知识,从学术研究到实践行动的曲折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范式研究形成了众多的方法分支。《教师教育范式研究》对其中的工具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交往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了获得为什么是它们构成质性研究。书中指出,它们之所以成为范式研究的组成部分,是因为都有共同的关注点,那就是“意义”。 随后,本书选取了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来探讨教育正在怎样被质性研究的方式所研究着。

  这样一种理论探讨和实践中的探讨是同时进行的。研究中有笔者自己的实践成分,以期从一种实践感受和经验提炼的角度来回答教育质性研究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本文的研究由此走向本体论的探讨, 教育在根本上是实践的,它是一个在“生活世界”中通过“理解”使“意义”不断展开和实现的过程。本文在“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一章中探讨了教育质性研究与教育本身相契合之处。以一种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接近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去接近教育质性研究、去接近教育,我们发现,教育质性研究对“意义”的关注与教育的实践性质一致,使其成为了适合于教育研究的最为根本的方式。

  本书从题目到写作,更为看重的是方法的背后。本文是从以下这些层面来讨论方法背后的。其一,方法不能凌驾于“存在”之上,对方法应有正确的认识;其二,对方法应进行本体论的追问,本体论的追问是为了获得对教育实践本质的理解。我们不是要否认方法,只是认为有必要强调方法在什么层面上使用。

  当方法是在根本的层面上使用时,教育的实践性质削弱了方法的规定性,决定了方法是不具有规定性的,因为一种固定的有规定性的方法并不可能从根本上支配人的实践。方法仅仅意味着一种实现意义的方式、途径,方法的使用不应该成为对人的控制。教育实践性质要求“方”而不“法”;当不在根本的层面上使用时,方法不但是有效的,而且是严格的和科学的。

  读完何菊玲留守的《教师教育范式研究》,让我明白如果把这样的研究结果用于教师教育最根本的层面上,是需要做出解释的。要做到既有“方”又有“法”。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在什么层面上来使用方法,而并非绝对强调“方”而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