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草房子》
《草房子》早在几年前看过,而今语文教科书里出现它的选篇《孤独之旅》,就再看了一遍,那些与教育相关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回旋着,无法消失。 对书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秃鹤,桑桑,纸月,杜小康,桑乔,蒋老师……也都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看点。
关于入学和差生的待遇
纸月的外婆带着纸月去找桑校长。适逢开学之际,很多孩子都被家人牵着走进学校里,这一幕是司空见惯的,很是寻常。但是,像纸月那样,中途来转学的,就令人揪心了。要跑十几里路,还要有好的学习成绩作为保障,否则,就很难待下去了。
书中,纸月的成绩是优秀的,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肯定,这是很难得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中途转校,成绩不好的话,是处境极为艰难的,就像秃鹤,如果转学,我想,他肯定不会有纸月那么好的待遇的。
提到秃鹤,在那间教室里,秃鹤是明显的差生,要参加会考了,不允许秃鹤参与,秃鹤在雨中淋了半天,回家说不上学了;后来,秃鹤戴着帽子到校,又被桑桑把帽子放到了风车上;运动会上,秃鹤的表现欲望促使着,使他在主席台上喊叫着要参加,弄得学校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桑乔校长一两个星期就没有展露过笑脸;朗读比赛,没有一个人愿意和秃鹤一组;在课间,同学们玩乒乓球,秃鹤一到现场,同学们却一哄而散了……这些现象,在六十年代存在着,而到现在,我们对待差生,依然如此。恶作剧,不与之合作,不允许考试……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看似在学校里,其实和没在学校一样,没什么区别。
但是,就是秃鹤这样的差生,也有属于他自己的自尊,河边的泪水,家里的吵闹,对“秃瓢”的主动请缨饰演,都反映出秃鹤对成功体验的向往,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渴望。如果说桑乔校长和学校老师们,不对秃鹤网开一面的话,秃鹤也不会有饰演回来后在河边笑极落泪的一幕。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闪光的东西,都有对成功的向往,对未来美好的渴望。所以,我们应该向桑乔校长学习,向蒋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
关于校园的生活
油麻地小学的生活,无疑是丰富多彩的。
一开始上课,就是排练话剧的片段。就是我,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也是心里欢快不已的,别说孩子了。
再看到桑桑和杜小康争着出演连长一角的时候,心里又是那么的羡慕着,身边的同事说:“这是学校呀,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一直到后来,到村子里公演的时候,两个连长都上台了,这又是多么滑稽的事情。
运动会,这事情我们不陌生,在我们的身边同样上演着;参与农活,到田间去割草,蒋老师和秃鹤一组,这又在告诉我们什么?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一代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非常重要。”为此,我还是想说,校园生活只有丰富多彩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和生命的活力才会更大程度的激发出来,创造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成绩来。
说到这里,又想到秃鹤。因为公演的节目里,有“杨大秃瓢”一角,因为农民观众的挑剔,使得这个角色无法获得认可,演出又迫在眉睫,桑乔校长急的东奔西跑的,毫无主张,就开始动员桑桑去推光头,饰演秃瓢。就这样的环境下,秃鹤主动请缨,饰演此角,获得良好效果。
秃鹤在大家眼睛里,根本就是差生一个,然而这个时候,却又是秃鹤完成了很多人都完成不了的任务。由此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下子把学生丢进了死胡同,丢进了墙后的角落里不再问津,这样是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心灵的。不这样做的一个最好的放好就是在校园里开展多种活动,力求把每个学生内在的潜力都发掘出来,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像秃鹤那样,在关键的时候,为学校争得荣誉。
关于影片中的各种情感
虽然说那是六十年代的故事,但其中涉猎到的情感,时至今日,五十年后的现在人来说,一点也不过时。
人类最朴素的也是最普遍的情感,莫过于这三类:亲情,友情,爱情。
先说亲情。在这方面,校长对纸月的关照,显然超越了对一般人的疼爱,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感,是父亲对后辈深沉的爱的彰显。最让人感动的,则是父亲在桑桑生病时的表现:他抛开了所有的事情,带着孩子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甚至民间祖传秘方,不放弃一点希望,甚至在医院向束手无策的医生发火。最后,在卖茶老人的药方下,有了希望后,归心似箭,在看到孩子康复后,尿出透明的液体时的欣喜……这每一处,无不把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爱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再说友情。这一方面,导演着力表现了桑桑和杜小康之间的友情。他们在麦场失火以后,杜小康独自承担了两个人要承担的错误,使得桑桑又时时处在懊悔和敬佩之中;杜小康失学以后,桑桑日夜期盼着杜小康的消息;杜小康送给桑桑自己养的鸭子产的蛋;杜小康再遭厄运之后,只能在油麻地小学门口卖东西时,桑桑花所有的钱买了他的糖;然后桑桑撕了父亲最为珍贵的奖品“笔记本”,只为帮杜小康抄笔记……这一段段关于友情的叙事,纯真得叫人感动。
最后,是爱情。应该说这是孩子们要忌讳的一个话题,但是,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先说说蒋老师与白雀的爱情。在他们中间,桑桑充当了信使,见证了二人的幸福和痛苦。为了撮合这段爱情,桑桑在送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庄严的使命感,面对白雀的父亲白三疯狂的干预,桑桑斗智斗勇,完成了信使的任务。然而,孩子的好奇心驱使,偷看了蒋老师写给白雀的信,又被风吹走,飘飞至湖面的中间,无法再送出,这直接引发了这段爱情的破产……为此,桑桑一直在自责。一直把姜老师和白雀之间的没有成功归结到自己身上。其实,那时候的桑桑,肯定不会理解到——蒋老师和白雀的爱情在白三的反对下,注定是死亡的。
再说说桑乔校长和纸月母亲之间的情感。纸月的母亲一直没露面,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她一直存在着,从最开始纸月的出场,到最后纸月被爸爸牵着手离开,纸月的母亲一直是个隐形的存在。从桑乔校长对纸月的超出一般学生的关爱上,从同事们私下里的小声的讨论上,从同学们对待桑桑和纸月的态度上,我们不能不说,桑乔校长和纸月母亲之间的情感,只是一个传说。
最后要说的就是桑桑和纸月之间朦胧的情感了。
一开始,随着纸月的出现,桑桑在房梁上偷看第一眼开始,小小的情怀里就无法平静了。大雨天将归巢的鸽子又全部赶出,舞动大大的雨伞不停地喊着,挥舞着的雨伞在雨幕里划出一轮轮少年的心思,白色的鸽子在头顶不停地拍打翅膀;看到操场上纸月在和同学玩乐的身影,就穿上冬天的蓝色大棉袄,戴着大大的破棉帽,手持小风车,嘴里念着民谣在操场里走来走去;当桑桑面对纸月说爸爸留她在家吃饭,他是不敢睁眼仔细看纸月的,低着头快快的背课文一般,传达完爸爸的意思就赶紧离开;在送纸月回家的路上,被几个坏孩子挡住去路。又向前保护在纸月的前面;在被打的鼻血直流之际,桑桑还挥舞着手说:“快走,不要管我!”那几个坏孩子要和桑桑比试看谁敢跳下桥,桑桑一跃而下的身影,令我在惊吓之余,胸腔里溢满浓浓的感动。
最终纸月因为唯一的外婆过世没能再来上学,临走前,桑桑依然骑在草房子的屋檐上,自上而下的就那么看着女孩,看着女孩的忧伤却依然秀气的脸庞,看着女孩埋藏着深深关切的眼眸,没有任何语言,却又似乎包含着千言万语。大家都没有女孩的音信,少年却偶然一次在治病途中看到女孩的身影,身边是她一直渴望回转家门却久无音信的亲爸爸。少年呼喊着女孩的名字,却最终未能追上,他不再追赶,目送船只的远去。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爱情一直都是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尤其对于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桑桑一样,我们从桑桑的行为上,应该也可以感受到,如何对待青春期的朦胧情感教育。
来一点苦难教育
再聊聊一个我比较喜欢的人物:杜小康。
从杜小康那里看,从浮华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猝然跌落到生活最底层,没有消沉,哭喊了几声以后,就很自然地担负起家庭的重担,辍学养鸭,然后又因为鸭子吃了别人的庄稼导致“全军覆没”,接着他像当年承担失火的责任一样,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放弃了自己求学的梦想,在校门口摆上地摊。
当摆摊的杜小康看到桑桑时,他笑着说:“快去吧,上课了,不是说好你要替我读书吗?”然后,桑桑把身上仅有的一点钱扔在他面前,他说:“那你得买点东西。”后来,桑桑抓起一把糖塞进嘴里,一边哭一边走回教室。老师问:“你怎么了,桑桑?”他泪流满面回答说:“我……在吃糖。”这是我最为感动的细节。
虽然正面写的是桑桑的泪水遍布的脸,但是,那张落满了眼泪的脸的背后,我却看到了倔强的杜小康在放鸭子时候的落寞,在学校门口卖东西时候的无奈,虽然落寞,虽然无奈,但是也同样有一份孤傲在,那份与生活抗争的勇气和信念也是令人感慨的。
为此我想说,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应该来一点苦难教育,就像杜小康的家庭破败,就像桑桑的疾病,像纸月失去母亲,只有来一点苦难教育的成长,才是更具理性的,更加快捷的令孩子长大的捷径。
当然,这些苦难是内在的,不能回避的,早晚都要遇到的,可以不计算在里面。那么,就来聊一聊另外的苦难吧。
还记得桑桑吃糖的另一个细节,白雀出嫁的那天——当白雀满天满地抛撒喜糖的时候,桑桑没有像别人一样低头去捡,而是固执地站着,等白雀抓一把喜糖到他手里的时候,他含着泪说:“我不喜欢吃糖!”然后跑开。
这是桑桑对爱情的最早的失落的接触,我想,这也应该是一处苦难的教育。书中所谓爱情的呈现,很容易使我们明白:在那个时代,爱情遭遇难堪在所难免:蒋老师和白雀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校长恋着纸月母亲而没有结果;桑桑和纸月在还没有明白爱情的时候就已经擦肩而过……这就告诉我们,爱情和生活在很多时候背道而驰,形成一个悖论。孩子在这样的悖论中长大起来的,对情感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对自己的未来就会有一个极好的把握。
所以,我想说,给孩子一点苦难吧。即便不是真的苦难,人为的也好,对孩子的心灵有了一定的冲击,在人生的路上,就会少一些弯路。
不是结束的结束
最后,桑桑小学毕业了,他爬上学校最高的屋顶。在那儿摇响父亲天天提醒他们上下课的铃铛,给所有在这里生活的人点名,一个一个地点名,很飘渺的声音应“到”,可是都很坚决。
我想,这是大家对生活的勇气,决心,和信念的又一轮的开始或者启程,是不是可以说,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呢?其实,大家的生活都刚刚开始,每一天都是新的,和太阳一样。
想到我们做老师的,每年结束的时候,也都会桑桑一样的心境,一次成长过去,就会有另一轮的成长开始,直到生命的结束。在这条缓慢的结束生命的路上,我们要记着桑桑,记者杜小康,也记着纸月和桑乔蒋老师他们,用他们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些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几十年来,一直都在,静静地伴随着我们。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