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让平庸走向优秀
——读《优秀是教出来的》有感
一个教师会对学生的一生有多大的影响,在我读完《优秀是教出来的》后有了更深的感受。作者罗恩·克拉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人,1995年起执教,2001年,年仅28岁的他赢得年度迪斯尼美国优秀教师奖。唯一被克林顿总统夫妇接见三次的传奇教师。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关注细节让平庸走向优秀。
在序言中作者说:“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我能为孩子们工作,能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把这55条规矩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他们是我儿时成长经历的一种延伸,同时加进了我对生活的体会,以及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必要添加的内容。确实,克拉克老师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中不仅包括了“眼神沟通很重要”、“全神贯注来读书”、“回答问题要完整”、“完成作业不拖延”“自觉学习守纪律” “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的时候,要全神贯注”等学习上的细小之事,还包括“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要保持安静”、“不许盯着正在受批评的同学看”、“打喷嚏时要捂住嘴巴”、“乘坐公车不吵闹”、“搭乘扶梯靠右站”、“记人名,需用心”、“善意对待每个人”等看似和学习无关的很小的小事,凡此种种,无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但又是最可贵的素质和修养,这些内容完全来自于作者对教育细节的思考,行文平实、自然,举例翔实、真切,同时又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教育见解。他总结的55个细节内容丰富,涵盖了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我们让孩子们置身于充满新鲜感的教育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被人需要、被人爱着的,只要让他们成长并快乐着,那么,即使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也会成长为举止得体、品行高尚的好孩子。克拉克订了这五十五条规则并不只是要让孩子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为离开校园后的人生做好准备,知道如何待人接物,把握人生,如何处理可能的状况,自信的生活。让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克拉克老师先后教过的两所小学,都是资源缺乏、学生弱势、少有老师想去教的地区,但他却这些孩子调教成彬彬有礼、聪明用功的学生。正是克拉克关注的细节改变了他们。
我们和克拉克历史一样,都是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感受告诉我们优秀是可以教出来的,优秀是从一些些微小的细节中慢慢萌芽生长的。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每一个内容其实都是在谈要重视细节。对照克拉克老师,审视自己,发现在班主任工作的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不屑一顾于事物的细节,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过程中细节的感染,总寄希望于一次活动能影响改变一个人,认为把重点活动开展好了、千分制扣分少了就可以了,对日常行为的养成容易漠视,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形成了不重细节小事的坏习惯,进而影响了其今后的成长。
对于细节,克拉克老师则认为:孩子当然要管,生活小细节更要管。如果不管孩子,一开始孩子也许会喜欢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不尊重你,孩子喜欢有所适从,喜欢有个权威人物。这些规则并不只是要让孩子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为离开校园后的人生做好准备。因此克拉克老师发现的大惊奇是:学生其实是不喜欢放任无约束的,他们希望有人管,愿意被管,不过这个人必须让他们心服口服,而且真心与学生相待。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成为那一位让学生心服口服的人。
在199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阻碍我们前进的沙子正是被我们忽视的教育中的细节。
规定规范戴校牌,总有学生“浑水摸鱼”,为了千分制,我们忽略了;上课前的起立问好,总有学生有口无心,为了教学进度,我们忽视了;交作业的时候,总有学生不记得用双手递交,为了早读的有序进行,我们默许了;整齐的课桌,学生一坐下却变得歪歪斜斜,我们却习以为常;课堂礼仪规定迟到学生进入教室需喊报告,待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但是面对直冲自己座位的学生,我们却视而不见。……细节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班主任工作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关于学生的小事,从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抓起,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成就“大”人生。
看完了克拉克老师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可称良好教育必不可少的55个细节,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他的很多观念与做法也让我们有了强烈共鸣。也许,我们与克拉克先生之间的差距,就是对待教育细节态度的差距。
二十一世纪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世纪,反思我们的教育,发现我们常常是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就像无数个最小自然数1相加的结果是无穷大一样,无数个细节相加就是整体,忽视细节就会导致整体的缺失。从细节入手提高教育的质量,我想这也许就是克拉克老师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他给我们每一位老师提供了新的思维,对于改变孩子、教育孩子的新思考方向。
篇2: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读后感
在步入教育岗位后,越来越发觉做一名老师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那就更难了。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最近,我拜读了美国杰弗里·科特勒、斯坦利·齐姆、艾伦·科特勒共同纂写的的一本书《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这本书一共分为九个章节,这些都是非常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予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本书对作为新教师的我启发是非常大的,它可以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读完后我大致把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书的第一部分是教书育人,也就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在很多亲身经历中我们能经常感觉到,有些老师之所以能对学生影响巨大,是因为他们有卓尔不群的人品。书中谈到怎样才能有这样的品德呢?
首先一名老师要有“个人魅力”,并不一定说像明星一样有光环笼罩着有很多粉丝,但是却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成为课堂上学生的瞩目的中心,让学生成为你课堂上的“fans”。除此之外,在课上还要因材施教,借助诗性教育的平台,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能力也不同,所以在课堂上不能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让他们有不同的收获。
第二部分是终生学习。书中写道:我们熟悉的不同寻常的教师,除了有令我们钦佩的个性和专业品质之外,还都具备确保他们教学成功的重要特征:洞悉学生的方方面面。他们对如何依据具体情境与学生能力的需求而调整学习内容胸有成竹,对学习过程中会有哪些障碍了若指掌,对如何预先化解潜在的学习问题轻车熟路。他们之所以能窥破学习的奥秘,是因为他们本人就是持之以恒的终身学习者。作为一名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心态,确实,老师只有重视学习方面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做到发自内心的爱学习,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除了自己能更好的学习外,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第三部分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是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当做具有平等人格的人看待,并且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学会换位思考。作为一名老师加入一个新班级,首先要做到的是用最快的方法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新教师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这样课堂的效果会更好。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还可以影响或改变学生原有的价值态度是学生也能够以同样的胸襟去对待别人,这才是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其次,要对学生坦陈相待,以一个真实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可能有些老师认为平时就要有老师的样子,不苟言笑,对任何学生都板着脸,认为在学生面前就要表现的完美、严肃。其实不然,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说过: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对学生坦诚以待,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对于学生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学生在我们的眼里是发展中的人,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犯错误是必然的,而我们作为老师不必要大惊小怪,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运用正确的导向,科学的方法,带领孩子去寻求真理,探求真理。
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作为一名老师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书中第七章写到避免职业倦怠,这主要原因是压力过大,作者把容易倦怠的教师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年轻且缺乏经验的教师;第二类是父母极力追求成就,自己也野心勃勃的教师;第三类是不善表达情感、性格易于沮丧的不合群的教师。幸运的是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写教学日志。你可以写下自己的教学策略;可以记下你认为自己上课的环节哪些很好,哪些不足;也可以记下课上那些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他们有趣的语言;更可以在日志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可以预先探索一下自己的新角色、新主意。这个和我们经常说的教学反思有些雷同,但是又有不同点,进行反思意味着做一个独立思考的的人。
在我们每节课的反思中应该多问为什么,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寻找规律,检查自己在课堂中的行为哪些是该放弃的,哪些又是该保留的,如果一节课上的不顺利不应该为自己找一些外部的借口,什么班级比较乱,学生不听话之类的,应该多找自身的内部原因,是自己没有把事做好,但是反思后认为自己有解决的能力。 书的最后作者谈到的是要有敬业的精神,不要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得过且过”的老师,把自己看成是技术人员,教学只是谋生的手段罢了。我们应该不断地寻求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去影响孩子、去提高教学技能。怎样提高我们的技能呢?那就是读书。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变得充满内涵;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