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将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使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

  居住区的规模、内容、规划结构、功能布局以及建筑物的密度、高度、造型、风格等都应纳入城市主系统的循环网络中。这就要求规划师首先要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并研究当时当地的气候、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等特色,以便景观环境的创作既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又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2.建筑单体的设计应做到谐调、多样、可识别性强,居住区内的单体建筑应融合于整体建筑群体之间,因此协调统一应是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基调。不但每个单体本身是完善的,而且其体量、造型、尺度、比例、形式、色彩、风格及平面组合等都要追求景观环境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在统一中求变化,既谐调又多样,能使室外环境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气氛。其他建筑景观、空间组织、绿化小品等都可采用多样化设计手法。

3.景观环境应符合居民的审美观及行为心理。

  首先,居住区景观环境应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美是居民认同环境,产生归属感的前提条件,由于人的审美观念正在不断提高,因而建筑师及规划师要审时度势,掌握人的审美需求,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巧,在建筑和环境创造中给居民以高层次美的享受。其次,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要满足居民行为心理的需求,居民的行为不仅对活动场所的布置有要求,同时还希望那里的景观能提供恰当的环境气氛。封闭的空间宁静、安逸、适合于半私密性的家庭室外活动和近邻交往;开敞的空间活跃,令人兴奋,适合居民的室外漫步,游逛和观赏。

  再有应重视景观环境,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创造出一些吸引居民的景点,供其休息、交往和观赏,提高他们的精神情操。景点包括中心绿地,小区主入口,主要道路转折点等,在景点的突出部位安排对景建筑或对景小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创造一些景点作为吸引居民的中心场所外,尽量把人流集中的主路设计成连续的景观空间。景点的设置要考虑到人的视觉效果,景点距离以不超过200米为宜,也就是人在100米以内能认清它的形象。景点的形象和造型要美观并具有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篇2:居住区道路广场和场地竖向设计

  居住区道路、广场和场地的竖向设计

1.道路与地形的配合。

  (1)道路应尽量结合地形布置,使之有合适的坡度,利于行车、步行和排水,并和两侧的建筑,场地有方便的联系,不必追求平面形式,以减少土方工程量。

  (2)主要道路应沿平缓的坡地或谷地布置。次要道路坡度可以稍大些。步行道坡度在5%~10%时,应有防滑措施或局部加设踏级,踏级数每处不宜少于三级,并应在材料或色彩上和坡道有所区别。大于10%的地形宜采用步行踏级。

  (3)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地形组织立交和垂直交通。道路断面设计可采用不对称和不同标高的断面形式。

2.道路竖向设计。

  (1)道路的竖向设计应结合地形,符合纵断面、横断面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纵坡、横坡、坡长限制,宽度、转弯半径、竖曲线半径、视距等,并考虑行车和行人的视野景观。

  (2)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均应先作纵、横断面设计。小区主要道路可视地形复杂程度决定,一般地形平缓的,可作简单的纵断面设计方案,确定控制点标高,然后进行道路设计等高线的绘制。小路通常根据排水要求对竖向作简便的设计考虑,横断面多用单坡。

  (3)道路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因地形及道路交叉的主次状况不同而有多种处理形式。主要原则是保证主要道路纵坡不变或少变,以利行车顺畅;同时,要避免交叉口积水,并尽量使地面雨水不汇流过交叉口前的人行横道线。

3.广场竖向设计。

  广场按其性质、使用要求、空间组织和地形特点,可设计成多种竖向形式。在一个平面上的广场,竖向设计形式有单坡、双坡和多坡几种。下沉广场和多台广场不同高程的地面用挡土墙、台阶和斜坡等衔接过渡,使广场更生动有趣,适合人们活动、散步、游憩。

4.场地、绿地的竖向设计。

  (1)同一场地可以设计成不同的竖向形式,以满足使用要求和景观效果。

  (2)绿地以自然起伏更生动宜人。

  (3)宅旁用地竖向设计要注意排水组织,防止地面雨水排向建筑物、影响建筑的使用和基础的稳定。

  居住区用地的台阶、边坡、挡土墙、排水明沟山地、丘陵地区的竖向设计,在处理不同标高的场地、道路、绿地之间的衔接时,常用台阶、边坡和挡土墙,排除地面水有时用明沟。

1.台阶、坡道。

  (1)台阶是步行联系室外不同高程地面的主要手段,它的布置和设计对于室外环境的美化、点缀起着重要的作用。曲线形、折线形和台阶与坡道的结合布置,能形成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室外景观。(2)台阶的踏步不宜过高,不宜过窄,连续踏级数最好不超过皿级,皿级以上时应在中间设休息平台。宽度不大而踏级数超过40级的台阶,不宜设计一条直线,应在中间利用平台作错位或方向转折,以利于行走安全和消除行人心理上的紧张、单调感。

  (3)台阶应在其一侧或两侧布置小坡道,以方便手推车和自行车的上下推行。

  (4)坡道的坡度不应超过8%。台阶和坡道的材料与构造需考虑防滑的要求。

2.边坡。

  (1)边坡是一斜坡面,坡度可大可小,可以根据使用要求、用地条件和土质状况而定,一般土坡不大于1:1。

  (2)边坡的坡面应尽量绿化,种植草皮、树木。

  (3)坡度较大、土质疏松、易受雨水冲刷、坍落的边坡,应进行防护、加固。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干砌或浆砌石块护坡20~50厘米厚,垫层10~30厘米;混凝土护坡,护墙10~30厘米厚。

  (4)石砌或混凝土护坡可根据加固要求,仅在边坡坡脚或在坡面上作网格状铺砌,土质部分仍予以绿化,以避免大面积硬质坡面缺乏亲切感。

  (5)边坡与建筑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排水和安全。

3.挡墙。

  (1)用挡土墙比边坡节省用地,但过度的挡土墙给人以压抑、闭塞、沉重感,而且使上、下两台地之间的联系不便。采用挡土墙和边坡结合或将挡土墙分层处理,并铺以绿化,可以改善挡土墙的视觉效果。

  (2)挡土墙的设计在材料、形式和细部处理等方面应加以仔细推敲,不要把它看作单纯的工程构筑物。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框架网格式挡土墙,网格之间或露土绿化,或铺砌石块和混凝土预制块,在挡土墙上砌出某种凹凸的图案花样等,可使挡土墙由笨重的构筑物变成生动的建筑小品。

  (3)挡土墙高度在5米以下常用重力式,按其墙身倾斜情况分仰斜墙、垂直墙和俯斜墙三种。从受力合理,施工合理方便考虑,以仰斜墙最佳,垂直墙次之,仰斜墙的倾斜度一般不小于1:0.25。

  (4)为解决挡土墙后面土层的排水,需要在墙身上布置泄水孔,孔的尺寸为5厘米×10厘米或10厘米见方,孔距2~3厘米,墙体每隔20米左右应设沉降、伸缩缝一道,缝宽2~3厘米。

4.雨水口与明沟。

  (1)地面水用暗管排除时,场地和道路上需设置雨水口。每个雨水口一般可以担负2500~5000平方米汇水面积的地面水。多雨地区采用小值,少雨地区采用大值。

  (2)雨水口的间距视道路的坡度及雨量的多寡而定。

  (3)在地面设计坡度不少于5‰的地区,也可采用明沟或有盖地沟排水。明沟断面有梯形、矩形两种。明沟边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米,离围群小于1.5米,距道路边坡脚不小于0.5米。

篇3:居住区地形特征竖向设计的作用

  居住区地形特征在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1.地形特征及其运用:

  2.地形在竖向设计中的作用:

  (1)围合、限制、分隔空间,根据挖土或堆土的范围、高度,可以制约空间的开敞或封闭程度、边缘范围及空间方向。

  (2)控制视野景观,可以有助于视线导向和限制视野,突出主要的景观。

  (3)改善气候环境,影响风向,有利于朝向,通风,防风,起隔离噪声的作用。

  (4)组织交通,引导和影响行走的路线和速度。

  (5)美学作用,使景观更丰富生动,有立体感,反映自然,加强建筑艺术表现力,阴影造成的效果具有雕塑感。

居住区竖向设计步骤

  1.竖向设计应贯穿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规划设计工作开始,首先对基地进行地形和环境分析,研究其利用和改造的可能性,用地的竖向处理和排水组织方案,结合居住区或小区规划结构,用地布局,道路和绿地系统组织,建筑群体布置以及公共设施的安排等统一考虑。

  2.详细规划。总平面方案初步确定后,再深入进行用地的竖向高程设计。通常先根据四周道路的纵、横断面设计所提供的高程资料,进行居住区内道路的竖向设计。在地形比较平缓简单的情况下,小区道路可以不必按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深度进行设计,只需按地形、排水及交通要求,确定其合适的坡度、坡长,定出主要控制点(交叉点、转折点、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并注意和四周城市道路高程的衔接。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小区主要道路,则以深入作出纵断面设计为宜。

  3.根据建筑群体布置及区内排水组织要求,考虑地形具体的竖向处理方案,可以用设计等高线或者设计标高点来表达设计地形。

  4.根据地形的竖向设计方案和建筑的使用,以及排水、防洪、美观等要求,确定室内地坪及室外场地的设计标高。

  5.计算土方工程量,如土方量过大,或者填挖方不平衡,而土源或弃土困难,则应调整修改竖向设计。

  6.进行细部处理,包括边坡、挡土墙、台阶、排水明沟等的设计。

  7.竖向设计往往需要反复修改、调整,尤其是地形复杂起伏的基地,测量的地形图往往和实际地形有相当大的出入,需要在设计之前仔细核对,而在施工中需要进行修改竖向设计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

竖向设计图纸的内容及方法

1.竖向设计图的内容包括:

  (1)设计的地形、地物、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台阶、护坡、挡土墙、明沟、雨水井、边坡等。

  (2)座标,每幢建筑物至少有两个屋角座标、道路交叉点、控制点座标和公共建筑设施及其他需要定边界的用地场地四周角点的座标。

  (3)标高。建筑室内外地坪标高,绿地、场地标高,道路交叉点,控制点标高。

  (4)道路纵坡坡度、坡长。

  (5)排水方向,室外场地的坡向。

2.竖向设计的方法。

  竖向设计图的内容及表现可因地形复杂程度,及设计要求的不同而异。如座标若施工总平面图上已标示,则可忽略。竖向设计图在表达室外设计地形时,一般有几种方法:

  (1)设计等高线法:用设计标高和等高线分别表示建筑道路、场地、绿地的设计标高和地形,此法便于土方量计算和选择建筑场地的设计标高,容易表达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关系及检查设计标高的正误,适合在地形起伏的丘陵地段应用。但设计等高线法表示的竖向设计图,图上设计等高线密布,施工时应用读图不够方便。为此,也可以用设计等高线进行设计,在完成地形设计、确定建筑标高后,根据设计等高线确定室外场地道路的主要控制点标高,在图上略去设计等高线而改用高程箭头法的表示方法。

  (2)高程箭头法。根据竖向规划设计原则,确定出区内各种建筑、构筑物的地面标高,道路交叉点,变坡点的标高,以及区内地形控制点的标高,将这些点的标高注在居住区竖向规划图上,并以箭头表示区内各种类用地的排水方向。高程箭头法规划设计工作量较小,图纸制作较快,且易于变动、修改,是居住区竖向设计一般常用的方法。缺点是比较粗略,确定标高要有充分经验,有些部位的标高不明确,准确性差。为弥补上述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有采用高程箭头法和局部部面的方法,进行居住区的竖向设计。

  (3)纵横断面法,多用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先在所需规划的居住区平面图上根据需要的精度给出方格网,在方格网的每一交点上注明原地面标高和设计地面标高。沿方格网长轴方向者称为纵断面,沿短轴方向者称为横断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规划设计地区的原有地形有一个立体的形象概念,容易着手考虑地形和改造。缺点是: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