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因理想而坚定,教育因信念而美丽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这几天,我重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真可谓是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豁然清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掩卷而思,全身通畅,对教育有了崭新的、深刻的思考。
在这本教育随笔里,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字的优美、视野的开放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然后便是在这感性的文字之后所蕴涵的对教育的理性的深沉,引导你一起跟作者去关注“人”、关注教育世界的喜与忧、关注微小与平凡之后的伟大与崇高……总之,让你去思考。
你可以看到,用诗意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是这本著作的特色之处,他自己本人也说“表达浪漫情怀、呼唤真诚、讴歌善良的文字,永远有着不可漠视的无穷的魅力。”。在收录的《在语言的背后》一文中,他呼吁我们一同关注语言,关注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一切,我个人是很喜欢他的写作风格的,但是像他这样的写作风格,也不是每一个人所能居之的。只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巧妙的驾驭语言,使语言具有穿透力与感染力——语言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但是,在放下手里的这本书,把眼睛定格在现实生活中时,我又会觉得那么的无力。我不知道我这么说是不是有些矛盾,是的,有谁会不喜欢理想的东西呢?“与经典为友”、“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这何尝不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某种追求的人所希翼的浪漫情怀?毕竟,精神的充实,心灵的愉悦还有灵魂的安详更会使一个人深刻、睿智……然而,不知道在这物质的世界中、聒噪的环境中、浮躁的气氛中,能有多少人“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这样的一种心境,我总觉得,作为调节现实生活的净土所在或许会更为可行。当然,这样的所在也是必需的。
在他的文章里,一些抽象而又美好的词语会经常出现,比如平等,比如解放,比如自由、比如选择,也有与之对应的歧视,压抑,禁锢、灌输等。他也说,“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我的文章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自由社会、幸福人生、制度建设、民主性格、有效教学、公正、宽容……”。我发现他谈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教育的尊严。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尊严”这个只用在人类身上的词怎么会移植到教育学上。原来,是他对于教育学的由衷的热爱与维护使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炽烈的对教育的使命。在我看来,教育学的尊严要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首先,教育学应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彻底的消化、吸收,变为教育学自己的东西。如若盲目的照搬,而不去梳理,提取出真正的对教育学有指导性作用的理论与体系,是很悲哀的,教育学的尊严又从何说起?
其次,划分学科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是必要的一步。但是过强的学科意识反而会使教育学陷入发展的不平衡。我们说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就教育学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最好的使教育学本身的底蕴(成之为一门科学)呈现出来的方法就是,统观整体,以俯瞰者的姿态把各种教育现象、所谓的“学科”联系起来,避免“木桶效应”的产生,最终避免教育学畸形发展。如此看来,所谓的“非业内人士”更容易把问题凸现出来,从而弥补各学科所属以外的一些空白,均衡并促进教育学发展。
一个能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健康、均衡发展的学科的尊严必是不言自明的。
在对教育学表现出极大的关怀的同时,肖川先生也深切地关怀着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在《负担过重何以会导致肤浅》一文中,分析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令人担忧的问题,他说,“负担过重之所以会导致肤浅,我想原因恐怕就在于负担过重使得一个人忙忙碌碌,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深化、细化所获得的知识,去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去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变的内心麻木,机械呆板,未老先衰,暮气沉沉。”,他虽然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问题映射到成人的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因为负担过重而变的肤浅,我们的国家所养育的子民因为负担过重而肤浅的话,这岂不是很悲哀?轻重几何?或许环境是难以改变的,但是,我们自己却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我们不至于肤浅呢?用肖川先生的话就是“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育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不要在这样一个容易浮躁的环境里轻易的浮躁。不管怎么样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省的问题——出于对人的关怀,出于对社会的责任。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境平和了许多,对教育的理解也深刻了不少。沐浴在如此美丽的文字中,感受着作者对于教育的无限的深思与深爱,体会着他对整个人类和社会的情怀,我深深地感动着,思考着,为对教育的美好憧憬而努力!或许一个人的力量并不能解决什么,改变什么,但至少,教育一定会因理想而更坚定,教育一定会因信念而更美丽!
篇2:《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教育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夜深人静,伴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肖川博士对话,时而掩卷沉思,时而思绪轻扬,时而脸臊耳热,时而豁然开朗——《教育理想与信念》载着我的激情,在教育的理想境界中飞翔……
这样的感受,读陶行知时有过,读叶圣陶时有过。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畅快淋漓的感受?
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作者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通过探测教育深处隐匿的最美好的宝藏,促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去怎样把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文笔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勤奋而求实的人,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歌咏 “大学真好”,为闲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丽与清闲致敬。他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获得渊深的学识、敏捷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肖川又是一个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崇尚闲适的生活态度,表达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教育随笔:因随和、随意、随缘而“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年来,教育理论界的“理论”纷繁热闹,惟缺少独特、真实、个人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旨在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中的人性之爱、人伦之善、人道之尊,感受到大自然与思维活动中的理性之真、科学之美、智慧之妙,感受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世界与生命的强烈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人生与事业的执着憧憬和期待,能够使学生日臻科学与民主精神,为自由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在肖川的点拨下,去感受“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这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人性化教育”、诗性教育是肖川博士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
肖川博士告诉我们,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因为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获得了存在的理由。看看现实,才会觉得这样的看法是多么的睿智。很多教师习惯于各自为政,为争得辅导的时间斤斤计较,为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大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挤占一空,他们整天疲于应付没有自由思考的空间,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条块式的,不能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分低能也就屡见不鲜了。很多学校也置素质教育的要求于不顾,随意削减课程,搞阴阳两套课表;在那些学校安排一些文体活动,搞一些社会实践 ,便会被一些人斥为不务正业。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正业”就是让学生埋头于课本,博得升学考试的高分。然而结果往往是这样单一、可怜的愿望也常常落空。或许他们会百思而不得其解:看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或许就能明白原来自己一直都把学生当成“容器”,而没有当成“人”来看待,甚至在潜意识里,学生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这样的教育,把德智体美劳对立了起来,把不同学科的教育对立了起来,把教育以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宗旨置于度外,眼中唯分,目中无人,焉有不败之理?“在教育中,重要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所获得的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融和理智的启悟。”
肖川博士还告诉我们,应该把“人性化”的思想落实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一切以牺牲个性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所谓大业,所谓圆满,不管它冠以何种美妙的名字,其正当性都是www.aishibei.com值得怀疑的。”“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他还认为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宽松、宽厚、宽容,自由、自主、自信,温情、温暖、温馨,成功、成长、成人,学校应是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人终身的美好记忆。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其他篇章里,“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里不再赘述了。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肖川博士鲜明地提出“闲暇教育”。我们要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能够有“兴之所至的自由阅读,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压力的沉思冥想。” 学生的心灵需要一块净土,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家园, 好书就是这样的净土和家园,让他们有独到的思想,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能有广阔的心理空间,能够自由思想,舒展心灵。在闲暇中能有所顿悟,舒展心灵,热爱学校生活,热爱学习,感受到小学校园里大学般的宽松氛围,多一些自由,多一些自主,多一些灵性,生气与创造。
“保卫童年”是一个富于诗意和高贵的思想。这也就肖川博士的高贵思想。童年总是和童心、童真、童趣无忌联系在一起,从肖川博士的思想里,我得到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着青春和理想活力的个体,教育必须在提高与学生心相容程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说教永远不能代替熏陶、感悟。
以往怀着对教育理论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以为高处不胜寒以至于避而远之,甚至以为小学教师没有必要和能力阅读深奥而严谨的教育理论。从接触了肖川的优美作品,其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改变了我的幼稚认识。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