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理管理经验或案例学派

  哈佛经理管理知识-经验或案例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也就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最早提出这一见解的是美国的德鲁克、戴尔(E. Dale)、纽曼(W. Newman)、斯隆(A. P. Sloan)等人。他们认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可以了解怎样管理。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

  (1)作为企业主要领导的经理,其工作任务着重于两方面:①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②经理作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2)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如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①集权的职能性结构;②分权联邦式结构;③矩阵结构;④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⑤系统结构。他还强调,各类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特殊条件以及管理人员的特点,来确定本组织的管理结构,切忌照搬别人的模式。

  (3)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重新评价。这一学派中的许多人提出,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只有经验学派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真正实用。

  (4)提倡实行目标管理。德鲁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建议,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共同参与了研究。总之,经验或案例学派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也比较庞杂,但其中的一些研究反映了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值得注意的。

篇2:IBM公司管理案例

  IBM公司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是一家拥有40万中层干部、520亿美元资产的大型企业,其年销售额达到500亿美元,利润为70多亿美元。它是世界上经营最好、管理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在计算机这个发展最迅速、经营最活跃的行业里,其销量居世界之首,多年来,在《幸福》杂志评选出的美国前500家公司中一直名列榜首。

  IBM公司追求卓越,特别是在人才培训、造就销售人才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具体地说,IBM公司决不让一名未经培训或者未经全面培训的人到销售第一线去。销售人员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以及怎样说和怎样做,都对公司的形象和信用影响极大。如果准备不足就仓促上阵,会使一个很有潜力的销售人员夭折。因此该公司用于培训的资金充足,计划严密,结构合理,一到培训结束,学员就可以有足够的技能,满怀信心地同用户打交道,不合格的培训几乎总是导致频繁地更换销售人员,其费用远远超过了高质量培训过程所需要的费用。

  这种人员的频繁更换将会使公司的信誉蒙受损失,同时,也会使依靠这些销售人员提供服务和咨询的用户受到损害。近年来,该公司更换的第一线销售人员低于3%.所以从公司的角度看,招工和培训工作是成功的。

  IBM公司的销售人员和系统工程师要接受为期12个月的初步培训,主要采用现场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75%的时间是在各地分公司中度过的;20%的时间在公司的教育中心学习。分公司负责培训工作的中层干部将检查该公司学员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包括从公司中学员的素养、价值观念、信念原则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学员们利用一定时间与市场营销人员一起访问用户,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体会。

  此外,还经常让新学员在分公司的会议上,在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代表面前,进行他们的第一次成果演习,有时,有些批评可能十分尖锐,但学员们却因此增强了信心,并赢得同事们的尊敬。

  该公司从来不会派一名不合格的代表会见用户,也不会送一名不合格的代表去接受培训,因为这不符合优秀企业的概念。

  销售培训的第一期课程包括IBM公司经营方针的很多内容,如销售政策、市场营销实践以及计算机概念和IBM公司的产品介绍,第二期课程主要是学习如何销售。在课堂上,该公司的学员了解了公司有关后勤系统以及怎样应用这个系统。他们研究竞争和发展一般业务的技能。学员们在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销售代表或系统工程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学员们到分公司可以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实际部分。

  现场实习之后,再进行一段长时间的理论学习,这是一段令人"心力交瘁"的课程:紧张的学习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而附加的课外作业常常要使学生们熬到半夜。

  在商业界中,人们必须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必须明白:"充分努力意味着什么?整个通宵是否比只学习到晚上10点好?"课程开始之前,像在学校那样,要对学员分班,分班时的考试是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决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考试便增加了主观因素,学员们还要进行销售演习,这是一项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收益的活动。一个用户判断一个销售人员的能力时,只能从他如何表达自己的知识来鉴别其能力的高低,商业界就是一个自我表现的世界,销售人员必须做好准备去适应这个世界。

  有时,学员们的所作所为还保留着某些学生气,他们对培训课程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遇到这类情况,公司就会告诉他们:"去学校上学,你们每年大约要付15000美元的学费。所以应当让我们决定什么是最好的。这就是经济规律,同时,也是你们学习经营的第一件事。"一般情况下,学员们在艰苦的培训过程中,在长时间的激烈竞争中迅速成长。每天长达14-15个小时的紧张学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却很少有人抱怨,几乎每个人都能完成学业。

  IBM公司市场营销培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模拟销售角色。在公司第一年的全部培训课程中,没有一天不涉及这个问题,并始终强调要保证演习或介绍的客观性,包括为什么要到某处推销和希望达到的目的。

  同时,对产品的特点、性能以及可能带来的效益要进行清楚的说明和演习。学员们要学习问和听的技巧,以及如何达到目标和寻求订货等等。假若用户认为产品的价钱太高的话,就必须先看看是否是一个有意义的项目,如果其它因素并不适合这个项目的话,单靠合理价格的建议并不能使你得到订货。

  该公司采取的模拟销售角色的方法是,学员们在课堂上经常扮演销售角色,教员扮演用户,向学员提出各种问题,以检查他们接受问题的能力。这种上课接近于一种测验,可以对每个学员的优点和缺点两方面进行评判。

  另外,还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内对学员进行评价和衡量,如联络技巧,介绍与演习技能,与用户的交流能力以及一般企业经营知识等。对于学员们扮演的每一个销售角色和介绍产品的演习,教员们都给出评判。 特别应提出的是IBM公司为销售培训所发展的具有代表性、最复杂的技巧之一就是阿姆斯特朗案例练习,它集中考虑一种假设的、由饭店网络、海水洋运输、零售批发、制造业和体育用品等部门组成的、具有复杂的国际间业务联系。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对工程师、财务经理、市场营销人员、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总部执行人员等的形象进行详尽的分析。这种分析使个人的特点、工作态度,甚至决策能力等都清楚的表现出来。

  由教员扮演阿姆斯特朗案例人员,从而创造出了一个非常逼真的环境。在这个组织中,学员们需要对各种人员完成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拜访,面对众多的问题,他们必须接触这个组织中几乎所有的人员,从普通接待人员到董事会成员。

  由于这种学习方法非常逼真,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十分令人信服。所以,每一个参加者都能像IBM公司所期望的那样认真地对待这次学习机会。这种练习的机会就是组织一次向用户介绍发现的问题,提出该公司的解决方案和争取定货的模拟用户会议。

  摘自中华企管网

  【思考题】

  根据本案例中IBM公司对员工进行的培训,论述培训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

篇3:管理学案例:美国达纳公司

  美国达纳公司

  美国达纳公司主要生产螺旋叶片和齿轮箱之类的普通产品,这些产品多数是满足汽车和拖拉机行业普通二级市场需求的,该公司是一个拥有30亿美元资产的企业。70年代初期,该公司的雇员人均销售额与全行业企业的平均数相等。到了70年代末,在并无大规模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公司雇员人均销售额已猛增3倍,一跃成为《幸福》杂志按投资收益排列的500家公司中的第二位。这对于一个身处如此乏味的行业的大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凡的记录。

  1973年,麦斐逊接任公司总经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原来厚达22英寸的政策指南,取而用之的是只有一页篇幅的宗旨陈述。其大意是:

  1、面对面的交流是联系员工、保持信任和激发热情的最有效的手段。关键 是让员工知道并与之讨论企业的全部经营状况。

  2、我们有义务向希望提高技术水平、扩展业务能力或进一步深造的生产人 员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

  3、向员工提供职业保险至为重要。

  4、制定各种对设想、建议和艰苦工作加以鼓励的计划,设立奖金制度。 麦斐逊很快就把公司的领导班子从500人裁减到100人,机构层次也从11个减到5个。

  大约90人以下的工厂经理都成了"商店经理".因为这些人有责任学会做厂里的一切工作,并且享有工作的自主权。麦斐逊说:"我的意思是放手让员工们去做。"他指出:"任何一项具体工作的专家就是干这项工作的人,不相信这一点,我们就会一直压制这些人对企业做出贡献及其个人发展的潜力。可以设想,在一个制造部门,在方圆25平方英尺的天地里,还有谁比机床工人、材料管理员和维修人员更懂得如何操作机床、如何使其产出最大化、如何改进质量、如何使原材料流量最优化并有效地使用呢?没有。"

  他又说:"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愚蠢的举动上。我们办事没有种种程序和手续,也没有大批的行政人员。我们根据每个人的需要、每个人的志愿和每个人的成绩,让每个人有所作为,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去尽其所能……我们最好还是承认,在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人就是那些提供服务、创造和增加产品价值的人,而不是管理这些活动的人。……这就是说,当我处在你们那2.32平方米的空间里时,我还是得听你们的。"

  达纳公司和惠普公司一样,不搞什么上下班时钟。对此,麦斐逊说:大伙都抱怨说,"没有钟怎么行呢?"我说:"你该怎么去管10个人呢?要是你亲眼看到他们总是迟到,你就去找他们谈谈嘛,何必非要靠钟表才能知道人们是否迟到呢?"我的下属说:"你不能摆脱时钟,因为政府要了解工人的出勤率和工作时间。"我说,"此话不假。像现在这样,每个工人都准时上下班,这就是记录嘛!如果有什么例外,我们自会实事求是地加以处理的。" 麦斐逊非常注意面对面的交流,强调同一切人讨论一切问题。他要求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本部门的所有成员之间每月举行一次面对面的会议,直接而具体地讨论公司每一项工作的细节情况。

  麦斐逊非常注重培训工作,以此来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仅达纳大学,就有数千名雇员在那里学习,他们的课程都是务实方面的,但同时也强调人的信念,许多课程都由老资格的公司副总经理讲授。

  达纳公司从不强人所难。麦斐逊说:"没有一个部门经理会屈于压力而被迫接受什么。"在这里,人们受到的压力是同事间的压力,大约100名经理人员每年要举行两次为期5天的经验交流会,同事间的压力就是前进的动力。他说:"你能一直欺骗你的上司,我也能。但是你没法逃过同行的眼睛。"

  麦斐逊强调说:"切忌高高在上、闭目塞听和不察下情的不良作风,这是青春不老的秘方。"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有着16年工龄、最近被解雇的工人说:"我猜想解雇我的原因是由于我的活的质量不好。但是,在这16年里,有谁来向我征求过改进质量的意见呢?从来没有过。"这两个人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思考题】

  结合本文说说麦斐逊改革的原则是什么?麦斐逊的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