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地形特征在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1.地形特征及其运用:
2.地形在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1)围合、限制、分隔空间,根据挖土或堆土的范围、高度,可以制约空间的开敞或封闭程度、边缘范围及空间方向。
(2)控制视野景观,可以有助于视线导向和限制视野,突出主要的景观。
(3)改善气候环境,影响风向,有利于朝向,通风,防风,起隔离噪声的作用。
(4)组织交通,引导和影响行走的路线和速度。
(5)美学作用,使景观更丰富生动,有立体感,反映自然,加强建筑艺术表现力,阴影造成的效果具有雕塑感。
居住区竖向设计步骤
1.竖向设计应贯穿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规划设计工作开始,首先对基地进行地形和环境分析,研究其利用和改造的可能性,用地的竖向处理和排水组织方案,结合居住区或小区规划结构,用地布局,道路和绿地系统组织,建筑群体布置以及公共设施的安排等统一考虑。
2.详细规划。总平面方案初步确定后,再深入进行用地的竖向高程设计。通常先根据四周道路的纵、横断面设计所提供的高程资料,进行居住区内道路的竖向设计。在地形比较平缓简单的情况下,小区道路可以不必按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深度进行设计,只需按地形、排水及交通要求,确定其合适的坡度、坡长,定出主要控制点(交叉点、转折点、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并注意和四周城市道路高程的衔接。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小区主要道路,则以深入作出纵断面设计为宜。
3.根据建筑群体布置及区内排水组织要求,考虑地形具体的竖向处理方案,可以用设计等高线或者设计标高点来表达设计地形。
4.根据地形的竖向设计方案和建筑的使用,以及排水、防洪、美观等要求,确定室内地坪及室外场地的设计标高。
5.计算土方工程量,如土方量过大,或者填挖方不平衡,而土源或弃土困难,则应调整修改竖向设计。
6.进行细部处理,包括边坡、挡土墙、台阶、排水明沟等的设计。
7.竖向设计往往需要反复修改、调整,尤其是地形复杂起伏的基地,测量的地形图往往和实际地形有相当大的出入,需要在设计之前仔细核对,而在施工中需要进行修改竖向设计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
竖向设计图纸的内容及方法
1.竖向设计图的内容包括:
(1)设计的地形、地物、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台阶、护坡、挡土墙、明沟、雨水井、边坡等。
(2)座标,每幢建筑物至少有两个屋角座标、道路交叉点、控制点座标和公共建筑设施及其他需要定边界的用地场地四周角点的座标。
(3)标高。建筑室内外地坪标高,绿地、场地标高,道路交叉点,控制点标高。
(4)道路纵坡坡度、坡长。
(5)排水方向,室外场地的坡向。
2.竖向设计的方法。
竖向设计图的内容及表现可因地形复杂程度,及设计要求的不同而异。如座标若施工总平面图上已标示,则可忽略。竖向设计图在表达室外设计地形时,一般有几种方法:
(1)设计等高线法:用设计标高和等高线分别表示建筑道路、场地、绿地的设计标高和地形,此法便于土方量计算和选择建筑场地的设计标高,容易表达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关系及检查设计标高的正误,适合在地形起伏的丘陵地段应用。但设计等高线法表示的竖向设计图,图上设计等高线密布,施工时应用读图不够方便。为此,也可以用设计等高线进行设计,在完成地形设计、确定建筑标高后,根据设计等高线确定室外场地道路的主要控制点标高,在图上略去设计等高线而改用高程箭头法的表示方法。
(2)高程箭头法。根据竖向规划设计原则,确定出区内各种建筑、构筑物的地面标高,道路交叉点,变坡点的标高,以及区内地形控制点的标高,将这些点的标高注在居住区竖向规划图上,并以箭头表示区内各种类用地的排水方向。高程箭头法规划设计工作量较小,图纸制作较快,且易于变动、修改,是居住区竖向设计一般常用的方法。缺点是比较粗略,确定标高要有充分经验,有些部位的标高不明确,准确性差。为弥补上述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有采用高程箭头法和局部部面的方法,进行居住区的竖向设计。
(3)纵横断面法,多用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先在所需规划的居住区平面图上根据需要的精度给出方格网,在方格网的每一交点上注明原地面标高和设计地面标高。沿方格网长轴方向者称为纵断面,沿短轴方向者称为横断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规划设计地区的原有地形有一个立体的形象概念,容易着手考虑地形和改造。缺点是: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多。
篇2: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
4.布置合理,空间丰富,环境美,体现地方特色。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2.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
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确定。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篇3:居住区设计原则
居住区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
4.布置合理,空间丰富,环境美,体现地方特色。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2.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
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确定。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