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读到八十三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死在一个小站上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
我必须强迫自己抬起头来看看天空,看看草地,来让情绪平复下来。天空高远、湛蓝,大片的白云在空中舒卷,这是生命中美好的一天,如同其他的很多天一样。然而,一如我在晚间回来的路上,抬起头来,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我知道,我已经不同。
因为读了这本书。
生命变造的过程,曲折、漫长,经由无数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瞬间。就像这本书中所述及的人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位置,而奇迹的诞生,可能毫不起眼,对历史的影响,却惊天动地。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每一个个体,都既是伟大的也是微不足道的,说伟大,是每个人原则上是唯一的自己,人类历史上的唯一,不必复制他人的心灵和命运,说微不足道,是历史长河流过,无数人都将湮灭,只有少数人得以不朽,因为他们推进了人类进步的历程,给人类文化涂抹上璀璨的一笔。那些瞬间,现在回看,惊心动魄,如果不是他们,也许还有别人,但是,历史选中了他们。
一如译者张伟所说,历史有很多面目,茨威格选取的历史片断,既有其典型之处,也有他独到的诠释。茨威格的文字非常抓人,看一眼就放不下,眼球、心和情绪,全都被抓住,那些人物的起伏命运,大起大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充分展现了命运的奇诡莫测,悲喜莫辨,然而这其中,又有一种力量在,就是人类为之骄傲的堪称永恒的力量:不屈、抗争、奋斗、喷薄不息的生命力,然而这其中,又有着种种差池,让人扼腕叹息。
这个差池里,有的是运气成分,如写下《马赛曲》的鲁日和探险南极失败的斯考特,有的是个性悲剧,如影响了滑铁卢战役结果的格鲁希和托尔斯泰,后者尤其让人痛心,我的悲伤也是缘于此——心痛,但是又无奈,因为已经是过去了的事情,无法扭转,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而且,还将发生——发生于不同人身上。
一个人活着,眼光首先倾注于自身,没有自我,什么都不是,即使活着,也可能只是他人的复制,机器或者行尸走肉而已,但又不能只关心自己以及身边人,那不是整个世界。把人放到历史的坐标轴里,人会明白自己的伟大和渺小,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人也会平和地看待自我和他人。当然,关心历史,并不等于只关心钓鱼岛,更不是甄嬛传,而是整个人类的历史,那些伟大的时刻,以及丑陋的时刻。
这本迟到今天才读的书,带给我如此震动,也让我感受到力量。死亡算得了什么呢?斯考特在危险降临前,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杀虫那,对自己的决定不是后悔而是赞美:“关于这次旅行我所能说给你听的就是,这次旅行胜于待在家中享受安乐!”
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活法,托尔斯泰夫人,曾经把三千页的《战争与和平》手稿整洁地手抄七遍,然而在晚年,却只顾计算托尔斯泰的财产。人们为了对黄金的贪欲而远航,从而发现了新大陆。一个人的做为,可能是复杂的,让人不好评价,安逸享乐的生活,并不应该被诟病,这也是人生的自由选择,然而的确,那些敢于冒险、尤其是推进了人类进程的人们,的确更加值得敬重,因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非为一己私利,这里面坚忍的精神,如同火炬,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最起码,照亮了我。
当我读完整本书,我觉得有种升华的感觉。是的,因为这本书,我对生命、对世界的感受有新的体会了。在二月的最后一天,因为有这样的收获,我觉得非常满足。
篇2:《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
到好友处拜访时看见《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借回家已有一段时日,现在要写读书心得,就选择了它。刚开始纯粹为了读书而读书,但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后,发现有很多就东西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值得自己慢慢体味与琢磨,现整理出以下笔记:
一、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有些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特别“乖”。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人的宽容度往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
二、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以智取胜。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它让我受益匪浅。在教育的路上,我也愿像书中写的那样: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充满阳光,为教育准备了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篇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与妻子服毒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 《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我看过的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麦哲伦航海记》《异端的权利》和一些短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夜色朦胧》倾诉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少年对单恋甚至是幻想的爱情的偏执,《灼人的秘密》中描述一个十二岁男孩从孩子到成人的矛盾与偏执,以及他对突然独自面对成人世界的恐惧与无助(世界没那么多温柔相待,所以更加需要教会一个人面对世界的能力与勇气),最精彩的是《象棋的故事》(目前茨威格作品中,我的最爱),这部作品简直是偏执狂的最佳描写,达到了所有艺术家的疯狂。步步作品情感激烈,隐约可见茨威格的精神世界。
茨威格先生无疑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悲悯情怀的作家,他对战争中饱受苦难的各国民众的同情,一直是他创作的支点。1942年2月15日,在日军的攻势下,新加坡陷落。这一消息在旅居巴西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先生心中,引发了极度的精神失落,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1942年2月22日下午,茨威格与夫人服毒自杀。他自杀之前写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份“绝命书”。去国离家之后,他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的凄楚无以言表。他留给世界最后的文字是:“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也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孩子的爱情,
语录: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
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
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
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
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我的心紧张得像根琴弦,你一出现,它就颤个不停。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的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第二阶段:回到维也纳后与作家缠绵三夜后作家出门2个月却等不到一封信(没有认出来),
语录:你没有认出我来,那时候没有,永远,你永远也没有认出我来。亲爱的,我怎么来向你描述那一瞬间的失望呢——当时我是第一次遭受到没有被你认出来的命运啊,这种命运贯穿在我的一生中,并且还带着它离开人世;没有被你认出来,一直还没有被你认出来。
第三阶段:怀孕生子做情妇拒绝追求者求婚,
语录: 我始终爱着你,始终祝福这你我相遇的那个时刻。要是我还得再去经历一次这样地狱般的生活,并且事先知道我将遭遇什么,我也愿意再受一次煎熬。亲爱的,再受一次,再守千百次我也在所不惜。
第四阶段:从夜总会离开再与作家温存一夜,还被视为妓女(没有认出来)作家要出远门去北非,
语录:“认出我来,认出我来吧!”我的目光在呐喊。可是你的眼睛微笑着,一副亲切而一无所知的模样。你有吻了我一下。可是你终归没有认出我来。
就在这一瞬间,这位老人认出我来了,从我的童年时代搬走后那他还没见过我。
我只是把你用来侮辱我的的钞票匆忙地从暖手筒里掏出来,全部塞到他的手里。他哆嗦着,惊慌失措地看着我----在这一秒里,他对我的了解比你一辈子对我的了解可能还要多。所有人,所有人都宠爱我,大家对我都好----只有你,只有你把我忘了,只有你,只有你从来没有认出我。
最后:孩子死去,生无可恋。
语录: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不想叫你了,我去了,你连我的名字、我的面容都不知道。我死得很轻松,因为你在远处是不会感觉到的。倘若我的死会使你感到痛苦,那我就不会死了。
主线是:她爱他胜过任何人,他却始终没有认出他。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经典语录: 我等着,等着,等着你,就象等待我的命运。 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我不埋怨你,我爱你,爱的就是这个你: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 除了你再也没有一个我可以爱的人了。但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呢,你从来也没有认出过我,你从我身边走过,就像从一条河边走过,你踩在我的身上,就像踩在了一块石头上面,你总是走啊,走啊,不停地向前走着,却叫我在等待中逝去了一生。 我干了多少傻事啊!我亲吻你的手摸过的门把,我偷了一个你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这个烟头我视若圣物,因为你嘴唇接触过它。晚上我百次地借故跑下楼去,到胡同里去看看你哪间屋里还亮着灯光,用这样的办法来感觉你那看不见的存在,在想象中亲近你。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听人家说起你,第一次看到你的那一天,不,那一小时,就象发生在今天,我又怎么能不记得呢?因为就是那时候世界才为我而开始啊。耐心点,亲爱的,等我把以前都从头说起,我求你,听我谈自己谈一刻钟,别厌倦,我爱了你一辈子也没有厌倦啊! 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本而言,这个女人的家庭是非常不幸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深居简出不与人来往,邻居的家庭问题严重。她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
1922年1月,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平静地等待着战前世界的各种主义浪潮离去,追忆昨日世界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开始了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期。茨威格在生活中也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两封来信让茨威格有了灵感。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成茨威格的“自传”。小说里陌生女人对作家R的爱被认为是最干净最纯粹的爱情,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尤为可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这个文本是茨威格所处的变革时代的精神危机的文学表达,同时也是茨威格在浪漫主义退潮后对其以自我为核心价值的怀疑和反思。
艺术手法
在读了这篇小说数遍后,读者不禁会想,这样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这个女人对R先生有着超乎虔诚的痴迷,痛苦到极致,绝望到极致,从未改变,从未放弃,从未怨愤。然而,读者怀疑的只是这种感情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却从未怀疑否定过它在那个陌生女人身上的存在感,那是因为茨咸格在刻画他们扭曲的心灵时,对他们的表达和叙述方式却没有任何古怪荒诞,他只是平淡地讲述不平淡,在风平浪静的平和下隐藏着惊涛骇浪式的情感,描绘其中合情合理的混乱,略有夸张却从不荒诞不经,这样极致的感情少有却并非没有,让读者毫不犹豫地信服。
更重要的,也是茨威格虽为人所欣赏的是,在他把一颗颗淌着脓血的绝望心灵剖开给众人看时,从不是纯粹地为了展示而展示,他倾注了虽温柔的同情,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后的光明,字里行间充盈着爱与人性的力量,最黑暗的地方仍旧有最纯粹的爱情。应该称之为理想主义,茨威格式的理想主义。在那个陌生女人倾诉苦一生唯一的爱情时,茨威格非常成功地用技巧将这份情感晕染地更加浓烈真实,真实得让我们觉得它甚至可以战胜绝望带来的一切痛苦,可以战胜现实的所有欲孽、罪恶与铜臭。
另一方面,反而因为这种刻意扭曲、暗带夸张的心灵倾诉,让这份感情拥有了超脱俗世的感人力量,愈是纯粹,愈是难得,愈是不求回报,毫无保留,直至令人为之潸然泪下。[3]
茨威格的小说多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者,这样就佐证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真实酣畅的传达,更具有感染力,而第一人称的叙述必然会带来主观抒情色彩的过于浓郁以及小说情节的薄弱,茨威格却成功地将二者进行了协调,他在刻画内心时,从未忽视过故事情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