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的寓言里说:“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哲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人性自我刻意去放逐的孤独命题,说明了孤独是人的本质,而这也才是真正的孤独——对另一半的寻找。所以,人们寻找爱情,寻找友情,寻找亲情,都是带着内心的这种深刻的方方面面的孤独感在找,哪怕你并没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人性又注定,你如何找,这孤独感都无法消除。所以命运注定了你永远保有孤独,永远要去寻找那被劈开的另一半。

  孤独作为一种美学,是可能的吗?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有趣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意义,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因为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欢“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因为唯有孤独感会让人相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通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理解,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这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因为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意义。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因为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今天读《史记》,照样会喜欢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么喜欢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这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所以“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因为怀抱梦想,所以有诗与美的可能;因为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虽捆缚。这种现实意义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

  蒋勋说,他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独孤,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与孤独,如何尊重孤独。所以,他用文字把读者引领到他的内心世界,观看他极尽全力为我们诠释的这种种孤独。但并不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是让想知道的人知道这个道理,想认知的人认知这个过程。

  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什么办法能消除一点这些孤独感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知这种孤独的过程。我想这也应该是蒋勋写这样一篇文字的初衷。这认知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些人类内心的萦回和婉转,看到些局限,认清些情感,于不知不觉中自动自发地卸下些包袱,会让我们更爱自己因而更爱他人。这爱不是基于普通意义上的伦理亲情爱情制度之上的等等人云亦云的爱,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博爱,大爱,有根之爱。当你心中充满这种爱的时候,你觉得世间所有的人都与你站在了一起,那孤独感是不是会减轻一些呢?其实,我知道,这恐怕只是我此刻的一种感性情怀。孤独和人生的关系,也就是那对另一半的寻找,永远只能在寻找的路上。

  读完这本书,我忽然也明白了,好的婚姻和好的友谊,抑或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觉得好,那是因为我们和对方之间能彼此的安慰和探寻和分享了那讳莫如深的孤独的一点点面。才使相处起来有了一种饱满的愉快,一种满足的欢欣。所以,我们不可能消除孤独,但可以拥有此种感觉。为了这种感觉,为了人生更圆满,我们要执着于这条找寻之路。

篇2:百年孤独读书心得体会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体会

  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

  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 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美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

  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篇3: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的寓言里说:“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哲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人性自我刻意去放逐的孤独命题,说明了孤独是人的本质,而这也才是真正的孤独——对另一半的寻找。所以,人们寻找爱情,寻找友情,寻找亲情,都是带着内心的这种深刻的方方面面的孤独感在找,哪怕你并没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人性又注定,你如何找,这孤独感都无法消除。所以命运注定了你永远保有孤独,永远要去寻找那被劈开的另一半。

  孤独作为一种美学,是可能的吗?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有趣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意义,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因为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欢“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因为唯有孤独感会让人相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通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理解,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这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因为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意义。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因为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今天读《史记》,照样会喜欢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么喜欢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这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所以“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因为怀抱梦想,所以有诗与美的可能;因为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虽捆缚。这种现实意义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

  蒋勋说,他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独孤,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与孤独,如何尊重孤独。所以,他用文字把读者引领到他的内心世界,观看他极尽全力为我们诠释的这种种孤独。但并不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是让想知道的人知道这个道理,想认知的人认知这个过程。

  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什么办法能消除一点这些孤独感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知这种孤独的过程。我想这也应该是蒋勋写这样一篇文字的初衷。这认知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些人类内心的萦回和婉转,看到些局限,认清些情感,于不知不觉中自动自发地卸下些包袱,会让我们更爱自己因而更爱他人。这爱不是基于普通意义上的伦理亲情爱情制度之上的等等人云亦云的爱,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博爱,大爱,有根之爱。当你心中充满这种爱的时候,你觉得世间所有的人都与你站在了一起,那孤独感是不是会减轻一些呢?其实,我知道,这恐怕只是我此刻的一种感性情怀。孤独和人生的关系,也就是那对另一半的寻找,永远只能在寻找的路上。

  读完这本书,我忽然也明白了,好的婚姻和好的友谊,抑或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觉得好,那是因为我们和对方之间能彼此的安慰和探寻和分享了那讳莫如深的孤独的一点点面。才使相处起来有了一种饱满的愉快,一种满足的欢欣。所以,我们不可能消除孤独,但可以拥有此种感觉。为了这种感觉,为了人生更圆满,我们要执着于这条找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