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红色之旅有感

  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红色之旅有感

  2011年6月11日至12日,安装处组织了党员职工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11日上午11时许我们到了地道战的旧址——冉庄。儿时看电影《地道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心动目、荡气回肠。那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地道,也成了我儿时摩拳擦掌、梦寐以求的向往去处。后来得悉电影《地道战》是以冀中平原的冉庄为原型拍摄的,我的心里便扶摇起对冉庄的憧憬和向往。

  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清苑县境内。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在党的领导下,利用神出鬼没的地道工事,左右开弓,打击日寇,打得日寇战战兢兢,闻风丧胆。铮铮有声的冉庄曾让日寇“宁绕黑风口(张登),不从冉庄走”,而闻名于燕赵大地。毋庸置疑,冉庄的地道,是在与日寇的战斗中逐渐构筑形成的。民兵们先是在村里、村外挖“蛤蟆蹲”,后来把“蛤蟆蹲”加长,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这就成了地道的雏形。最后发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干线,长4.5里;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另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约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下交通网。

  简洁、质朴的冉庄与现代大都市显得格格不入,但却保持着冀中平原那种独特的民居风貌,古老的石碾子、泥巴墙的院落、简单的木制农具以及墙上依稀可辨的枪眼和遗留下来的抗日标语,都让人隐约嗅出当年的战火硝烟。走进村庄,宛若走进了战争年代的时光岁月里:一个个伪装得出神入化的地道出入口,异常巧妙,冉庄民兵的足智多谋以及想像力和创造力令我叹为观止。

  离开了冉庄,我们在平山县稍作休息,第二天一早就踏上了前往西柏坡的路。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全国土地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两侧的山脉层层叠起,低矮的树木装点着突兀的山丘。一路上,星星点点的农家院落散落在狭窄的山坳里,袅袅的炊烟在缓缓的升起。在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装饰,到处是一片古朴的色彩。

  我们首先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并在党旗下进行了宣誓,重温了入党誓言。

  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现在的西柏坡遗址其实是50年代修建水库时而搬迁过来的1:1的模型,但在如今还能亲眼目睹当年红www.aishibei.com色圣地的原貌,我们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跟随着导游,我们一路参观了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先辈的故居。在参观时,我们都怀着极端崇敬的心情,大家很难相信,我们国家的开国元勋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领导着千千万万的中华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的。那低矮的房屋、斑驳的石墙、灰黑的木门……都承载着无限光辉的日日夜夜,向人们静静地讲述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和光荣。

  最令我们震惊的是那间不足十几平方米的军事指挥作战室,小小的房间里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军事战略指挥图。就是在这间房间里,革命先辈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使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胜于千里之外,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这样看来,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离开了西柏坡遗址,我们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五大书记的塑像在鲜花的簇拥下伫立眼前,那坚毅的目光仿佛在远眺着中国的未来。走进纪念馆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五大书记及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将士们的巨幅雕像,整个雕像气势恢宏,在灯光的映照下金碧辉煌,人物栩栩如生。望着这些改写了中国历史的革命伟人们,我们深深鞠躬,以一个后辈的身份来祭奠伟人们永垂不朽的英魂。

  不知不觉,本次参观的时间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纪念馆。踏上回秦的路途,我心中感慨:当前社会上,前进之路困难重重、浮躁风气盛行,但必须要突出重围,我们需要坚持“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身体力行,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西柏坡一直讲述着光荣历史,西柏坡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

篇2: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红色之旅有感

  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红色之旅有感

  2011年6月11日至12日,安装处组织了党员职工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11日上午11时许我们到了地道战的旧址——冉庄。儿时看电影《地道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心动目、荡气回肠。那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地道,也成了我儿时摩拳擦掌、梦寐以求的向往去处。后来得悉电影《地道战》是以冀中平原的冉庄为原型拍摄的,我的心里便扶摇起对冉庄的憧憬和向往。

  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清苑县境内。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在党的领导下,利用神出鬼没的地道工事,左右开弓,打击日寇,打得日寇战战兢兢,闻风丧胆。铮铮有声的冉庄曾让日寇“宁绕黑风口(张登),不从冉庄走”,而闻名于燕赵大地。毋庸置疑,冉庄的地道,是在与日寇的战斗中逐渐构筑形成的。民兵们先是在村里、村外挖“蛤蟆蹲”,后来把“蛤蟆蹲”加长,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这就成了地道的雏形。最后发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干线,长4.5里;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另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约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下交通网。

  简洁、质朴的冉庄与现代大都市显得格格不入,但却保持着冀中平原那种独特的民居风貌,古老的石碾子、泥巴墙的院落、简单的木制农具以及墙上依稀可辨的枪眼和遗留下来的抗日标语,都让人隐约嗅出当年的战火硝烟。走进村庄,宛若走进了战争年代的时光岁月里:一个个伪装得出神入化的地道出入口,异常巧妙,冉庄民兵的足智多谋以及想像力和创造力令我叹为观止。

  离开了冉庄,我们在平山县稍作休息,第二天一早就踏上了前往西柏坡的路。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全国土地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两侧的山脉层层叠起,低矮的树木装点着突兀的山丘。一路上,星星点点的农家院落散落在狭窄的山坳里,袅袅的炊烟在缓缓的升起。在这里,没有钢筋水泥的装饰,到处是一片古朴的色彩。

  我们首先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并在党旗下进行了宣誓,重温了入党誓言。

  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现在的西柏坡遗址其实是50年代修建水库时而搬迁过来的1:1的模型,但在如今还能亲眼目睹当年红www.aishibei.com色圣地的原貌,我们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跟随着导游,我们一路参观了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先辈的故居。在参观时,我们都怀着极端崇敬的心情,大家很难相信,我们国家的开国元勋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领导着千千万万的中华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的。那低矮的房屋、斑驳的石墙、灰黑的木门……都承载着无限光辉的日日夜夜,向人们静静地讲述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和光荣。

  最令我们震惊的是那间不足十几平方米的军事指挥作战室,小小的房间里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军事战略指挥图。就是在这间房间里,革命先辈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使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胜于千里之外,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这样看来,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离开了西柏坡遗址,我们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五大书记的塑像在鲜花的簇拥下伫立眼前,那坚毅的目光仿佛在远眺着中国的未来。走进纪念馆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五大书记及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将士们的巨幅雕像,整个雕像气势恢宏,在灯光的映照下金碧辉煌,人物栩栩如生。望着这些改写了中国历史的革命伟人们,我们深深鞠躬,以一个后辈的身份来祭奠伟人们永垂不朽的英魂。

  不知不觉,本次参观的时间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纪念馆。踏上回秦的路途,我心中感慨:当前社会上,前进之路困难重重、浮躁风气盛行,但必须要突出重围,我们需要坚持“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身体力行,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西柏坡一直讲述着光荣历史,西柏坡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

篇3:读论语有感

做一个“不愠”之师 ——读《论语》有感

  《论语·学而》第一章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愠”的君子。《论语》中,学而的首章内容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前辈先学在谈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释时,似乎大都认为是“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有这个‘求名’的苦恼。” 从一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来看,这样的解读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然而,笔者从教十六年来,慢慢悟出另一番滋味来:似乎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并不是说“求名”,反而是在告诫为师者:身为弟子者在不能领悟老师传授的“道”时,为人师者能够不生气、不发怒,心平气和地耐心“启发诱导”。这样才是一位“去愠”的君子之师。惟其如此,才能与后面的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好教师标准一脉相承了。

  《论语》中,孔子认为,性质清的谓之智,性质浊的谓之愚。孔子首次把人类的智慧分为上、中、下三等。中等智慧的人富于可塑性,可以使之上下;上等智慧的人虽然处在极坏的环境里头也不能埋没他们的性灵;下等智慧的人纵令给予极好的教育,恐怕也难使得他们变聪明。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普通中小学教师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的孩子,按照古代的标准划分大多是中性之人,即可导而上下的普通人。学校课程中很多的知识,不是所有的学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而是需要几次三番的详细讲解和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在施教过程中,我们应该很清楚他们不是智慧过人的神童,也不是愚不可及的傻瓜。所以,遇到学生们“不知”的情况时,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们,耐下性子,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地讲解。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下,孩子们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亲切,惟其如此孩子们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和老师交流。

  上课过程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或在接受信息不畅通时,老师就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心理焦虑。如果再三讲解,学生仍然不能领会,就有可能会情绪升级:生气或发怒。这虽然是正常人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但是,要想做一个好教师,就得克服这种心理反应,“人不知,而不愠”做一个不愠之师。

  古人的智慧穿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隧道,使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从古圣先贤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及时的提醒。那么究竟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愠”,平复下去呢?首先就是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心态平和,外刚内柔,威而不猛,刚而不厉,像孔夫子那样循循然而善诱人。如此一位“不愠”君子师才是人师楷模。然而,修炼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啊。

  记得蔡礼旭老师说:“中国字里面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个真正的智慧好好研究,好好拿过来用。我们看一下,‘怒’是会意字,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心变什么?变奴隶。变谁的奴隶?变你坏脾气的奴隶,它要你往东你就得往东,要你往西你就得往西,等发完脾气之后,‘我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来?’因为你已经被奴役了,你已经无法主宰你自己。所以不能继续怒下去,要转成什么?‘恕’。你看这两个字就差这么一点点,把这个棱棱角角削掉了变什么?宽恕。这个‘恕’字我们看一下,一个‘如’,一个‘心’,叫如其心,叫同理心。如其心,就是你从他的角度来看,你就能原谅他了。我们教很多学生,看他的行为实在是很生气,或许一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我们的怒气马上压下来。不只压下来,提起来的是觉得他很可怜,这个时候你就能体谅他的苦,能够包容他的过失,就是宽恕的态度。所以怒不能用压的,要包容,进而懂得去帮助他,感化他。”

  中国的文化向来儒释道三位一体。一般道场入山门第一座建筑—天王殿的正中,多供奉着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他的意思是教导人们:进入佛门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要有平等心和喜悦相,要用宽容大度对人对事。老师跨入教室之前也应该平心静气,调整心态,面带微笑,方能面对一室渴望的眼睛。假如自己的修养不够怎么办?那就要想方设法磨炼自己的性格,改掉旧日的脾气。那就得多学学弥勒佛把自己的肚子撑大一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只有大到容下所有求教于你的孩子,才是有心胸的好老师。

  既然从事了教育这个神圣的职业,那就必须让自己高尚起来,做一个君子之师。然而要做一个君子师,必定先要从“不愠”做起。只有不把情绪带入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做好教师这个职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纯洁的心灵,不该带有怨怒和愤懑;更不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以智商的高低区别对待:易教而喜,难教则怒。而是用一颗公平仁慈的爱心去和孩子做心灵的沟通;用温和慈祥的目光去温暖和激励孩子勇于挑战自我,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