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书有感

自己承担学习责任

——读《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书有感

  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是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所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为了帮助那些时常错过正常教学活动的学生学好化学,2007年春天,他们开始做出教学上的改变,将教学内容拍摄成视频,来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没想到这样的探索一发而不可收,不仅自己和学生受益,也影响了众多学科的教师行动起来,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探索——翻转课堂。

一、教育面临的困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被各方所认同。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却发现,从认同一个理念到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落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说,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差异就是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的具体抓手。大家都知道个性化教学的意义,但要让一位老师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做个性化教学确实非常困难,在教学进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取舍上,教师其实办法不多。很多老师为了让不同特质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获,常采取“散弹教学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尽可能多的内容,期望能“打中”更多的学生,并让他们记住。

  岂不知讲授的内容越多,教师关注学生的时间就越少,教师会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教学内容的完成以及教学进度的落实上,并对所有的学生统一进度与要求。结果是越是想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越关注不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学生,内心里都是期望有所收获的,但“散弹”式的教学仅能让一部分人参与其中,另一部分人总是跟不上,慢慢地,他们就会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比如说,很多学生并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但已经坐在教室里听课了;教师时常忽略学生对课程的准备情况,而逼迫他们跟上课程进度;已经学会的学生,也必须呆坐在座位上听着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学生经常孤立地完成一项目学习目标,却看不到这个目标与其他关键主题之间的联系;所有学生都在同一天参加测试,不管所得的分数如何都将永远记录在案……很多学生学会了在学校里混日子的把戏,却没有掌握真正学习的能力。

  早在1996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两个教授就发现,在一个课时中,学生需要3-5分钟的时间才能安静下来,接下来的10-18分钟时精神非常集中,在那之后,不管老师讲的多好,学生都是走神。但遗憾的是,40-45分钟一节课继续统治着学校。

二、翻转课堂的实践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两个意义深远的问题应该时常放在心上: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如果不是,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

  乔纳森和亚伦是喜欢追问这两个问题的教师。为了帮助那些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他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方式——制作视频来帮助学生学习。后来,他们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互相讨论来澄清问题、做实验来探索现象或者验证猜想、完成作业来检验学习成效。这种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形态的教学,被称之为翻转课堂。乔纳森和亚伦也因此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名人。

  这种学生在线上的视频学习和线下的面对面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很有点类似于当前大学中比较热的幕课教学,本书的作者将书名定为《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从形式上看,制作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一个“教师”,是翻转课堂的典型标志。但教师自己要明白,幕课的标志是视频,但翻转课堂不一定非要使用视频不可。一节课是否需要视频,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判断,或许不用视频能更方便目标的实现。所有的翻转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将课堂的注意力从老师转移到学生和学习上。

  翻转课堂的学习,有如下三个典型的特点:

  第一,学生个人或者学习小组以他们自己合适的速度开展学习。如果有教学视频,学生在什么时间看,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在课堂上,不同的小组和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教师指导的重点也不一样,就连做化学实验,也不一定是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同时开始做,而是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各自独立地完成。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多麻烦,一个实验有时需要讲很多次,但每次面对的都是少数几个学生,教师可以洞察他们的学习状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教室里,学生并不总是在听教师的讲解,而是忙着自己的学习。教师不停地在教室里来回巡视,特别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确保所有学生都在恰当的时候学会适宜的知识。教师会非常的累,头脑需要不停地在多个话题、多个活动之间转换。

  第二,老师有评估学生和衡量学生理解程度的系统标准。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非常清楚学到什么程度算是掌握了,并且有一套测量工具(比如是一套作业题)来帮助教师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知识点作出判断。教师就像GPS全球定位系统,一旦学生的学习偏离了学习目标,教师立刻就能感受到,并“重新设计”路线,帮助学生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及时的反馈可以将学生的很多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有责任不断评估学生的学习之路,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反馈意见,保证他们能在学习的高速道路上安全行驶。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更像是交谈而不是在讲课。学生来到课堂是为了继续学习或者证明已经掌握了学习目标,当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之后,学生就会想老师一样努力工作;当学生认识到为学习而学习的力量时,我们的学校就变成了一个神奇的学习空间。

  第三,学生在总结性评估中证明自己对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经过一个单元、一个模块的学习后,要有一次总结性评估。乔纳森和亚伦给学生是否通过设置了一个标准:最低正确率达到75%以上才算掌握了知识,而不是我们通常所采用的60分及格线。不过,他们的总结性评估最让学生感到开心的是,得不到此要求的可以重新参加一次评估;达到此要求但希望有更高成绩的学生也可重新测试。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排队,而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目的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不相同了。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乔纳森和亚伦每个单元都会给学生一个总纲,相当于学习地图,这是引导学生越过本单元的学习之路,为他们提供学习框架和辅导性活动,以帮助学生达成他们的学习目标。这一点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如前所述,翻转课堂最了不起的好处并不在于那些视频,而是老师需要依此重新调整课堂上的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当然,视频的作用也不能小视。很多教师关心这样的问题:如何检查学生是否认真观看了视频?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提问题,问题必须与视频有关,而且学生不知道答案。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可以显露他们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教师可以从中知道哪些地方教的不够清晰。乔纳森和亚伦还发现,问问题的方式,让很多原本在课堂上缺少话语权的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机会,大大促进了课堂上的讨论。

三、翻转课堂的优点

  翻转课堂并不能保证原来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就变得爱学习了。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招一式就能让其脱胎换骨的。但翻转课堂的优点还是很鲜明的,最主要的优点有:

  优点一,让学生按照自身的节奏来学习。把录制好的教学视频挂在网上或者拷贝给学生,就是给予了学生暂停“老师”的能力和权利,有了这些,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调整学习节奏,或快或慢。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里,教师上课对有些学生来说总是讲的太快,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又讲的太慢。在翻转模式下,学生可以随时把“老师”暂停、重放、直到确保自己学会所有重要的概念。

  优点二,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授课指导常常异步进行,这使得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课堂的节奏对每名学生都恰到好处,学生也得到了个性化的教学。支撑这种学习进行的,是教学评价不是同时进行的,当一名学生自己感到掌握了该知识点的内容,就可以对他进行独立的评估。这为学生管理自己的时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你能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或者超前开始学习;如果你在学期中间有演出、出访等任务,也可以自主调节学习计划,保证学习不受影响。一些想浑水摸鱼的学生,也会因此而将精力放在理解知识上,而不仅仅是通过测试上。

  优点三,学生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学生在翻转课堂的学习中,会非常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学习的责任在他自己身上。学习再也不是强加在他们自由之上的枷锁,而更像是一种等待探索的挑战。教师在教会他们承担起学习责任的同时,也教会了他们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优点四,师生中间互动交流大大增加。翻转课堂使教师能够利用科技增进与学生的交流。而且不仅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大大增加了。学生会建立起自己的互助小组,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而不再是单纯地依靠老师来学习知识。我们常说好的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翻转模式使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

  《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 [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著 宋伟/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