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禅话》教师读书心得
放下是一种解脱、一种顿悟,放下是心态的选择,是生活的智慧。学会放下,压力、烦恼、敌人、痛苦等自会减少很多。从容是一种气度,一种风范,从容是智慧的沉淀,是理性的选择。如何放下以让自己更加轻松和快乐,怎样从容才能超脱自我和自在生活是关系人生成败的问题。《学会放下懂得从容》以隽永的文字阐述了放下和从容的哲理、应用、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生发展的重要影响,让你学会放下的艺术,懂得从容的哲理,从而把握精彩的人生。
《星云禅话》里有则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陀座前,两手拿着两个花瓶,想献给佛陀,并请佛陀开示佛法。
佛陀见到黑指婆罗门就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一听,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放下,所以立刻将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来。
佛陀又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于是将右手的花瓶也放下来。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非常疑惑,说道:“我已经把两手的花瓶都放下来了,我现在两手空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了,请问佛陀你现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将根尘识都放下时,就再也没有什么对待、分别,甚至你将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生活在这世上,每天都要面对许多东西,如诱惑、功名、私利、贪念等,没有良好心态,经常会迷失自己。经过近几年的思索与努力,我也深知要放下与宽恕是相当难的,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毅力与坚持,是一个心态修炼的过程,要不断积少成多,最终修成正果。学会放松自己,懂得放下,学会宽恕,对自己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人性中没有无法释怀的,放下与宽恕是相通的。佛说:要懂得放下,要学会宽恕。只要做到“懂得放下,学会宽恕”,生活就会简单,容易些。懂得放下,就是要有勇气放下各种名利与功过,为自己的心灵种起一片绿地。
放下,坦然面对世事,提起来千斤重,放得下二两轻。从容:潇洒驰骋人生,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佛经有言,“如何向上,唯有放下。”烦恼如手中气球,放开知,其自由和奔放;人生就如一杯清茶,放下才能品出其清甜和香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从容的人面对生活的诸多变故,心灵总是云淡风清;即使生活总是风生水起,内心也依然波澜不惊。放下的过程,也是得到的过程。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松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这便是放下的智慧。心灵的内存有限,只好放下过去。释放新的空间,才能装下更多新的美好的东西。放下时的割舍是疼痛的,疼痛过后却是轻松!
放下,会让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豁达宽广,会让自己停下匆匆赶路的脚步而平心静气地欣赏沿途风光,会使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有魅力、有气质,在人生道路上轻装上阵、一路高歌。为了轻松地步入向前生活的轨道,唯有懂得放下,学会宽恕,才能解脱世俗所累,功利所缠,拥有一份惬意、宁静和快乐。人活天地间,裸裸的来,空空的走。生活不能太沉重,推窗重见天日,让阳光遍洒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让生命多一份从容与洒脱。
篇2:《教师教育范式研究》漂流读书心得
漂流读书心得--读《教师教育范式研究》的反思与体会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浪潮中,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教师教育范式研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近年来,范式研究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何菊玲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说起,引出对范式研究的评介。较为细致地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等理论和思潮的不断影响下,范式研究的发展所经历的从事实描述到意义解释,从论证理论到建构现实,从追求科学到重视人文,从客观性到主体间性,从写语言到写文化,从宏大理论到地域性知识,从学术研究到实践行动的曲折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范式研究形成了众多的方法分支。《教师教育范式研究》对其中的工具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交往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了获得为什么是它们构成质性研究。书中指出,它们之所以成为范式研究的组成部分,是因为都有共同的关注点,那就是“意义”。 随后,本书选取了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来探讨教育正在怎样被质性研究的方式所研究着。
这样一种理论探讨和实践中的探讨是同时进行的。研究中有笔者自己的实践成分,以期从一种实践感受和经验提炼的角度来回答教育质性研究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本文的研究由此走向本体论的探讨, 教育在根本上是实践的,它是一个在“生活世界”中通过“理解”使“意义”不断展开和实现的过程。本文在“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一章中探讨了教育质性研究与教育本身相契合之处。以一种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接近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去接近教育质性研究、去接近教育,我们发现,教育质性研究对“意义”的关注与教育的实践性质一致,使其成为了适合于教育研究的最为根本的方式。
本书从题目到写作,更为看重的是方法的背后。本文是从以下这些层面来讨论方法背后的。其一,方法不能凌驾于“存在”之上,对方法应有正确的认识;其二,对方法应进行本体论的追问,本体论的追问是为了获得对教育实践本质的理解。我们不是要否认方法,只是认为有必要强调方法在什么层面上使用。
当方法是在根本的层面上使用时,教育的实践性质削弱了方法的规定性,决定了方法是不具有规定性的,因为一种固定的有规定性的方法并不可能从根本上支配人的实践。方法仅仅意味着一种实现意义的方式、途径,方法的使用不应该成为对人的控制。教育实践性质要求“方”而不“法”;当不在根本的层面上使用时,方法不但是有效的,而且是严格的和科学的。
读完何菊玲留守的《教师教育范式研究》,让我明白如果把这样的研究结果用于教师教育最根本的层面上,是需要做出解释的。要做到既有“方”又有“法”。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在什么层面上来使用方法,而并非绝对强调“方”而不“法”。
篇3:读书心得体会《有效的教师领导手册》
《有效的教师领导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读《有效的教师领导手册》一书,小有收获。书中体现了学校各级领导在管理上的领导艺术。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及学习体会从以下几点谈谈如何抓好教学管理:
1 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学校的一切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
首先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有和广大教师保持零距离接近,教师们才能内心无愧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其次要关心教师。关心教师,就必须自觉为教师服务,搞好教学管理,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 ,要经常深入教师之间谈工作、拉家常、议时事、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繁琐性的特点。因此,要体谅教师的苦衷,在教学上无关紧要的工作不搞,拘于表面应付的事不做,立足高效求实,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想到教师,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可调动起来。
最后是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量来激发。因此,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物质推动www.aishibei.com力。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正、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有回报,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回报。
第二,精神推动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育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搞假象蒙蔽教师。
2 要树立威信
俗话说,自己不正难正人。因此,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以身作则,要严于律己,只有自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在教师的心目中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3 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等现象时有存在。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4 加强人文关怀
每一个教师都有长处,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教师的闪光点,帮助教师找到自信,给予教师工作的动力,以促进教师内驱力的提高,要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研氛围。不要让纪律规则等去约束教师,让教师去自觉遵守纪律规则等。不能让教师时时、事事、处处围绕考核转,把学习、研究、教学当成任务去完成。要激发教师由要我学,要我做,变为我要学,我要做,我该学,我该做,让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都能保持忘我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几天来的工作和学习,体会和感受很多,但是毕竟是每天抽出点时间来写,感受是断断续续,想哪写哪,不是很全面。总之,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不论资格有多老,地位有多高,都应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更不能挑挑捡捡。结果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