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与封建社会研究
——读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有感
自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我们谈论“封建传统”多年,批判不可谓不激烈,但对于“封建”的概念分析却往往流于笼统模糊。到底什么是“封建社会”?中西“封建”概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无疑是研究“封建”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孟德斯鸠看来,“封建法律”的确立是一种独特现象,是“世界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大概永远不会再发生的事件”。而伏尔泰则拥有着更宽广的视野,他认为“封建主义不是一个事件,它是一种有着不同运动形式的古老的社会形态,存在于我们所在半球的四分之三的地区”。现代学术界总体上是接受伏尔泰的观点的。但是即使是相同的名称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概念,正如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中说道:“人们给予封建社会的不同定义,即使在他的故乡也是不同的”。
中国的封建和西欧各国的封建社会不可相提并论,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的“封建”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即封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周天子对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分封,它是中国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政治制度。它的分封对象是子弟,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各诸侯在其分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对周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西周实行“分封制”有两重意义: 一 ,在形式上建立武装据点 , 解决幅员辽阔的国土安全统治问题,扩张统治区域,扩大版图;二 ,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封国的原则是血缘宗族关系 , 目的在于维护王族一姓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在分封制实行的后期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分封国之间实力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周王室衰微,反而削弱了王权的统治。因而在秦统一六国之后 ,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退出了历史舞台。一直到近代,严复引进西方的“feudalism”一词并将其翻译为“封建之制”,才把中国自西周至唐的2000余年称为封建时代。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不再单纯的将封建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而是延伸到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而西欧的封建社会并不是其本身固有的,只是在中世纪的某些地方有零碎的记载,并将其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即封臣封君制。19世纪西方对封建的各个方面如封君封臣关系、封土制度、庄园农奴、封建城市等从经济、政治、法律等角度进行了研究。20世纪30年代末,西欧封建学说的集大成者马克·布洛赫推出了《封建社会》一书,该书奠定了后人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下卷的第三十二章第三小节中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在于:一 , 它不同于建立在血族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虽然从血缘关系产生出来的各种义务在封建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封建社会并不只是依赖血缘关系,布洛赫颇为肯定地指出,“更确切地说 , 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关系纽带正是在血族关系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时候才发展起来的”。
西欧封建社会既不同于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也不同于受国家权力支配的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根源是封臣封君制,它表现为弱者对强者的投靠,而且这种关系的结成是志愿的,一个自由人有选择主人的权利。封臣义务的核心是服军役,军役不能无限期延长,一般规定是一年 40 天。平时则为封君提供帮助。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要保护封臣并提供生计即封土。二 , 欧洲封建主义被视为旧社会剧烈解体的结果,推行封建制的国家不是统一的、强有力的国家。布洛赫说: “尽管凌驾于众多小权力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观念仍持续存在,但封建主义是与国家的极度衰弱,特别是与国家保护能力的衰弱同时发生的”。随着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和国家的建立,大约公元 1000 年前后西欧社会兴起以地方权力为中心的历史现象,具体表现为公共权力的崩溃和领主专权的形成,被称为“封建革命”,从而带来了所谓“封建无政府状态”。布洛赫认为,如果没有日耳曼入侵的大变动,欧洲的封建制将是不可思议的。“日耳曼人的入侵将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强行结合在一起,打断了它们原有的进程,使许多极为原始的思想模式和社会习惯显现出来。封建制在最后的蛮族入侵的氛围中最终发展起来”。
当时日耳曼人建立国家不久 ,生产落后、文化荒芜、政治原始 ,于是出现通过依附关系进行统治、农奴制、庄园制、自然经济、中央权力微弱甚至没有国家等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没有一个高度整合的行政、司法体系,也没有一支常备军,所以国王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制君主,他与诸侯是封君与封臣的关系,以互惠的忠诚纽带联结在一起。国王的经济来源实际上全部来自他作为领主的个人庄园。他只要求封臣们在发生战事时及时地全副武装地赶到自己的身边就行了。因而形成了以采邑为中介的领主与附庸的军事关系,领主向附庸提供采邑,附庸为领主出征。在庄园内部,领主向他的佃户提供份地 , 同时享用后者的劳役或货币报酬。所以说,庄园制是封建制的基础。附庸的臣服是一种真正的契约 , 而且是双向契约,这种契约是两个面对面的人之间自由签订的。而这种“契约”观念一旦移植到更大范围的政治领域 , 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王权。三,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首领等级与职业武士等级事实上的一致性。专职武士在等级上具有优越性。
中国西周的封建制,是地处西陲的周族为了统治幅员辽阔的土地而采取的政治举措。王族的亲戚子弟率领族人到各地建立武装的据点,其首要目标是解决周氏家族的安全问题,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西欧那样的原始契约关系因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全按照血缘关系的原则确定。官僚的权力出自君主,权力由皇帝给与,也可以收回。因此官僚只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官吏有权力,但在帝王面前却缺乏最基本的个人权利,既没有独立的权利 , 也谈不到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与皇权抗衡。说到底,中国君主与官僚之间的关系是主与奴的关系。所以有享有“大宗”权威的周天子在上,各诸侯国即“小宗”掌控的“封地”显然达不到西欧庄园那样的独立性。
谈到了封建社会就不可避免会关注到土地问题,无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封制中天子赐予诸侯的封地,还是西欧封建社会领主给予附庸的采邑,都围绕着土地这一核心。在农业方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中西封建社会中的农业耕种制度的区别。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主要是经营单一种植业的精耕农业,而西欧则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的粗放型农业。中外学者在对其进行比较时,往往流露出这样一种倾向,即把中国封建时代的粮食种植农业看作是内在落后的、缺乏前进活力的结构,而把西欧农牧混合的经济结构看作是先进的、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结构。
而事实确是相反的,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较西欧的农牧混合农业发展水平更高的多的经济形态,中国的粮食种植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要落后的多。精耕细作的集约化代表着耕作技术的优化,由此可见,西方的农牧混合经济恰恰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落后状态。
西欧封建城市一直被看成是经济中心 ,是进步和自由的发源地。而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则被说成是政治中心,是专制帝王统治的场所。一些学者过于强调城市的有无自由与政治特权,西方的中世纪城市是工商业中心,是手工业和商人居住之地,由此推出西方城市引导西方前进,城市成为西方发展的动力,而中国的城市则往往会阻碍社会发展。其实西欧封建城市的自由、自治 ,是适应于西欧当时王权微弱、封建主割据独立这样的政治结构出现的,当王权强化时 ,城市的自治也就随之消失了。中国的城市也不都是政治中心 ,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早在唐代后期就已经出现,有些日本和美国学者把宋代称为城市革命的时代。但由于中央集权比较明显所以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城市自治的时期。
在中西封建政权的讨论中,不可避免的是政体问题。毫无疑问,中国两千年来一直是专制政体,但在中国,君主的权力是否受到法律或其他力量的制约、受多大程度的约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欧洲的国王低于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即所谓“王在法下”,而中国的君主则可以为所欲为,超越法律的限制。我认为中国皇帝权力的确非常强大,与此相应的是法律所具有的地位不高。但是中国古代的礼和法等行为规范并不是对帝王毫无约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极不对等导致了君主权力的膨胀。而在西欧各国,封建王权既极力争取教会和贵族的支持,又对二者的独立倾向予以扼制,世俗贵族并不是与王权截然对立的分裂割据势力,他们与王权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使他们具有向心力,至于教会,则是国王需要教会对王权的神化,需要有知识的教士参加行政工作,而教会也需要王权的庇护与封赐,二者密切合作。
从以上的几点不难看出,中国的封建主义和西欧的封建主义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中国的封建主义和西欧的封建主义的概念不可以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对于“封建”的概念分析不够完整清晰,在“封建社会”概念的探讨上,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