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可识别性

  住宅小区的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居民对景观环境的本能要求。识别性的定义在于一个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它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特征,而且还应反映社会文化的内涵,能激发起人的想象力。处理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可识别性时,必须从整体环境出发,对规划布局、空间组合、建筑形象以至绿化小品等做深入细致的推敲,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小区的可识别性可以从多种途径得到体现:

  1.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地物,以现状为依据,有自身的特色,因而有别于其他小区;

  2.按照各地不同的自然气候特点和居民的心理行为需求进行住宅组合,形成特有的空间环境气氛,能为居民提供有特色的、受欢迎的景观环境;

  3.创造独特的建筑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使居住区景观环境具有识别性的关键。居住区内建筑外观应引人注目,建筑形象鲜明,风格独特,这是人们认知环境、产生归属感的前提,又是小区可识别性的直接因素。建筑体形的变化,包括天际轮廓线的变化,平面轮廓线的变化,以及立面块体的变化,对人们图象的认知作用十分显着,因此也是加强可识别性的重要手段。

  4.树立标志建筑或标志物也是加强景观环境可识别性的一种辅助手段。作为标志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处在居住区的重要位置,外型美观且与众不同,还要与居住区的整体景观环境协调统一。标志建筑或标志物有多种处理手法,有的以高取胜,有的以独特造型取胜。

  为了加强小区的可识别性,建筑师可以运用符号学原理,把一种独特的标志作为母题,在小区的各个部位中重复应用。母题的重复应用能不断地向人们传达信息,加深人们的印象。

篇2:住宅小区垃圾贮运场地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晒衣场地及垃圾贮运场地规划设计

  在南方潮湿地区,往往需要利用室外晒衣场地来解决小区居民晾晒衣物的问题。室外晒衣场地的布置应考虑以下几点:场地布置应就近、方便,并能随时看管;场地位置应阳光充足,曝晒时间长;场地要注意防风、防灰尘,避免污染;有条件时可在场地四周围以栅栏,以便于管理;场地大小可按每根晒衣竿长3~3.5米,竿与竿相距1米计算。居住区垃圾贮运场地也是户外场地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住宅小区垃圾的集收和运送有三种方式:

  1.居民将垃圾送至垃圾站或集收点,倒入垃圾箱内,然后由垃圾集收车定期运走;

  2.居民将垃圾装入塑料袋,由专人或住户自己送至垃圾集收站,再由垃圾集收车送至转运站;

  3.在多层或高层住宅内,通过垃圾管道将垃圾集中在底层垃圾仓内,再由垃圾集收车定期集收运至转运站。

三种方式以第一种方式使用较多,布置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既方便使用,又不宜布点过多,造成污染,从住宅入口至垃圾贮运场地距离以100~150米为宜;

  2.离住宅居室窗户至少10米,并应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3.应较隐蔽,不妨碍观瞻,可用绿化遮挡、隔离;

  4.场地应铺砌,能排水,且便于垃圾装车操作和易于清扫;

  5.便于垃圾集收车辆行驶路线畅通。

篇3:住宅小区的体育运动场地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体育运动场地规划设计

  居住区体育运动场地是居住区公共活动场地的组成部分,场地的布局根据居民体育活动的需要和居住区用地条件,一般分三级或二级布置。

  三级布置为居住区体育运动场地、居住小区体育运动场地、小块体育运动场地;二级布置为居住区体育运动场地、居住小区体育运动场地或居住区体育运动场地、小块体育运动场地。其中居住区级体育运场地面积为8000~150皿平方米,场地面积千人指标为200~300平方米,场地位置应适中,居民步行距离小于或等于今0米,其内部设400米跑道及足球场的田径运动场一个,网球场4~6个,小足球场、篮、排球场各一个。

  居住小区级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为4000~10000平方米场地面积千人指标为200~300平方米,应结合小区中心布置,步行距离小于或等于400米,内部设小足球场、篮球场和排球场各一个,网球场2~4个,羽毛球场及操场等。小块体育场地面积为2000~3000平方米,服务范围以100米左右为宜,内部设成年人和老年人练拳操场、羽毛球场、露天乒乓球场、小足球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