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徽章
——《孤独六讲》读后感
从来都没有放弃对蒋勋这个好人的期待。
他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的,中国式美丽的,甚至是阴柔的,或者是缓慢的。力量内敛却极有力极深沉,让阅读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们无法绕开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细致观察生活这个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蒋勋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我早早地在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买到青花般色彩的《孤独六讲》,书本的外貌就是一团浓浓的孤独,盘踞手中化不开去。当时我对它的预期是劝导心灵干涸的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云云,万万想不到其实这难以启齿的孤独二字竟可以坦然成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独也好,思索孤独也好,或曰畏惧孤独还是好,人其实不能总是太苛求,生命中该来的自然会来,如果孤独了,反而可以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蒋勋还是那个蒋勋,一头小卷卷发,说话顿挫有致。我很羡慕这个人的知识结构,直接说就是很想把这个样子的头脑装进我自己的身体,他的头脑在我看来是自然生长的,不像有人书读多了愈发僵化和脱离现实,而他,灵气了得。看《六讲》的之前和之中,也看他其他的文字,像那本精巧的可爱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知识量饱饱的,字字珠玑,纵然有也还算好看的古老的《历代名画记》,但蒋勋的这本居然可以反反复复地快快乐乐地读很久。回归到蓝白色相间的《孤独六讲》,我有的时候相信它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这里似乎是对人类情感关怀的提出问题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也都没把话讲完。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蒋勋对孤独的处理是有条理的,他创造了孤独美学,这里面包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暴力孤独。一个人到头来还是一个人,孤独是生命存在的常态,可是主流的声音永远是在避免这个常态,相反地总是更多的讨论集体、外在的形制来造成生活的繁荣。孤独长期不被重视,逐渐边缘化,成为了生存的变态,曾经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独在每个人心里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因为孤独是软弱的,愚蠢的,不识时务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是个拿不到台面上的情绪。就像前些年国人还不敢谈性一样,现在,于孤独,就是这样卑微和需要回避。
我在想,我们都在读都在思考,但这是不是都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我们心目中的这本书是从书店的文学书架拿过来的,我们都喜欢蒋勋好心肠的文字,可是不喜欢自己被改变成好心肠的大脑。除非,是谁在心里面把它摆到了哲学书架,往大了说,从孤独入手,探索现代社会的出路。美学是哲学。我想到了李泽厚,我觉得他影响了蒋勋。或者呢,这个社会总是会有一批人,总是可以从美学的角度看待人类历史发展,没有的是忠臣义士,有的是内心忠诚的活生生的人。孤独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可以选择的美妙的生活方式。逃避不是办法,因为逃避不了。蒋勋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对啊,如果不能对自己坦诚相见,何以面对芸芸众生,何以潇洒地活一辈子呢。
读蒋勋的《六讲》有时居然很动情。第三章革命孤独就很精彩,开宗明义,他就说,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革命是一种青春仪式,我特别喜欢蒋勋这样子理解革命。蒋勋继续讲:某位西方作家说过,如果二十五岁时不是共产党员,一辈子不会有希望;如果二十五岁以后还是,这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共产党就是革命,是一个梦想,革命是理想的东西,是完美产物。这个时候我不太在意他要讲的孤独主题,就只是特别在意他对革命和青春的理解,读到这些地方,脑子里忍不住就要想像一九年的中国六八年的法国,其实我根本不可能很客观地想像当时的场景,但就是愿意相信当年就是我脑中的浪漫的激动的光影,革命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我想。蒋勋写革命的孤独,革命是为理想奋斗的行动,如果革命真的成功,那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理想的光环消失了,美感会消退,容易和周围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会,孤独。革命的终点就是孤独的开端,赢了权力输了诗意吧!我认为蒋勋很适合来谈论“孤独”这个东西,孤独不是寂寞,是有些神秘有些高雅得不食人间烟火的感情,自古忧郁孤独的人都是普鲁斯特,永无可能是一个不流连似水年华的庸人。蒋勋自然是优雅的,研究艺术史,研究美学,他总是比平常人敏感,对审美和思想总是格外在乎。需要他这样一个温和的尖锐评论者来帮我们找到感情与理智的突破口。李银河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两性,蒋勋在哲学意味上让普罗大众理解孤独,享受孤独。
孤独是人活在世的大事。谁可以离得了孤独,就好像不让你睡觉,肯定会精神崩溃一样,不知道孤独为何物,何其哀哉!读《孤独六讲》只消一个短暂的下午,纸张柔和,一页白一页蓝,既是手掌的享受,又是眼睛的舒张,更是心的成熟了。现在的我手边还有他的新近一些的《生活十讲》,幸甚至哉。读它让我渐渐觉得人生最大的哲学命题是美学命题,人类天生对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充满好感,当然这里说的美不是肤浅的外表漂亮了,只要是真的美的东西,一定在伦理道德上也是讲得通的,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终究是众望所归的。最近买到的《人物周刊》讲李泽厚晚年的生活,其中有一部分说李泽厚的人生原则,就觉得他,人活得大气潇洒,因为他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看似没有做什么,实则收获了安宁祥和的日子。如果一个人美好了,那么他或她必然是幸福的完美的。
蒋勋娓娓道来的对孤独的注解让人心中愈发清净明亮,关键是被放慢了生活进展的速度,有了停下来看世界的机会了,方才发觉曾经没有触摸过的感情,曾经没有体验的片段。既很难讲《孤独六讲》是一部美学论著,亦很难讲是一本随笔散文集,它是一本美丽的书,教人不忍把他当作严肃的哲学,可又不好轻亵它去,把它拿将来只当饭后消遣。好了,不这样空无一物地评说它了,还是回到书本,和蒋勋对话吧。
诸多观点我频频赞同。譬如,在情欲孤独这一章节,认为少时的情欲只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会转化,会以其他方式释放出来,男生通过阅读武侠小说,女生则读琼瑶。想到了许多回忆和建构青春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好,《蓝色大门》也好,《我亲爱的爱达荷》也好,他们的桥段均可以在情欲孤独里找到理论基础,孤独的情欲是青春的主题,如果在青春的时候,情欲是热闹的游戏,或者是拈手既得的玩具,那么这个世界上也许不会总有勾得起浓烈怀念青春的事情了。再者,在伦理孤独的部分,重新审读了“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被孤立的总是与大家不同的东西,所以有了“法不责众”所以有了“跟紧潮流”所以有了“皇帝的新衣”。
快不知道要讲什么了。语言的力量有时无穷无尽,有时却又苍白得不得了。有谁规定漂亮的花盆就一定要种漂亮的植物,难道孤独的人就不能佩带成功的徽章了么!也许…这是我微小的大脑读完这本书作出的总结,我明白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需要被理解的,世界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一个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一个生命的宽容与大度。应该是没有错的吧。
篇2: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的寓言里说:“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哲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人性自我刻意去放逐的孤独命题,说明了孤独是人的本质,而这也才是真正的孤独——对另一半的寻找。所以,人们寻找爱情,寻找友情,寻找亲情,都是带着内心的这种深刻的方方面面的孤独感在找,哪怕你并没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人性又注定,你如何找,这孤独感都无法消除。所以命运注定了你永远保有孤独,永远要去寻找那被劈开的另一半。
孤独作为一种美学,是可能的吗?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有趣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意义,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因为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欢“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因为唯有孤独感会让人相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通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理解,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这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因为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意义。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因为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今天读《史记》,照样会喜欢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么喜欢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这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所以“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因为怀抱梦想,所以有诗与美的可能;因为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虽捆缚。这种现实意义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
蒋勋说,他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独孤,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与孤独,如何尊重孤独。所以,他用文字把读者引领到他的内心世界,观看他极尽全力为我们诠释的这种种孤独。但并不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是让想知道的人知道这个道理,想认知的人认知这个过程。
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什么办法能消除一点这些孤独感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知这种孤独的过程。我想这也应该是蒋勋写这样一篇文字的初衷。这认知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些人类内心的萦回和婉转,看到些局限,认清些情感,于不知不觉中自动自发地卸下些包袱,会让我们更爱自己因而更爱他人。这爱不是基于普通意义上的伦理亲情爱情制度之上的等等人云亦云的爱,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博爱,大爱,有根之爱。当你心中充满这种爱的时候,你觉得世间所有的人都与你站在了一起,那孤独感是不是会减轻一些呢?其实,我知道,这恐怕只是我此刻的一种感性情怀。孤独和人生的关系,也就是那对另一半的寻找,永远只能在寻找的路上。
读完这本书,我忽然也明白了,好的婚姻和好的友谊,抑或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觉得好,那是因为我们和对方之间能彼此的安慰和探寻和分享了那讳莫如深的孤独的一点点面。才使相处起来有了一种饱满的愉快,一种满足的欢欣。所以,我们不可能消除孤独,但可以拥有此种感觉。为了这种感觉,为了人生更圆满,我们要执着于这条找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