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广场旺场操作模式探索
一、 旺场的基本概念及指标
(一)出租率
出租率为经营面积(包括出租和自营)占商场面积百分比。
其公式为:出租率=经营面积÷商场=100%
(二)经营稳定性
经营稳定性指标为经营面积的时期占总经营面积的加权年限。(一般地多年之后再作统计分析,主要是分析滞留下来经营者的加权平均寿命)其计算公式为:
经营稳定性指标=∑经营面积×年限÷∑经营面积=经营面积1×经营年限1+经营面积2×经营年限2+…/经营面积1+经营面积2+…
(三)经营流动性
经营流动性指标为:每年离去经营者面积占总经营面积的百分比。(主要考虑和分析经营者的流失情况,一般地每年统计分析一次)
其公式为:经营流动性指标=年内离去经营者面积÷总经营面积×100%
二、 租金体系
(一)几个基本思路
1.经营面积越大,单价越低;
2.门面越大,展示面积越大,单价越高;
3.租金单价与售价并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或对应值(因为铺位稳定性与租价相关,铺位大小、位置、朝向与售价相关;也即经营决定租价,商铺的物理性决定其售价);
4.租价与租户关联(大品牌,租价低;小品牌,租价高);
5.租价与租期相关(租期长,租价低;租期短,租价高);
6.租价与押金(保证金)相关(押金多,租价低;押金少,租价高);
7.租价与商场开业时间相关(商场成长阶段,租价由低至高较大幅度增长;成熟阶段,租价相对稳定)
(二)租金体系的分布
一般地,其租价设置和面积分配符合宇宙法则即80:20。
(三)根据租价计算面积大小不等的投资回报(不考虑升值回报)
(四)租金报价技巧
1.只报铺位总租价,不显示单价,避免单价简单比较法。
2.铺位各自报价保密法,进行“暗箱”操作,避免被同行或租户找出“杀价”理由。
三、经营者条件
(一)商业广场经营者对象定位
商铺乃聚富之地,要求经营者素质要高。
(二)经营者基本要求:有三年以上经营经验和三个连锁店实力
1.品牌厂家设店
2.品牌店扩展
3.加盟店扩展
4.代理店扩展
5.经营者重新挑选理想地段
(三)经营者素质
1.以诚信为本,文明经营;
2.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遵循商业管理各项规定;
3.熟悉市场,懂经营之道。
四、商场商品布点规则(采用二六二原则)
1、品牌布点(占20%)
吸引忠实的高消费群体的品牌置于商场人气最鼎盛处。一般为主要通道两边。
2、名牌(个性化)布点(60%)
围绕品牌布点周边及通道流畅处,次要通道两边。
3、休闲、日常用品牌子布点(20%)
商场较深处,通道不便之处。
4、忌讳伪、劣、冒等杂牌进场。
篇2:商业房地产新赢利模式
商业房地产赢利新模式
战略远见与机会把握:创造商业房地产赢利新模式
应该说,20**年是中国商业房地产元年。
这一年,大连万达开始实施其商业房地产战略,组建大洋百货,并与沃尔玛、欧倍德、百安居、肯德基、百脑汇等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签订联合发展协议,相继在南京、沈阳、南昌、济南、青岛、长春、天津等商业黄金地段投资开发商业地产。号称中国家居第一品牌的南方香江集团,犹如一匹令人咋舌的黑马,突然杀入商业房地产领域,自4月开发山东聊城光彩大市场项目大获全胜后,迅速开发安庆、南昌、景德镇等项目,一年内连克多个大盘,渐显省城和二级城市“通吃”的王者之气。声名显赫的新希望集团也不甘人后,12月,新希望与主业做房地产的中国银泰在上海宣布,共同成组建“银太百货”,与原乐购高管团队连手打造的“乐客多”大型连锁购物中心也将成立,银太百货与乐客多结成“策略联盟,”由重庆起步,逐渐向全国抢滩商业地产。如今,全国各地已是追随者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二、三级城市都纷纷开发商业步行街、购物广场甚至Shopping Mall等。商业房地产在20**年底迅速升温,成为各地开发商追捧的市场热点。
房地产市场何以掀起商业地产开发潮?最关键的原因是商业房地产利润丰厚,通常可以卖到同地块住宅物业的3~4倍,更有甚者卖到住宅的10倍!因此,在房地产进入“微利时代” (王石语),不少房地产做成“房地惨”时,开发商为寻求新的利润源,纷纷谋求企业由住宅开发向商业开发转型,这是正常的为利益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次,我国现有商业业态相对落后(特别是二级以下城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很多国际零售、家居、餐饮、娱乐业巨头大举进军内地市场,一些新业态的出现推动了国内商业的发展,而近几年我国很多城市快速扩张,城市规划中对新型商业布局留下了余地。因而,目前掀起的商业房地产热潮顺应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第三,众多城市居民有投资商铺的强烈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民间投资渠道狭窄,储蓄存款利率低,投资股市风险大,投资中心商圈的商铺则普遍认为是分险小、回报快、增值大的理财手段。全国各地到处煽情的广告词“一铺养三代”,的确切中了许多市民的投资心理。
然而显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商业房地产开发与销售更有其自身规律,高利润从来都是与高风险相伴。作为特殊的物业,商业地产更凸律和独特的赢利模式。如若开发商缺乏对商业规律的认识,缺乏对商业房地产运作模式的掌握,毫无疑问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那么,什么是商业房地产(以下讨论的商业房地产范畴特指商铺,不包括写字楼和酒店)的“运作模式”?根据我们的实践,这种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本文以地级市商业房地产开发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一、拿地应尽可能在城市中心商圈,最差也应在中心商圈边缘,并处于与次级商圈过渡地带。
因为中心商圈商铺的租金定为城市最高者,本身具有良好的积聚和放大财富的示范效应,投资者自然趋之若鹜。虽说中心商圈地价偏高甚至很高,但一般地说,地级城市的地价因素对此类项目的利润形成只构成一般敏感而非高度敏感(也有少数城市中心商圈地价过高而对利润高度敏感,如安庆和萍乡地价达500~600万元/亩)。据20**年8月作者在北京某投资公司参与河南某市宾馆土地挂牌出让过程中,对该项目所作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在地价为200万元左右时,各敏感性因素对项目利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平均售价变化±1%,影响利润±2.92%;建筑密度变化±1%,影响利润±1.56%;销售率变化±1%,影响利润±1.25%,地价和单位建筑成本相同,其变化±1%,影响利润-+0.94%。其中,平均售价的敏感性比地价和单位建筑成本高3.1倍,比销售率高2.3倍,比建筑密度高1.9倍;建筑密度的敏感性比地价和单位建筑成本高1.66倍,比销售率高1.3倍;销售率的敏感性比地价和单位建筑成本高1.33倍(引自拙文《××购物广场项目敏感性因素分析》)。
所购土地还必须有足够规模,使得项目有足够大的营业面积成为旗舰店,便于建成运营后,或自成中心商圈,或与原有商业地产形成猗角,相互支撑,共同构筑核心商圈。根据经验,一般地说,购物中心项目占地面积应在15~30亩,商业步行街项目占地则应更大些。
二、做一个好的商业规划,特别注意引进新业态和设计好项目的业态组合。
本文论及的开发项目的商业规划,是指通过对项目地商业现状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后,对项目本身的业态选择、业态组合、分布和面积占比,业种选择、分布和面积占比,对商铺划分、建筑形态、区域和楼层功能、人流导向系统、项目环境及配套设施等进行预先设定,用以指导项目的工程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为招商和营销策划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可以认为,商业规划集中体现出开发商对商业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在做商业规划时,要特别注意引进新业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新业态如便利店,专卖店、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等象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这些新业态以其全新的商业理念和蓬勃的生机,冲击着我国旧有商业格局,使之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革。在地级市商业开发中引进新业态,可以强力冲击原有商业格局,为项目今后的开业运营成功奠定基础,还可引起市民的高度关注和兴趣,为售楼炒作提供重要题材。
其次,要注意业态组合。业态组合科学合理,可使项目增加靓丽的卖点,有力促进楼盘销售,还可使项目建成后聚集人气,形成商气,确保项目开业兴旺。
因此,针对项目地原有商业业态状况引进新的业态并进行恰当组合,将提升项目的商业竞争力,促使项目成为新的商业热点和新的商业中心(拙文《地级市单体商业房地产项目业态组合初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三、通过招商,引进众多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和品牌,颠覆旧有商业格局。
“招商先行”是作者参与成功开发河南某购物广场项目的重要手段。该公司在项目开发前期即以免一年租金、送装修等各种方式与国美电器公司达成初步协议,并通过系列硬广告、新闻发布会和软性宣传文章,将“国美”即将入驻的信息导播给广大市民,甚至造成部分市民在国美开张前大半年就开始持币待购“国美”电器。开发商由此为项目争得大量“眼球”,也挖掘出非常好的卖点,结果租赁给国美和周邻的商铺不仅提高了卖价,销售也非常顺利。
四、注意引入商业物业和统一运营管理概念,对项目精心包装。
精心包装项目,是房地产项目营销的常见手法。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业主购买商铺为的是获取长期稳定和较高的投资回报。黄金商圈商铺的租金高则高矣,但他还担心这种收入不能稳定而持久,因此,引入商业物业管理和统一运营管理概念进行项目包装,就是针对投资者的疑虑并为其释放投资风险、解除后顾之忧的“利器”。
从开发商角度看,对项目开业后进行物业管理和统一运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说,商业房地产项目总会有部分商铺如最高楼层或位置较偏的商铺不能售罄而成为自留物业,项目配套设施部分如电梯、扶梯、中央空调、管理用房、未公摊的面积、室外公共用地、停车场等也不能出售,这其中有些可以转为开发商的固定资产。通过良好的物业管理和有创意的运营管理,项目开业后生意火爆,使得商铺租金上升和转让费提高,那么这部分固定资产也肯定升值。此时,开发商可谓进退皆宜:进,可有稳定的租金收入,增加优良资产比重(这对有上市公司背景或银企关系好的开发商犹为重要);退,可将其抵押融资,以增加开发商现金流,还可选择其它稳妥而可行的“撤退”方案全身而退。至于物业管理和运营的成本则完全可以收回,并不增加开发商的压力。
五、通过系列硬广告和软性文章进行宣传,通过事件营销进行造势,让该项目的开发成为当地市民关注的热点,并形成良好的口碑,“筑坝蓄水”。
应该说,这些内容已属于营销策划的范畴,本文不赘述。但以作者亲历多个商业盘所积累的实操经验来看,此招非常有效,真所谓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六、通过适当划分商铺面积来控制“总价”,推出短期租赁政策,尽量降低投资门坎,使项目积聚大量的潜在客群。
商铺价格高的特征决定了商铺销售更易受“总价论”的制约。因此,适当划小商铺面积来控制“总价”,是制定商业规划和营销政策时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此举不仅可降低投资门坎,吸呐更多的潜在客户前来投资商铺,还可提高售价,增加单位开发面积收益。
推出商铺租赁政策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1、通过短期租赁(如一年),可以降低业主的首付,从而数倍放大目标消费群体;
2、部分业主出于对黄金商圈的推崇,对于购买商铺的长远收益已有期盼,但担心投资的前期收益,通过短期租赁,则可打消其顾虑,坚定购铺的信心。
当然,推出商铺租赁政策必须注意:
1、根据国家现行法规和政策,所有对外的正式文件和广告、宣传材料等,均不得出现“返租”字样;
2、为避免今后长期运营所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租赁期限原则上不宜太
长,但具体年限应视业态选择和招商成果而定。
3、如需为引进百货业态或大型超市业态提供大卖场,则该商铺的租赁合同要精心设计,避免留下后遗症。
七、开盘
有人曾说过:房地产营销是“无缺陷”营销。当我们切实做好前述流程的各项工作,同时做好工程规划、建筑设计,抓好工程质量和进度,处理好与政府各部门的关系……,总之整合好开发商所有的资源时,“金日开盘”自然也就能为开发商赚得“满盘满钵”了。
本文讨论的商业房地产开发模式虽以地级城市为例进行阐述,但其原则同样适合省会一类大城市,只不过在这类大城市操盘,商业竞争更为激烈,进行房地产开发必须更为规范罢了。
那么,为什么运用前述模式进行商业房地产开发可以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呢?原来,商铺投资价值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地产价值(级差地租)、商圈、主流业态、人口数量和密度、城市规划、交通资源和景观价值等(拙文《试论商铺投资的价值构成因素》对此有所讨论)。前述模式正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对项目进行精美的包装和一系列营销策划及推广运作,使楼盘获得了住宅项目所没有的附加值,最终吸引投资人以通常超出平均地产3~4倍,最高可达10多倍的售价争相下单购铺。
这就是本文讨论的商业房地产开发新模式之所以赢利的本质。
篇3:二三级城市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与机会
二、三级城市商业地产开发的模式与机会
一股商业地产开发热席卷中国各个城市,二、三级城市的商业开发更是遍地开花。这两类城市商业地产的开发与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
城市人口变化带来的商业格局变化
(一)目前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呈现四级梯队层次:
第一个层次:“超级城市”,人口在1500万左右,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
第二个层次:“一级城市或中心城市”,市区人口在500万—1000万左右。主要是各地方省会级城市及省级单列市。
第三个层次:二级城市,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之间,主要是地级城市。
第四个层次:三级城市,市区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主要是县级城市或大型镇级城市。
由于超级城市与一级城市论述得比较多了,本文主要探讨二、三级城市开发。
(二)城市人口聚集形式:
1、人口流动形式
第一级流动形式:农村人口城镇化
乡村多余人口流向:→ 乡镇 → 县镇
这一流动,使县城人口迅速增加,而要想在县城生活下去,必须拥有工作与生活舞台,县城工厂少,人们只能从事一些“商业服务性”工作,从而迅速形成新的县城商业中心与新的商业街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自己的商业店铺,才能养活全家,并使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机会与发展机会。
第二级流动形式:地区性城市中心化
县城(“有钱人”)流向:地级城市(生活、居住、学习、工作)
这一流动,使地级城市人口迅速扩大,这是中国流动最快的人流导向,也是农村人口演化成城市人口的标志。据调查,中国10年内,地级人口将每年有8%-10%以上的增长速度。
人口重新聚集,必然会形成新的地区商业中心,形成新的商业需求,从而使地级商业布局重新洗牌。商业街、商业中心、购物广场、步行街、文化生活广场应运而生。
第三级流动形式:区域性城市中心化
地级城市人口流向:省会城市
这一流动,使原来的省会城市人口迅速攀升,形成新的区域中心,省会城市将从普通城市向国际化城市迈进。
这一渐变过程必然使省会级城市商业布局走向国际化,形成更加现代的国际型城市商业新格局,必然出现各类全新的商业业态。大量商业中心重新规划与建设。
第四级人口流动形式:全国、世界各地人口流向:超级都市
这一流动不仅是国内人口流动,国外也将有大量人口流向超级都市,使之成为国际化大型都市;从而使商业规划与布局面临全新的要求与挑战。
从这四个流向可以看出,每个流向都将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新的商业规划与布局。
二.二、三级城市商业的几个特点
二、三级城市商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商业中心比较集中,且只有一个商业中心(规模)。
一个二级城市一般只有一个商业中心,而且商业中心基本上包括了商业的各个业态,同时也是该城市人们购物的主要场所。
2.商业面积供求关系比较容易达到饱和(面积)。
由于城市小,且应有的可开发商业土地比较充裕,所以很容易商业开发与建设。商业面积供应往往容易过剩。
3.商业位置很敏感(位置)。
开发的商业项目对位置、商圈很敏感,往往离开商业中心几十米的距离,商业经营便面临挑战。经营状况比大城市更难,所以对商业位置的选择,决不能来自大城市的研究结果与理论。
4.租金收入与投资回报不相符(租金)。
正常的商业投资回报期是10年,即投资回报率是10%;而二、三级城市的商业投资回报期一般在15年甚至20年,是很长的回报期。作为开发者必须考虑清晰。
5.商铺投资人往往有着很好的投资判断(商圈)。
由于城市比较小,他们对于城市已经相当了解,对于一个商业项目的认识往往超过了大都市的商业投资人,小城市的商业布局毕竟比较简单,很容易做出判断,而大城市由于城市复杂,很难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6.商铺价格比较敏感,不会有超值的价值升值空间。(售价)
二、三级城市的人们对商铺的售价比较敏感,主要是可类比的项目与价格,影响人们的高期望值判断。
那么,在二、三级城市应如何进行商业开发呢?
1.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出该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
对于城市的特点、城市的文化、消费习惯、消费结构,以及城市的未来规划与发展,进行充分有效的研究与调查,寻找该城市的商业发展空间、商业需求空间、商业业态布局,从而确定市场需求。
2.准确的市场定位
定位是项目发展的关键,定位应充分考虑该城市的未来,以发展与前瞻的眼光给予定位。定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总体定位。即项目是做什么的,是百货商场、购物广场、商业街,还是临街底商、特色商业、超市等。
第二,产品定位。即本项目是以租赁为主还是销售为主。相当关键的是,如果是以销售为主,必须要推出更加“好卖”的商铺,而且必须研究清楚哪类商铺“好卖”。一般而言,二、三级城市应重点推出一些临街的商铺,市场往往容易接受。而如何做好商业街,这就是前期概念设计的关键。
第三,面积定位。即商业总规模大小,商铺的面积大小。规模大了,面积租金会低,商铺总价会高,对于出售会有很大的困难。
第四,价格定位。即对商铺租金和商铺销售价格定位。由于商业的特点,每个位置的租金水平都会有所差异的,从而每个位置的售价也有不同。很多开发商由于对商业位置价值理解的深度不够,往往定价过于简单,从而不能充分地将每个位置的商业潜力最大化。
第五,投资人与租赁人定位。准确地判断出各种不同的投资人与租赁人,根据其特点确定整体营销方式、营销理念、推广渠道等。
3.符合市场的概念设计与规划
概念设计一定要从商业专业角度进行专业设计,充分考虑未来商业经营者使用的需要。二、三级城市不要有太前卫的设计。要与这个城市的文化与习惯相符合,过于概念化的设计,往往使项目不伦不类,比如“欧洲城”、“罗马街”等等。
4.直效营销与概念营销
二、三级城市的经营者对于本城市有着很深的了解。城市里发生一件事很容易被人传播与知道。营销的重点应放在“真诚的告知”与“未来的分析”上。
二、三级城市的城市扩展与城市发展充分显示了该城市新的商业形态的形成,准确地把握市场,是成功开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