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做一个“不愠”之师 ——读《论语》有感

  《论语·学而》第一章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愠”的君子。《论语》中,学而的首章内容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前辈先学在谈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释时,似乎大都认为是“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有这个‘求名’的苦恼。” 从一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来看,这样的解读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然而,笔者从教十六年来,慢慢悟出另一番滋味来:似乎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并不是说“求名”,反而是在告诫为师者:身为弟子者在不能领悟老师传授的“道”时,为人师者能够不生气、不发怒,心平气和地耐心“启发诱导”。这样才是一位“去愠”的君子之师。惟其如此,才能与后面的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好教师标准一脉相承了。

  《论语》中,孔子认为,性质清的谓之智,性质浊的谓之愚。孔子首次把人类的智慧分为上、中、下三等。中等智慧的人富于可塑性,可以使之上下;上等智慧的人虽然处在极坏的环境里头也不能埋没他们的性灵;下等智慧的人纵令给予极好的教育,恐怕也难使得他们变聪明。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普通中小学教师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的孩子,按照古代的标准划分大多是中性之人,即可导而上下的普通人。学校课程中很多的知识,不是所有的学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而是需要几次三番的详细讲解和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在施教过程中,我们应该很清楚他们不是智慧过人的神童,也不是愚不可及的傻瓜。所以,遇到学生们“不知”的情况时,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们,耐下性子,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地讲解。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下,孩子们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亲切,惟其如此孩子们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和老师交流。

  上课过程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或在接受信息不畅通时,老师就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心理焦虑。如果再三讲解,学生仍然不能领会,就有可能会情绪升级:生气或发怒。这虽然是正常人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但是,要想做一个好教师,就得克服这种心理反应,“人不知,而不愠”做一个不愠之师。

  古人的智慧穿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隧道,使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从古圣先贤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及时的提醒。那么究竟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愠”,平复下去呢?首先就是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心态平和,外刚内柔,威而不猛,刚而不厉,像孔夫子那样循循然而善诱人。如此一位“不愠”君子师才是人师楷模。然而,修炼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啊。

  记得蔡礼旭老师说:“中国字里面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个真正的智慧好好研究,好好拿过来用。我们看一下,‘怒’是会意字,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心变什么?变奴隶。变谁的奴隶?变你坏脾气的奴隶,它要你往东你就得往东,要你往西你就得往西,等发完脾气之后,‘我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来?’因为你已经被奴役了,你已经无法主宰你自己。所以不能继续怒下去,要转成什么?‘恕’。你看这两个字就差这么一点点,把这个棱棱角角削掉了变什么?宽恕。这个‘恕’字我们看一下,一个‘如’,一个‘心’,叫如其心,叫同理心。如其心,就是你从他的角度来看,你就能原谅他了。我们教很多学生,看他的行为实在是很生气,或许一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我们的怒气马上压下来。不只压下来,提起来的是觉得他很可怜,这个时候你就能体谅他的苦,能够包容他的过失,就是宽恕的态度。所以怒不能用压的,要包容,进而懂得去帮助他,感化他。”

  中国的文化向来儒释道三位一体。一般道场入山门第一座建筑—天王殿的正中,多供奉着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他的意思是教导人们:进入佛门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要有平等心和喜悦相,要用宽容大度对人对事。老师跨入教室之前也应该平心静气,调整心态,面带微笑,方能面对一室渴望的眼睛。假如自己的修养不够怎么办?那就要想方设法磨炼自己的性格,改掉旧日的脾气。那就得多学学弥勒佛把自己的肚子撑大一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只有大到容下所有求教于你的孩子,才是有心胸的好老师。

  既然从事了教育这个神圣的职业,那就必须让自己高尚起来,做一个君子之师。然而要做一个君子师,必定先要从“不愠”做起。只有不把情绪带入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做好教师这个职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纯洁的心灵,不该带有怨怒和愤懑;更不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以智商的高低区别对待:易教而喜,难教则怒。而是用一颗公平仁慈的爱心去和孩子做心灵的沟通;用温和慈祥的目光去温暖和激励孩子勇于挑战自我,奋发向上。

篇2: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而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捧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些先哲圣贤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是我们现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药。同样,这些药剂式的经验对于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也是极好的借鉴,它能警示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告诫我们为官先要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人心易浮躁,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容易迷失自己,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承担起组织和群众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担任惠山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关怀下,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角色的转换,融入了新的大家庭。然而,我也深深体会到,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平台,新的氛围,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道德高尚,清正廉洁。正所谓有才更应有德,因此,必须见贤思齐,必须“吾日三省吾身”。学习《论语》,学习经典,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

  在《论语心得》中,于丹对我们说“做事先做人,这是最朴实而又最深邃的职业之道和人生之道。一切应从修身立德开始。”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只有弘扬诚信美德,才能推动我们的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努力成为恪守诚信原则的楷模,而我们的诚信,更主要地体现在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群众,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奋力拼搏,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