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渔父》读后感

  读屈原之《渔父》有感

  第一次读屈原的那篇《渔父》时,我十分想一跃而起,击节长歌。如同失声已久的哑巴忽然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说出郁结心中,长久说不出的疑问。我几乎想拥抱那位早已作古的人。

  我爱书,尤其爱古书,几近痴迷的程度,这种迷恋更像是一种灵魂中卸不去的重担。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他们的起源,就像一棵树的树苗,一个人的童年。这起源是生命的奠基,和未来的成长和方向是那样的密不可分。

  人类的历史有她的起源,有人认为人类是猿猴脱胎而成,这些人往往偏向于推论、现实,认为双眼所看见的一切是不可反驳的真理。有人认为人是神的子民,在人的心里有一双智慧的双眼,生前死后有他们归属的地方。这些人,应该是重视精神上的财富,重视道德和良知的。

  同理,人的文化也有她的起源。有人认为文化是一种习惯,是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价值观。那么,她的源头在哪里呢?她最初的本貌又是什么呢?

  阖卷俯思,我仿佛看见屈原憔悴枯槁,渔父莞尔而笑的模样。

  古人说,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古人也说,从一而终,至死不渝。

  古人说,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古人也说,和而不流,大隐隐于朝。

  一个人,身处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必定会面临选择。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话,多么苦涩而沉痛,又是多么慷慨而激昂!清醒耿直而至死不变的屈原,是漫漫长夜的一道闪电,用死亡警告着世人,用生命成全了他心中秉持的道义,也赋予了历史上忠臣的全部涵义。

  如果,屈原是我悲哀沉痛的心志,那个渔父,却是令我慨然舒畅的原因。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认为,屈原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路。为臣,该当如此。为人,更应该如此。那么为什么,我的心情会因为与他所持相反的理论而开阔呢?

  我回思书中形容渔父的词--莞尔一笑,这不是形容一个愚昧而卑微的渔父应该用的词,反而更像是形容一个智者。

  他并不是不知污洁,不分善恶。他看重的是生命的延续。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对于政治的发言权,活着是他生命最大的意义。

  我同意那句话,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我敬佩渔父的胸怀,他的想法与屈原不同,因为没有人会在意他的死亡。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心中没有善恶的界限,因为他知道,清水濯缨,浊水濯足。

  有人流芳万世,有人俯仰无愧。

  屈原为真理付出了生命,渔父用智慧承担了生命。

  他们都是中国人文化的祖先,他们代表了中国人面对生活的价值观。

  然而令我感到不安的是,当今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记得支撑信念的真理是什么?

  新浴者在泥泞中摸爬滚打,可以说是无奈或命运的驱使。那么当人们用清水濯足,浊水濯缨时,又该说什么呢?

  立身处世,做人,贵在清醒。如果一个没有风骨,没有气节的民族是一个病怏怏的民族。那么一个黑白不明,善恶不分的民族,将是一个濒临死亡的民族。

  中国人,绝不可沦落于此。因为我们承担过,无论是用生或死的方式,也因为我们有过太辉煌的历史、太渊博的文化、太伟大的祖先。

  《渔父》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篇2:屈原《渔父》读后感

  读屈原之《渔父》有感

  第一次读屈原的那篇《渔父》时,我十分想一跃而起,击节长歌。如同失声已久的哑巴忽然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说出郁结心中,长久说不出的疑问。我几乎想拥抱那位早已作古的人。

  我爱书,尤其爱古书,几近痴迷的程度,这种迷恋更像是一种灵魂中卸不去的重担。世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他们的起源,就像一棵树的树苗,一个人的童年。这起源是生命的奠基,和未来的成长和方向是那样的密不可分。

  人类的历史有她的起源,有人认为人类是猿猴脱胎而成,这些人往往偏向于推论、现实,认为双眼所看见的一切是不可反驳的真理。有人认为人是神的子民,在人的心里有一双智慧的双眼,生前死后有他们归属的地方。这些人,应该是重视精神上的财富,重视道德和良知的。

  同理,人的文化也有她的起源。有人认为文化是一种习惯,是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价值观。那么,她的源头在哪里呢?她最初的本貌又是什么呢?

  阖卷俯思,我仿佛看见屈原憔悴枯槁,渔父莞尔而笑的模样。

  古人说,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古人也说,从一而终,至死不渝。

  古人说,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古人也说,和而不流,大隐隐于朝。

  一个人,身处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必定会面临选择。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话,多么苦涩而沉痛,又是多么慷慨而激昂!清醒耿直而至死不变的屈原,是漫漫长夜的一道闪电,用死亡警告着世人,用生命成全了他心中秉持的道义,也赋予了历史上忠臣的全部涵义。

  如果,屈原是我悲哀沉痛的心志,那个渔父,却是令我慨然舒畅的原因。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认为,屈原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路。为臣,该当如此。为人,更应该如此。那么为什么,我的心情会因为与他所持相反的理论而开阔呢?

  我回思书中形容渔父的词--莞尔一笑,这不是形容一个愚昧而卑微的渔父应该用的词,反而更像是形容一个智者。

  他并不是不知污洁,不分善恶。他看重的是生命的延续。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对于政治的发言权,活着是他生命最大的意义。

  我同意那句话,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我敬佩渔父的胸怀,他的想法与屈原不同,因为没有人会在意他的死亡。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心中没有善恶的界限,因为他知道,清水濯缨,浊水濯足。

  有人流芳万世,有人俯仰无愧。

  屈原为真理付出了生命,渔父用智慧承担了生命。

  他们都是中国人文化的祖先,他们代表了中国人面对生活的价值观。

  然而令我感到不安的是,当今的社会,人们是否还记得支撑信念的真理是什么?

  新浴者在泥泞中摸爬滚打,可以说是无奈或命运的驱使。那么当人们用清水濯足,浊水濯缨时,又该说什么呢?

  立身处世,做人,贵在清醒。如果一个没有风骨,没有气节的民族是一个病怏怏的民族。那么一个黑白不明,善恶不分的民族,将是一个濒临死亡的民族。

  中国人,绝不可沦落于此。因为我们承担过,无论是用生或死的方式,也因为我们有过太辉煌的历史、太渊博的文化、太伟大的祖先。

  《渔父》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篇3: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