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意蕴有感

教育真的有艺术 ----读《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意蕴》有感

  最近看了一本《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意蕴》的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希望自己能常看常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

  现在有很多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是真正的智力弱,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也就是说教育机智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

  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老师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在一些教育细节中,在一些突发的事件中,我们老师的处理就需要教育机智。如果我们老师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事与愿违,甚而扩大事态,造成僵局,伤害学生的情感,妨碍教育教学活动。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我们们老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教育机智。

  但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是有一定规律和方法的,只是需要我们老师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时,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教育者最高的教育艺术是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需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爱心为基础,宽容平和的心态,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敏捷创新的思维,来源于我们老师自身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它来源于我们老师长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失误、教学问题的积累和反思。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我们老师的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变“有声”为“无声”。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让我们老师处于窘境,要处理查处会拖延上课时间,还可能伤害许多学生的感情。这时我们老师可运用面部表情、手势等,达到“无声胜有声”之效。

  例如一学生突然在课堂上大声讲话,我们要先猜测该学生讲话的动机与目的之所在: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还是受到别的同学的刺激?是想出风头还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然后做出准确的判断,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这样既不影响教学,又对该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影响。

  2、变“苦口婆心”为“润物细无声”。

  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是一门艺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乐于接受我们对他们的教诲,明白我们的意图,懂得各种道理呢?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以为最没有教育意义的地方,也许最有教育的活力,而在最有教育意义的地方,或许最没有教育的魅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年级的小朋友是培养行为习惯的起步更是关键阶段,在课堂或课外不时地在他周围树立一个行为好榜样,让他模仿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表现中,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帮助他建立自信,给他一个肯定的微笑认可他的努力与才能;给他与一句亲切、关怀的话语教会他去爱,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谈论爱、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教育,可还是有很多时候自己感觉力不从心。自己已经口干舌燥,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他们点头言是,却只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达不到目的。教育,有时不在于教,而在于悟。悟出来的教育道道,远比灌输的教育教条来得经典。像学习游泳,没有呛过几口水的体验,恐怕是难以学会的。我们要以平静的口吻将我们的意思和道理无声地渗透在一些情节中,深入浅出、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感悟世界的本质、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真谛。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意会,这样或许就更能事半功倍。

  3、变“严厉”为“宽容”。

  例如:一学生因为下课和同学吵架了,结果在上课时和老师顶嘴,让老师很下不来台。如果老师也是情绪恶劣,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方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只求临时表面上解决问题,也许既能保证课堂教学秩序,但会使师生情感产生沟壑,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受到损害和影响,。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对一事件给予暂时“冻结”,仍按照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等到课后的其它时间再做处理。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都不允许自己随心所欲、不负责任地对待学生,决不会夹杂个人情绪,任性妄为。即使当学生严重冒犯自己尊严时,也决不采取有伤学生心灵、有损教育效果的态度和行为。具备教育机智,有助于避免师生冲突,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宽容是一种教育机智,宽容更是一种教育境界。

  总之,我们老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适当适时,这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教育机智的有效发挥。

  4、变“抱怨”为“充电”

  我常抱怨没有时间,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应接不暇。真正静下来充实自己的文化、专业素养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充满闪光点,博得喝彩。反思自己的课堂,虽然做了精心准备,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语言贫乏,往往会被学生的突发状况而搞得手忙脚乱,有时不能处理就把学生的状况放在一边、置之不理,结果我教得费力学生听的吃力。我这才明白,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效果当然有差距。这本教育名著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当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和充电。

  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意蕴》这本书教育名著,学习了先师们的经验,我真的触动很大。我惊叹于他们的睿智和胸怀,更多的是反省自己的过失,自身的不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祖国的未来负责。

篇2: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利用暑假中的一些闲暇时间,我略读了加拿大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这本书在生动浅显中蕴含着大智慧,书中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的事例,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得生动而明白,值得我们去阅读、品味。捧起这本书来,并不像在听作者的说教,而更像是与作者的一次对话,让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凝神处,自己教学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场景浮现在眼前,重新激起我的热情,引起我的反思。

  作为一名阳光下最光辉职业一员的教师,我们身上担负着教育年轻一代的职责,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该让我们的教育刻板话,教条化,我们需要培养教学机智,需要教育智慧的滋养,飞速发展的时代召唤着鲜活灵动的教育学。教育学需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化的知识形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通过生活中实际经历的实例,激发我们教师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性的机智,激励我们成为一名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引路人。我们需要的不是生硬冷冰的教育学,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教育学。以下便是我从此书中得到的感受与启发。

  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必须意识到跨过障碍走过来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教师自己。老师应该放下架子,站在孩子的身边,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洞察孩子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到另一边,走向理性的世界。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只有具有教育机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教师,才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

  其实,教育机智还不仅仅表现在爱,希望与尊重,教育智慧的意蕴还很深很深。但总而言之,教育机智是是指向孩子的,是对孩子幸福的关心。范梅南先生的这部力作不只是用头脑而更多的是用心在创作,是用整个身心在表达。《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已经陷入理论陷阱的教育学。它告诉我们,教育学是活生生的,教育成效是与我们对学生的细微的态度和方法有着直接关系的。此书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引导我们更善于反思,不断的激发出我对教育的热情,对孩子的的责任心。

  范梅南先生教授讲述的不是教条式的教育学理论,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教育学。原来教育学可以是那么的灵动而又鲜活,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充满爱,充满希望的事业。

篇3: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