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的作业流程计划
一、CI计划的途径
CI的导入计划是一种程序,按照理论和预定时间,循序进行作业,以便达到所期待的成果。所以,如欲获得良好的CI效果,就必须制定理想的程序。那么,如何制定适合公司
CI导入程序呢?关于这个问题,CI委员会必须充分检查,制定合乎企业目的和方针的程序。一般而言,CI程序通常以CI导入计划的形式表现。
各公司的CI导入计划,会依企业特性和问题特性而有所不同,但其原则性的程序则大致相同,均可划分为“调查”、“企划”、“实施”3大步骤。调查工作必须把握现状、观测事实,并加以分析。许多公司在导入CI时,事前调查作业不够充分,因此无法掌握现状,常制作出缺乏依据的企划;这种企划内容不合理,根本无法获得良好成效。
企划必须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配合基本思想,根据政策方向和表现重点而提出构想,同时为了利于实施作业,最理想的企划是明确指出具体可行之道。CI的实施阶段是根据企划内容,以新思想为基础而开发出新的识别系统,并且将此新系统向公司内外发表。
二、CI的作业流程计划
CI导入计划有其预定的实施期限,且包括许多复杂的项目,必须循序渐进,才能得到合理的结论和优秀的视觉系统。此外,为了配合企业目的,在计划阶段应注意如下各项:
(一)进入实施成果阶段前的期间不可太仓促
所谓“先下手为强”,企业活动亦然。但是在公司确认CI的导入方针后,如果匆忙而机械地勉强排定计划,反而会产生反面效果。有些公司的总经理或高级主管不了解这点,一定要按照排定的期限,订立勉强的流程计划,以便配合公司周年纪念日的庆典等情况。其实,配合周年庆典来发表CI的作法,必须在期限内办理的事项很多,包括“方针的确定”、“公司名称的确定”、“企业标志的确定”、“基本设计系统的确定”、“对外界发表”、“适用设计的相关事宜告一段落”……等,为了节省时间,而计划把这么多的工作勉强在仓促的时间内完成,容易变成一份难以实行的CI计划表。
(二)设计开发作业的时间不可太仓促
CI的设计开发作业中,最重要的是在基本设计开发期间由参加设计者充分地加以检查。在设计开发作业的最初阶段中,为了让大家能提出优秀的构想,做设计造型的探索等,就要安排充分的检查时间;之后,进入实际作业时,也须有足够的时间,不可订立机械性的不合理计划,强迫工作人员仓促赶工,使得实施作业困难重重。
(三)重视逻辑性而循序推进CI作业
CI的计划过程、背景、导入的必然性和成果等结论,以及CI开发的经过,都必须利用对内、外发表的机会加以反复说明,绝不可马马虎虎地推行CI,丧失公司本身对员工和外界人士的说服力。尤其在推进CI计划时,有关企业问题的探索、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而作判断的过程,如果进行得不理想,日后便很难对内部员工或外界人士说明清楚,同时也会使得CI的成效不彰。因此,不论高级主管们如何地要求赶工、赶时间,CI作业都必须确实执行,重视逻辑整合性而循序渐进。
(四)变更公司名称、品牌时,必须办理法律手续,制定充足的作业时间
公司名称的变更须通过股东大会的决议,而品牌的更新也须办理有关商标权的法律手续。尤其是商标权的确定,如果办理得不顺利,往往会历经二三年的时间;这种花时间的作业,事先必须考虑周详,才能制定出实用性强的CI计划。
(五)发现CI计划不合理时,应尽快重新制定
CI计划的流程安排,必须考虑前后作业间的关联性,因为前面的作业结果必然会影响到下一步作业。根据调查结果,有时也须安排追加调查;综合性的检查结果,有时会产生需要变更公司名称的情况;识别系统的企划,也会影响设计开发的条件;有些设计须先做各种测试,或重新进行设计开发作业。因此,如有必要,应重新编列流程图,如果一开始就想制定出完美的流程图,可以说绝无可能。所以,负责的相关人员应时常考虑实际状况,出现必须追加或删改的重要作业时,应毫不犹豫地重新计划,务必制作出最适当的计划,这就是正确的管理概念。
篇2:CIS的组成及关系
CIS的组成及关系
企业识别由下列三个部分组成:
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
行为识别(Behaviour Identity 简称BI)
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VI)
1、理念识别(MI)是最高决策层,是导入CI的原动力,是企业的精神所在。它包括精神标语、经营理念、经营方针、座右铭¨¨¨,MI也是一种符号,当此符号发挥有效功能时,无形中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教导的作用,使员工能肯定自己在公司工作的意义,进而提高士气。同时理念识别又是代表语言上的形象,同样须具备从易懂的明快感来。如东京RAYONNE公司的MI:
企业标语--让消费者享受更便宜的商品,使从业人员享受更安定的生活,公司股东则享受更丰厚的福利。
企业理念--全新价值的再创造。
经营方针--重视人、市场走向、革新经营。
座右铭--更接近消费者,勤力开拓市场,以强劲快捷作为活力的象征。
2、行为识别(BI)是非视觉化动态的识别开式。对内负责组织管理,包括: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研究发展、生产福利及员工教育(礼貌仪表、服务态度、上进精神)等等。对外负责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市场调查、促销活动、公共关系、产品开发,流通对策、金融对策、公益性活动、文化性活动等。J·G·雪南先生说:"CI并非单纯的设计,而是组织全体--商品、服务、员工、管理者、工作态度和状况、倾向以及民众性等各方面的统整性知觉。"实施CI时,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协助进行。员工是将企业形传递给外界的重要媒体,如果员工的素质有问题,将为公司带来很大的伤害。例如:员工的态度、举目不像样;营业员对顾客态度不佳,秘书接电话不礼貌;有公司标志的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和客人约谈的聚会无法准时赴约等,以上情况发生将对公司形象造成伤害。
任何营运状况正常的企业,都有二种不同的力量,其一是离心力,其二是向心力。离心力指使企业向外扩展的作用力,如:销售、服务活动范围的扩大,商品的多样化等,离心力的作用是向外的。向心力则电一种向内部集中,藉以强化共同体的团结力。由此可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作用方向相反,但对企业来说,这二种作用力必须相辅相成,合二为一。
3、视觉识别(VI)系静态的识别符号。在整个企业识别中传播力量与感染力量最为具体而直接,项目最多,层面最广,让人一目了然。企业形象是存在人心中一种模糊、朦胧的感觉;或是存在于脑中记忆的片断。为了加深印象,须设计能适当表现、代表这些记忆、感觉的符号。以这种符号为媒介来启发或打开这种感情、记忆。认识的程度愈深,就更加强"信赖感"。
视觉识别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企业树的形式来表示。
篇3:企业识别:何为CIS?
何为CIS?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直译为:"企业自我同一化",我们称之为企业识别。
所谓"企业识别"就是指环绕着企业的多层关系者,透过商标等视觉要素对大家所产生的态度及所造成的效果的总和。所谓"关系者"包括消费者、股东、投资者、员工、金融机构、有关联的企业、新闻记者、政府、公共团体等。值得注意的是知识水准不同的人对同一家企业的印象常会不同,各关系者也可能因为不了解企业,而产生非常离谱印象,如何矫正关系者对企业分歧印象或离谱印象,便是公司信息传递的目的。
CI设计是五十年代欧美开以出来的经营技法,是一种藉着改变企业形象,注入新鲜感,使企业更能引起外界注意进而提升业绩的经营技巧。一个企业正如一个人一样,在社会上与人交往过程中,必然给人们留下一个印象,或英俊,或潇洒,或幽默,或剽悍,或秀气,或粗鲁,这个印象是由容貌、服饰、言谈、性格、阅历、行为等多方面构成的。企业的存在和行动,既然为一般人所认识,当然也会对它产生某种印象,即使企业方而弃置不顾,其形象依旧存在。如果企业方面采取主动,使一般人对企业产生良好的印象,这就是"企业形象战略"。为了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形象,采到意图性、计划性,战略性的有关行动,塑造一个既迎合顾客和社会大众,又切合企业实体的形象,就会发挥极大的经营效力。
企业的一切活动必然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到信息传递。企业向外界发送情报、信息,传送企业理念,然后就可以回收其成果,维持公司的业务,然而,企业在从事这种活动时,需耗大量资金,如果传达出来的信息未能统一,企业标志所代表的涵意无法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或者传达的涵意和公司的经营观念、服务、商品相去太远;或者标志、标准字以不同形状、大小或色彩出现在印刷物、招牌或广告上时,容易使大众觉得困惑,甚至发生互相抵触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宣传经费,更可能引起大众的反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反之,如果经由组织化、统一性的方法,传达企业经营的讯息,便可以塑造独特的形象,并增强情报、信息的可信度。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使社会大众轻易地感受企业个性的震撼力,是提高社会知名度的一大助力,使全体员工产生信心和荣誉感。CI是企业对内、对外塑造形象的工具,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内外所接触的人愈来愈多,如果得不到这些人的拥护,企业就很难持续地面长发展。过去,当企业规模很小时,经营者或厂长、经理可直接访问企业的相关人士,说明公司的种种观念和作法,使各关系者简单地产生对这个企业的某种印象。然而,到了现代,企业关系者的数量过多时,就必须采取计划性、意图性的策划,来塑造企业的形象,以免产生怪异、失败的形象。
企业识别是非语言性的信息传递,有时比语言性的传递手段更迅速、更强力、更准确,而且具有世界通用的特性。我们平时接收的信息中,80%来自视觉。习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记忆具有连贯性。记忆之所以能够连贯,是因为人们在认识或再认事物时,往往依靠对事物的个性部分或特征部分的感知。一些名牌之所以产生影响,不仅因为有独到的质量,同时也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可信融赖的形象,这就导致人们再认--再购买的重要原因。
商品的销售并不是一种突发而独立的现象,它遵循AIDMA的法则(attention注目,interest兴趣,deis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消费者从广告媒体认识商品到购买行动的一连串过程,循序而进。销售与购买现象会依信赖感和好感的和程度而决定,社会上,没有人愿意购买自己不能信赖的产品,也没有人会选择自己没有好感的物品。人们往往透过企业形象来判断企业,可见企业形象的影响力对提高本企业在消费者习目中的信赖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遭受竞争对手的攻击时,"形象"亦可成为一道防护墙。
CI战略是经过企业识别研究领域策划的设计策略,其中以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彩等基本要素为主,形成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基础系统,主导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由企业内外的所有传播媒介传播出去,给消费者以统一性、组织性、系统性的深刻印象,最终达到企业文化的传播和促销的目的。
CI的定义非常复杂,不同的企业各自进行不同的CI论,例如日本几位着名设计师不同的CI论:
中井幸一:"以前被称为视觉企业识别,意思是透过视觉进行企业的同一化。"
中西元男:"意图的、计划的、战略的展现出企业所希望的形象;对本身而言,透过公司内外,来产生最好的经营环境,这种观念和手法叫作CI。"
中村秀一郎:"在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环中,应把眼光放在视觉设计的机能上,统合企业内外的所有设计活动时,其中心概念和作业就叫作CI。"
八卷俊雄:"所谓CI,是一个企业或企业团体,由内与外开始,将企业或企业团体同一化,进行传达的统一。"
台湾设计家林磐耸:"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传达给企业体周遭的关系者或团体(包括企业内部与社会大众),并掌握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
也有人认为:随着进代转变,CI的定义也被赋以新的内涵,与当初的原始构想产生极大的差异,这一点相当值得企业界重视。最初"CI"是"Corporate Identity"(企业识别)的简称,但目前最新的定,即是将原本属于CI目的的"Corparate Imge(企业形象)的形成转达变为CI的真正内涵,仍然简称"CI"。
CI的根本意义:公司外界的视觉同一化与公司内部的同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