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青春》有感
看了电影《致青春》后,我重温了一遍辛夷乌的小说原作,却是从后半部分陈孝正出国,郑微开始工作看起。个人觉得辛夷乌的小说还是写得不错的,于是又找了她的其他作品,《我在回忆里等你》和《许我向你看》来看,前者耐心看完了,是个无比惨烈的结局,后者看了开头一点,便看不下去了,直接百度了情节和结局,也是个悲剧。
对比之下,发觉还是最喜欢《致青春》,虽然中间也有些波折和遗憾,毕竟是个happy ending的结局,郑微终于还是嫁给了林静,这也是个绝种好男人,当然只是对于郑微来说,对施洁和他的历任女友来说,林静是她们命中的劫。书的后半部分,林静决定重新追回郑微时,对林静的内心世界有不少笔墨,他认准了郑微是那个他想与之共度一生的人,他认准了自己能带给郑微幸福,认准了陈孝正不适合郑微,便不惜在看出了郑微正是心累了的时候霸道而强势地趁虚而入,不惜略微卑鄙地以陈孝正在中建三局的前途威胁陈孝正远离郑微,更把以自杀威胁他的前女友施洁的生命视为草芥,这样的男人,这样的笃定,这样的强势,难怪会让陈孝正第一次看到他和郑微的合照时会嫉妒得想发疯。他并不是嫉妒郑微和林静十几年青梅竹马的感情,而是嫉妒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像林静那样的笃定,镇静,自信。
他对自己都没有安全感,又怎么给郑微安全感,他自己都不相信可以拥有郑微,又怎么会拥有郑微。而林静在重新追郑微过程中的笃定、自信、不疾不徐,那是一个男人致命的吸引力。可惜,这样的男人,只存在于小说里,电影里,言情剧里,也许这世上也有这样的男人,我辈升斗小民恐怕是无缘得见了。这世上,更多的是像陈孝正一样的男人和女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允许出现郑微这样一厘米的差错,即使没有这样夸张,也不敢像郑微一样毫无保留地付出、倾其所有地去爱一个人,也没有林静那样的与生俱来的笃定和自信。
文中郑微的室友,后来的闺密,阮莞,死在了赴约的路上。那个约他的前男友,懦弱的男人,自己先约见阮阮,却因为未婚妻和丈母娘而取消约会。幸而阮阮不知道这一切,不然只是在快要愈合的伤口上再插一刀。郑微在电话里骂阮阮的前男友,她死了,我不知道你后半辈子会以什么心情活下去。辛夷乌所有的小说里应该再没有关于这个男人的情节了吧,这个男人,他会以什么样的心情活下去,都任由读者想象了。我想,阮阮会永远活在他心里吧,他再也幸福不了了,心存遗憾的人再也不能幸福。就如郑微在自己的婚礼上对陈孝正说,我赌你不会幸福。陈孝正有多少次机会可以留住郑微,却一次又一次放弃。面对林静的威胁时,他完全可以争得郑微,却还幻想江山和美人可以兼得,这样想也无可厚非。只是郑微身边有林静,就算没有林静,看清了他这个人,郑微也不会在原地等他。
阮阮的结婚对象是个只见过六次的相亲对象,叫吴江,年轻有为,只是整天在医院里忙着救死扶伤,两人婚后两三天甚至一星期都不会一起在家吃饭,更甚至阮阮洗澡时在浴室摔断胫骨,只能在冰冷的浴室地板上躺一个晚上等着不知道何时回家换个衣服的丈夫来救她。她说她不遗憾,因为没有过希望便不会有失望。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吴江也是有故事的男人,直到在《我在回忆里等你》,才看到他的一段过往,看完后为他遗憾,为阮阮遗憾,也许他们也能郎才女貌地幸福生活下去的。
吴江爱过的女孩,叫曲小婉,是高他三届的研究生学姐,美丽,清高,聪慧。只是却是自己导师、知名教授潜规则过的女学生之一,而且是甘愿被潜规则、成为其情妇的的一个女孩。在一个贫穷出身的女孩徐少城和那个教授的助理两个人精心编织的一个大阴谋下,所有的一切被公布出来,包括许多她自愿拍摄的不堪入目的照片。她的清高,她自以为的爱情,在大家眼里都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这一切没有打击到她,因为还有吴江,吴江仍旧愿意娶她。可是,在她一次去抓吴江的手,被吴江下意识地躲过时,她的心彻底死掉,选择了用一条丝袜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吴江想必是后悔得想一起去死吧。他怎么不明白,介意就是介意,越爱就越会介意,两个人之间的裂缝已然存在就不可能消失,就算结婚,两个人也只是继续互相折磨互相伤害。过洁世同嫌,这个女孩果然如红楼中的妙玉一样,难以留存在这个世上。
徐少城,这个因贫穷而心理扭曲的女孩子,在吴江结婚的前一天,把阮阮去医院流产的所有记录当做新婚礼物送给吴江。看到有书友说,吴江应该是介意的吧,不然不会在婚后对阮阮那样冷淡,两个受过伤的人为什么就不能互相依偎一起走下去呢。我想如果阮阮是个什么还没经历过的女孩子,吴江想必不忍心那么冷淡她,出于歉疚他也会好好地跟阮阮过。可是他知道阮阮受过情伤,还为前男友流过产,所以他也懒得再对阮阮好。如果他们能从此对对方好,也不是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一对。可是,阮阮也死了,怀着他的孩子死了,不知道吴江又该以怎么样的心情度过余生。
徐少城阴谋里的另一个受害者,完全无辜的受害者,司徒玦,面对父母,同学朋友的误解都没有倒下,只有连她最爱的姚起云也不愿意相信她时,才死了心远赴美国永远不想回来。我很不明白,为什她的父母不相信她,她爱的也爱她的姚起云不相信她。直到看到有网友说,看《我在回忆里等你》第一遍时也是不明白,看第二遍时才明白姚起云不是不相信她,只是不愿意去相信,完美如美玉的司徒玦是他所不敢去拥有的,所以他宁愿相信司徒玦也做过那些不堪的事情,宁愿相信司徒玦也并非完美,自己才配得上不完美的她。我不能理解这种心理,大概因为我没自卑到这种程度,我也没有爱上一个让自己能自卑到这样程度的人。姚起云与陈孝正何其相似。
辛夷乌笔下的人物,陈孝正,姚起云,徐少城,小根,徐少城,何其相似。郑微,阮阮,曲小婉,林静,吴江,又何其相似。这里面固然有男女的差异,却更是因为成长环境的缘故,前者极其自尊,敏感,没有安全感,沉默寡言,没有倾其所有去爱一个人的勇气与决绝,因为懂得很多无奈,更加容易放弃。相比爱情,还有更多的其他的追求,比如,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后者,从来不知挫折为何物的天之骄子,自然也不知道什么叫有所保留。
记得文中有句话写阮阮赴约时,说她飞蛾扑火,可是她的前男友连火也算不上,只是一堆废柴。联想到现实,不禁感叹,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里,起码我所生活的现实里,既没有极其自尊又极其不自信如陈孝正那样的男人,也没有笃定,从容,强势如林静那样的男人。也许我们都想成为燃烧的火焰,不为吸引飞蛾过来,只为尽情释放生命的精彩,可是大多数人却成为了一堆淋湿的废柴,浓烟滚滚,呛得自己眼泪鼻涕直流。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