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概况简介

  Z师范学院商学院的前身是Z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成立的旅游系和经济管理系,Z师范学院成立后,20**年3月由原经济管理系、旅游系及成教中心经济教研组三个单位合并组建而成,20**年5月正式更名为商学院。现有教师45人,专任教师来自国内着名高校和3所国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教师2人,硕士学位20余人。所有教师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设有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系、经济与贸易系、会计系四个系和旅游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目前开设有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和旅游管理、经济管理、会计电算化、导游四个专科专业。

  商学院拥有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含导游模拟实训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等一流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实训实验的需要。拥有电脑200多台,全部与互联网连接,为师生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

  注重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建立了20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训和实验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各专业学生通过“会计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高。

  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是商学院的科研特色,出版《Z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着作教材近2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完成《Z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Z市映月潭旅游总体规划》等项目20余项。

篇2:师范学院概况简介

  Z师范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一所以师范专业为基础,文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经济学、农学、艺术学、哲学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良好”成绩,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单位”和“云南省文明学校”。

  学校坐落于滇中着名的“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Z市,距昆明市90公里,与红塔集团毗邻,是风景秀丽的山水园林式学府。学校占地面积1098亩,教学实验楼、演播厅、标准田径场、运动馆等教学硬件设施齐全,固定资产总值3.93亿元,藏书64余万册,电子图书21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校园网现已覆盖全校学习、生活、工作场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0307人,在编教职工709名,其中专任教师522人,正高职称50人,副教授149人,博士28人,硕士266人。“十一五”期间入选云南省学术与教学带头人3人,入选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入选Z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2人。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全国招收学生,努力培养以能力形成为核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共培养出3万多名专业人才,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连续6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设置有12个专业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理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信息技术工程学院、文学院、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40个本科专业中,“美术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化学、人文地理学”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美术学、地理科学、艺术设计专业”是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泰语”专业是云南省小语种重点建设专业;“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实验中心”是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年该实验中心被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授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站”称号;“环境化学”、“LUPA开放源代码”两个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国古代文学史》、《无机化学》、《工笔重彩画》、《篮球》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建设有3个校级研究所: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Z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Z师院大学生美育与素质拓展研究中心。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国际项目1项,国内纵向科研项目125项。其中,国家重大水专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2项,地厅级项目73项,到位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同时,承担了27项横向课题,项目经费超过224万元;教师出版个人学术专着或编辑出版教材等57部,发表论文1577篇,有141篇论文被SCI、EI、ISTP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103人次的学术科研成果获省、市有关部门奖励,其中,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2项,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云锡)奖1项。学校公开报刊有《Z师范学院学报》和《Z师范学院报》,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多个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学校对外学术交流www.aishibei.com成绩显着,主办国际会议8次,国内学术会议3次,举办学术讲座340余场。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先后与香港TG亚洲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拉特罗布大学、韩国三育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程逸皇家大学、蒙福学院以及南邦学院等多所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互派师生、文化交流。在泰国建立学生实习基地7个,并成为云南省对外汉语教学的示范基地。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育人成效显着。在近几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全国文化艺术节中3个作品获得全国最高奖项群星奖,20**年全国美展有7幅作品入选,参加全国第一、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全校共有29项作品获奖。参加云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11件作品获奖。学校设立了多种奖助学金,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区域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努力实现省、市政府提出的将Z师范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综合大学建设目标。

篇3:师范学院中文系简介

  中文系始建于1978年,2000年正式定名为Z师范学院中文系,20**年5月正式更名为Z师范学院文学院,是Z师范学院首批开办本科专业的院系。近30年办学历史的积淀和当代教师的开拓创新,使文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文学院以中文师范教育为主。文学院设置有四年制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和四年制对外汉语专业,能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17人。本专业以培养高素质中学语文教师为主,也培养能够胜任文秘、宣传、语言文字等文职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文学院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国程逸大学合作办学,现有泰国汉语言专业留学生80人。文学院还设有审美教育研究所,为学生利用民族审美教育资源、提升审美素质创造良好条件。目前,文学院正发展成为区域性高素质中学语文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面向东南亚开放办学的教育窗口,成为艺术审美教育和民族文化研究的阵地。

  文学院有一支尊重教育、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和谐的师资队伍。教师们努力用正确思想、科学理论、人文精神、艺术力量和师德情怀培育学生,历届学生在专业素质和师德养成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现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17人,助教3人,博士3人(含在读1人)、硕士11人(含在读1人)、研究生班毕业1人。文学院曾两次荣获云南省高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获得云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云南省高校德育先进集体;20**年,被云南省委高等院校工作委员会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多年来,文学院教师因教书育人作出突出贡献,分别受到国家、省、市、校表彰。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也勤于在学术领域探索研究,系内设审美教育研究所,注重民族美育研究,具有较丰厚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学术专着、参编着作50余部,并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主持省、校级科研课题多项。

  文学院教师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遵循现代大学理念,育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为培养高层次、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学语文教师,科学构建了集师范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构成、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形成和师范生教师人格养成为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该体系既注重强化学生专业质量规格,也注重学生人文教育,更注重师范生教师素质的不可替代性和后续发展性。文学院教师的课堂教学融专业性、学术性、人文性和师范性为一体,为学生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生在系统接受课堂教学培养外,还能够通过师范生教学能力实习与训练平台、师生交互式人文讲坛、文学艺术表演舞台、学生自编自创文学刊物阵地、民族艺术美育氛围、国际化交流以及赴泰国实习交流等机会获得专业能力和审美人格的提升。学生也能够获得报考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支持。

  文学院拥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语言艺术训练室、影视艺术鉴赏厅、书法艺术训练室、学报阅览室、工具书查阅室等,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四年培育,学生将在专业功底、审美品位、教育思想、从教技能、师德修养、人文素养以及务实作风、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竞争力。

  文学院立足Z,服务云南,辐射省外部分区域,已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5届,其中,本科毕业生3届。毕业生分赴岗位后,在教育、传媒、党政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作出突出业绩,受到社会好评,大批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岗位上成为教育管理、教书育人的骨干。自20**年起,各届本科毕业生均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显出优势,部分毕业生考取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文学院正致力于建设优秀的本科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为传承文明和引领社会的进步输送更多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