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改小组研讨活动有感

  参加小学科学教改小组研讨活动有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科学课的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氛围之中,形成定向导入。成功的导入除了能引起注意、激发动机,还具有启迪思维、组织教学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次活动中的三节课就涉及到了以下的三种导入方法:

  1、集思广益,引出课堂主题

  讨论是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施小红老师的《温度与温度计》这课,他首先提问大家:“同学们,在讲台上有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有学生说:可以看它有没有热气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热水了;也有学生回答:可以用手摸一下杯子的表面。回答后让学生感受两杯水冷热程度的不同,揭示: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2、魔术表演,利用直观教学引入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有效手段,也是导出新课较好的方法。在zz老师的《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中,她就用“科学”两字变成“学科”两字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角色扮演,解决预备问题

  在以往的课www.aishibei.com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的“鼻子”一直由教师牵着走。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在z老师的《谁先引来黎明》这一课中,主体部分我们需要转动地球仪,所以关于地球仪的转法费老师在导入中以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大家体验了一把。她先播放了两段视频:开车向前,景物向后;旋转木马顺时针转,景物就逆时针转。由此引导大家得出:我们看到太阳由东自西运动,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地球由西自东运动。她再让学生角色扮演,一组学生围成一个圈,自西向东运动,老师扮演太阳,这样,为什么东边先迎来黎明就显而易见了。

  教师的上课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相互交流,上课不再只是无谓的牺牲。

篇2:小学科学教改小组研讨活动有感

  参加小学科学教改小组研讨活动有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科学课的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氛围之中,形成定向导入。成功的导入除了能引起注意、激发动机,还具有启迪思维、组织教学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次活动中的三节课就涉及到了以下的三种导入方法:

  1、集思广益,引出课堂主题

  讨论是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施小红老师的《温度与温度计》这课,他首先提问大家:“同学们,在讲台上有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有学生说:可以看它有没有热气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热水了;也有学生回答:可以用手摸一下杯子的表面。回答后让学生感受两杯水冷热程度的不同,揭示: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2、魔术表演,利用直观教学引入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有效手段,也是导出新课较好的方法。在zz老师的《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中,她就用“科学”两字变成“学科”两字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角色扮演,解决预备问题

  在以往的课www.aishibei.com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的“鼻子”一直由教师牵着走。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在z老师的《谁先引来黎明》这一课中,主体部分我们需要转动地球仪,所以关于地球仪的转法费老师在导入中以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大家体验了一把。她先播放了两段视频:开车向前,景物向后;旋转木马顺时针转,景物就逆时针转。由此引导大家得出:我们看到太阳由东自西运动,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地球由西自东运动。她再让学生角色扮演,一组学生围成一个圈,自西向东运动,老师扮演太阳,这样,为什么东边先迎来黎明就显而易见了。

  教师的上课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相互交流,上课不再只是无谓的牺牲。

篇3:读论语有感

做一个“不愠”之师 ——读《论语》有感

  《论语·学而》第一章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愠”的君子。《论语》中,学而的首章内容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前辈先学在谈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释时,似乎大都认为是“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有这个‘求名’的苦恼。” 从一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来看,这样的解读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然而,笔者从教十六年来,慢慢悟出另一番滋味来:似乎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并不是说“求名”,反而是在告诫为师者:身为弟子者在不能领悟老师传授的“道”时,为人师者能够不生气、不发怒,心平气和地耐心“启发诱导”。这样才是一位“去愠”的君子之师。惟其如此,才能与后面的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好教师标准一脉相承了。

  《论语》中,孔子认为,性质清的谓之智,性质浊的谓之愚。孔子首次把人类的智慧分为上、中、下三等。中等智慧的人富于可塑性,可以使之上下;上等智慧的人虽然处在极坏的环境里头也不能埋没他们的性灵;下等智慧的人纵令给予极好的教育,恐怕也难使得他们变聪明。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普通中小学教师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的孩子,按照古代的标准划分大多是中性之人,即可导而上下的普通人。学校课程中很多的知识,不是所有的学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而是需要几次三番的详细讲解和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在施教过程中,我们应该很清楚他们不是智慧过人的神童,也不是愚不可及的傻瓜。所以,遇到学生们“不知”的情况时,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们,耐下性子,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地讲解。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下,孩子们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亲切,惟其如此孩子们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和老师交流。

  上课过程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或在接受信息不畅通时,老师就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心理焦虑。如果再三讲解,学生仍然不能领会,就有可能会情绪升级:生气或发怒。这虽然是正常人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但是,要想做一个好教师,就得克服这种心理反应,“人不知,而不愠”做一个不愠之师。

  古人的智慧穿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隧道,使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从古圣先贤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及时的提醒。那么究竟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愠”,平复下去呢?首先就是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心态平和,外刚内柔,威而不猛,刚而不厉,像孔夫子那样循循然而善诱人。如此一位“不愠”君子师才是人师楷模。然而,修炼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啊。

  记得蔡礼旭老师说:“中国字里面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个真正的智慧好好研究,好好拿过来用。我们看一下,‘怒’是会意字,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心变什么?变奴隶。变谁的奴隶?变你坏脾气的奴隶,它要你往东你就得往东,要你往西你就得往西,等发完脾气之后,‘我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来?’因为你已经被奴役了,你已经无法主宰你自己。所以不能继续怒下去,要转成什么?‘恕’。你看这两个字就差这么一点点,把这个棱棱角角削掉了变什么?宽恕。这个‘恕’字我们看一下,一个‘如’,一个‘心’,叫如其心,叫同理心。如其心,就是你从他的角度来看,你就能原谅他了。我们教很多学生,看他的行为实在是很生气,或许一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我们的怒气马上压下来。不只压下来,提起来的是觉得他很可怜,这个时候你就能体谅他的苦,能够包容他的过失,就是宽恕的态度。所以怒不能用压的,要包容,进而懂得去帮助他,感化他。”

  中国的文化向来儒释道三位一体。一般道场入山门第一座建筑—天王殿的正中,多供奉着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他的意思是教导人们:进入佛门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要有平等心和喜悦相,要用宽容大度对人对事。老师跨入教室之前也应该平心静气,调整心态,面带微笑,方能面对一室渴望的眼睛。假如自己的修养不够怎么办?那就要想方设法磨炼自己的性格,改掉旧日的脾气。那就得多学学弥勒佛把自己的肚子撑大一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只有大到容下所有求教于你的孩子,才是有心胸的好老师。

  既然从事了教育这个神圣的职业,那就必须让自己高尚起来,做一个君子之师。然而要做一个君子师,必定先要从“不愠”做起。只有不把情绪带入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做好教师这个职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纯洁的心灵,不该带有怨怒和愤懑;更不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以智商的高低区别对待:易教而喜,难教则怒。而是用一颗公平仁慈的爱心去和孩子做心灵的沟通;用温和慈祥的目光去温暖和激励孩子勇于挑战自我,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