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目标的设定与控制》讲座有感

  《课时目标的设定与控制》听讲座有感

  8月13日,我们第二期数学培训班的学员,有幸听取了来自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的省特级教师王建良老师的关于《课时目标的设定与控制》的精彩讲座。王老师其貌不扬,衣着朴素,他的讲座也朴实无华,随着讲座的深入,大家都被王老师幽默的语言,精彩的案例深深地迷住。

  王老师的讲座主要讨论了两个话题,即:如何确定课时目标,如何落实课时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目标的确定过程是构建教学框架结构的过程,而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对课时目标不断分解细化的过程。课时核心目标一旦确定,就是合理选择学习材料。

  王老师认为确定课时目标应分四步走: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确定核心价值取向,构建完整教学目标体系。钻研教材要反复地读教材,要想一个问题:我到底要教什么?简单地用别人的教案去拼拼凑凑,上出来的课便没了自己的特色。这不由让我反思起自己的教学,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上公开课时往往不是先去研究教材,了解学情,确定课时,而总是先去上网搜索,找别人的教案,自己懒得动脑;在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也往往是照搬照抄教参, 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王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钻研教材时,我们不能只关注一本教材,可以查一些工具书,特别是一些概念,工具书上的定义会更全面、更科学;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看看《课程标准》关于目标是怎么说的;要查看前后教材是怎么编的;其他教材又是怎么编的,不能只局限于一套人教版教材;还可以查看他人的经典设计,或者向同事专家请教,也要向非本学科的老师讨教,问问初中的老师,让他们介绍关于本知识点的看法。这样,从不同的视角变换中去看问题,去研究教材,会对所要研究的内容的本质有更深的体验。

  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老师关于对“确定核心价值取向”问题的剖析。所谓核心价值取向就是核心目标,是指在这一课时中最可实现、而且只能在这一课时实现的目标。如:“平均分”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平均分的本义;《折线统计图》的核心目标就是会读简单的拆线统计图,感受拆线统计图的生活意义。一节课有一个核心目标,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略其它的目标。我觉得王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一节课中的目标不止一个,有知识性目标,也有过程性目标。我们在考虑一节课的目标时,要有所侧重,有些课可能在目标上会更强调过程,强调体验;有些课,可能在目标上更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练习,或者是更注重学习某种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果在一堂课上想把所有目标都落实到位,那短短的四十分钟一定是不够的。

  总之,听了王老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只有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对课标的多元理解,对学生已有知识充分地了解,一节课的目标确定才能更合理,核心目标更清晰,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会更合理。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深入地研究教材,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确定课时目标入手,合理选择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效。

篇2:《课时目标的设定与控制》讲座有感

  《课时目标的设定与控制》听讲座有感

  8月13日,我们第二期数学培训班的学员,有幸听取了来自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的省特级教师王建良老师的关于《课时目标的设定与控制》的精彩讲座。王老师其貌不扬,衣着朴素,他的讲座也朴实无华,随着讲座的深入,大家都被王老师幽默的语言,精彩的案例深深地迷住。

  王老师的讲座主要讨论了两个话题,即:如何确定课时目标,如何落实课时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目标的确定过程是构建教学框架结构的过程,而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对课时目标不断分解细化的过程。课时核心目标一旦确定,就是合理选择学习材料。

  王老师认为确定课时目标应分四步走: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确定核心价值取向,构建完整教学目标体系。钻研教材要反复地读教材,要想一个问题:我到底要教什么?简单地用别人的教案去拼拼凑凑,上出来的课便没了自己的特色。这不由让我反思起自己的教学,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上公开课时往往不是先去研究教材,了解学情,确定课时,而总是先去上网搜索,找别人的教案,自己懒得动脑;在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也往往是照搬照抄教参, 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王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钻研教材时,我们不能只关注一本教材,可以查一些工具书,特别是一些概念,工具书上的定义会更全面、更科学;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看看《课程标准》关于目标是怎么说的;要查看前后教材是怎么编的;其他教材又是怎么编的,不能只局限于一套人教版教材;还可以查看他人的经典设计,或者向同事专家请教,也要向非本学科的老师讨教,问问初中的老师,让他们介绍关于本知识点的看法。这样,从不同的视角变换中去看问题,去研究教材,会对所要研究的内容的本质有更深的体验。

  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老师关于对“确定核心价值取向”问题的剖析。所谓核心价值取向就是核心目标,是指在这一课时中最可实现、而且只能在这一课时实现的目标。如:“平均分”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平均分的本义;《折线统计图》的核心目标就是会读简单的拆线统计图,感受拆线统计图的生活意义。一节课有一个核心目标,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略其它的目标。我觉得王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一节课中的目标不止一个,有知识性目标,也有过程性目标。我们在考虑一节课的目标时,要有所侧重,有些课可能在目标上会更强调过程,强调体验;有些课,可能在目标上更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练习,或者是更注重学习某种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果在一堂课上想把所有目标都落实到位,那短短的四十分钟一定是不够的。

  总之,听了王老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只有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对课标的多元理解,对学生已有知识充分地了解,一节课的目标确定才能更合理,核心目标更清晰,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会更合理。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深入地研究教材,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确定课时目标入手,合理选择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效。

篇3:读论语有感

做一个“不愠”之师 ——读《论语》有感

  《论语·学而》第一章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愠”的君子。《论语》中,学而的首章内容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前辈先学在谈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释时,似乎大都认为是“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有这个‘求名’的苦恼。” 从一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来看,这样的解读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然而,笔者从教十六年来,慢慢悟出另一番滋味来:似乎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并不是说“求名”,反而是在告诫为师者:身为弟子者在不能领悟老师传授的“道”时,为人师者能够不生气、不发怒,心平气和地耐心“启发诱导”。这样才是一位“去愠”的君子之师。惟其如此,才能与后面的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好教师标准一脉相承了。

  《论语》中,孔子认为,性质清的谓之智,性质浊的谓之愚。孔子首次把人类的智慧分为上、中、下三等。中等智慧的人富于可塑性,可以使之上下;上等智慧的人虽然处在极坏的环境里头也不能埋没他们的性灵;下等智慧的人纵令给予极好的教育,恐怕也难使得他们变聪明。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普通中小学教师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的孩子,按照古代的标准划分大多是中性之人,即可导而上下的普通人。学校课程中很多的知识,不是所有的学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而是需要几次三番的详细讲解和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在施教过程中,我们应该很清楚他们不是智慧过人的神童,也不是愚不可及的傻瓜。所以,遇到学生们“不知”的情况时,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们,耐下性子,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地讲解。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下,孩子们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亲切,惟其如此孩子们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和老师交流。

  上课过程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或在接受信息不畅通时,老师就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心理焦虑。如果再三讲解,学生仍然不能领会,就有可能会情绪升级:生气或发怒。这虽然是正常人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但是,要想做一个好教师,就得克服这种心理反应,“人不知,而不愠”做一个不愠之师。

  古人的智慧穿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隧道,使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从古圣先贤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及时的提醒。那么究竟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愠”,平复下去呢?首先就是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心态平和,外刚内柔,威而不猛,刚而不厉,像孔夫子那样循循然而善诱人。如此一位“不愠”君子师才是人师楷模。然而,修炼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啊。

  记得蔡礼旭老师说:“中国字里面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个真正的智慧好好研究,好好拿过来用。我们看一下,‘怒’是会意字,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心变什么?变奴隶。变谁的奴隶?变你坏脾气的奴隶,它要你往东你就得往东,要你往西你就得往西,等发完脾气之后,‘我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来?’因为你已经被奴役了,你已经无法主宰你自己。所以不能继续怒下去,要转成什么?‘恕’。你看这两个字就差这么一点点,把这个棱棱角角削掉了变什么?宽恕。这个‘恕’字我们看一下,一个‘如’,一个‘心’,叫如其心,叫同理心。如其心,就是你从他的角度来看,你就能原谅他了。我们教很多学生,看他的行为实在是很生气,或许一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我们的怒气马上压下来。不只压下来,提起来的是觉得他很可怜,这个时候你就能体谅他的苦,能够包容他的过失,就是宽恕的态度。所以怒不能用压的,要包容,进而懂得去帮助他,感化他。”

  中国的文化向来儒释道三位一体。一般道场入山门第一座建筑—天王殿的正中,多供奉着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他的意思是教导人们:进入佛门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要有平等心和喜悦相,要用宽容大度对人对事。老师跨入教室之前也应该平心静气,调整心态,面带微笑,方能面对一室渴望的眼睛。假如自己的修养不够怎么办?那就要想方设法磨炼自己的性格,改掉旧日的脾气。那就得多学学弥勒佛把自己的肚子撑大一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只有大到容下所有求教于你的孩子,才是有心胸的好老师。

  既然从事了教育这个神圣的职业,那就必须让自己高尚起来,做一个君子之师。然而要做一个君子师,必定先要从“不愠”做起。只有不把情绪带入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做好教师这个职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纯洁的心灵,不该带有怨怒和愤懑;更不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以智商的高低区别对待:易教而喜,难教则怒。而是用一颗公平仁慈的爱心去和孩子做心灵的沟通;用温和慈祥的目光去温暖和激励孩子勇于挑战自我,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