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最近,读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颇有感想。"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昔日党卫军头目派普的罪行令人发指,但他留下的这句名言却颇为犀利。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多的是统治者、颠覆者、歌颂者和批判者们留下的印迹,但湮没在尘埃中,籍籍无名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亦是历史不容忽略的重要部分。

  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拯救黎民于水火之间,这似乎是每个意在成为英雄者欲成事之前所振臂高呼的口号。但至于频繁“被代表”的民众们的真实意愿和想法,却未必在英雄们所考虑的范畴之中,“一将功成万骨枯”正是草民这一境遇的写照。随着时光的流逝,加之历代史官“为尊者讳”的治史风格,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日益面容模糊。

  我们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其实他们并不沉默。应美君是沉默的,但是她的孩子龙应台并没有沉默,甚至喊的很大声;秦厚修是沉默的,但是她的儿子马英九并不沉默;这些由血缘承袭下来的机会,使得沉默的大多数最终会爆发出声音。富不过三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定律和收益递增定律决定了资源集中度的多样化,有未必一直会有,没有未必一直全无,沉默的大多数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更替着山头。

  那些碌碌而为,转瞬即逝的人呢?如果真正用放大镜去检索那些历史中的人物,你会发现很多历史事件酝酿在社会大背景之下,而关键的点则是改变于一堆小人物之手。史记中的“田父、渔父”,前者让项羽未能逃离追兵,后者救了伍子胥一命,他们并不清楚历史的走向,但却决定了历史的发展。近几十年对混沌理论的研究,揭示了社会这个复杂运作的体系之下,每一个点都可能是关键的节点。因此沉默的大多数并不沉默,群体的无意识并非空白,他们与那些所谓的精英一样,构成了历史的全部。

  中庸其实应该是类似于“临界点”的意思,被很多人拿来当沉默的借口而已。至于临界点这个事,昨天聊的是薛定谔的猫,那个被看一眼,马上打破临界的状态。 其实我想问的是,如果我们看了一眼,猫死了,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这么猜测——有谁看了一眼,历史的变革发生了,发生是从那不沉默的少部分开始作用的吧,那又是谁看了他们一眼呢?历史的发展是无序而不可测的吗?如同做实验的薛定谔,他设计了一个大方向,然后做了几件关键事,在更复杂纬度的存在里,也许有那么一位“薛定谔”,正等着看我们一眼呢。常规意义下,我们会以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历史中是弱势的,是不足轻重的。

  作为整体中的部分,其实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虽沉默,但并非不重要。 每一个人都对历史产生着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而之所以我们会忽视他们,是因为信息的传递有聚合性,就像社交媒体一样,大众接受的信息多数来自精英阶层,精英阶层的作用也就是整理和传播信息,因此我们很自然的会将精英阶层作为主角看待。其实,你很难断定在历史的岔路口,某个小人物的选择和某个大人物的选择对历史的影响,其相比之下哪个更重要。

  时势造英雄,没有项羽,会有田羽,没有刘邦,会有马邦。所以,历史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复杂性一样,一旦处于某个濒临变革的临界点,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在影响历史最终的结果。

  “沉默的大多数”也许未必会一直沉默。 即便三代之内不能涌现出帝王将相一般的雄才,但凡族人或亲友中有几个识文断字的,很多历史仍然有被还原的机会。尤其是而今微博为代表的所谓自媒体时代,人们发出声音的能力显著增强,民众重回厉王时期“道路以目”的噤声状态确实几无可能。

  然而,即便每个人都能发出声音,与掌握话语权的权势阶层相比,沉默的大多数的呼吁仍然很有可能沦为背景音。正像是水涨船高,大家都能说话,但来自于草根的声音因为不具备权威性或时有以讹传讹的情况,很容易被淹没,就像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尽管极其发达,但散步在论坛微博上的种种看法,不乏有营养的部分,但如果没有新浪的大腕们转发,影响大多寥寥,这恐怕也算是一种有言语自由下的失语吧。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