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来读书心得

  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篇2:《教师教育范式研究》漂流读书心得

  漂流读书心得--读《教师教育范式研究》的反思与体会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浪潮中,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教师教育范式研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近年来,范式研究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

  何菊玲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说起,引出对范式研究的评介。较为细致地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等理论和思潮的不断影响下,范式研究的发展所经历的从事实描述到意义解释,从论证理论到建构现实,从追求科学到重视人文,从客观性到主体间性,从写语言到写文化,从宏大理论到地域性知识,从学术研究到实践行动的曲折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范式研究形成了众多的方法分支。《教师教育范式研究》对其中的工具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交往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了获得为什么是它们构成质性研究。书中指出,它们之所以成为范式研究的组成部分,是因为都有共同的关注点,那就是“意义”。 随后,本书选取了几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来探讨教育正在怎样被质性研究的方式所研究着。

  这样一种理论探讨和实践中的探讨是同时进行的。研究中有笔者自己的实践成分,以期从一种实践感受和经验提炼的角度来回答教育质性研究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本文的研究由此走向本体论的探讨, 教育在根本上是实践的,它是一个在“生活世界”中通过“理解”使“意义”不断展开和实现的过程。本文在“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一章中探讨了教育质性研究与教育本身相契合之处。以一种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接近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去接近教育质性研究、去接近教育,我们发现,教育质性研究对“意义”的关注与教育的实践性质一致,使其成为了适合于教育研究的最为根本的方式。

  本书从题目到写作,更为看重的是方法的背后。本文是从以下这些层面来讨论方法背后的。其一,方法不能凌驾于“存在”之上,对方法应有正确的认识;其二,对方法应进行本体论的追问,本体论的追问是为了获得对教育实践本质的理解。我们不是要否认方法,只是认为有必要强调方法在什么层面上使用。

  当方法是在根本的层面上使用时,教育的实践性质削弱了方法的规定性,决定了方法是不具有规定性的,因为一种固定的有规定性的方法并不可能从根本上支配人的实践。方法仅仅意味着一种实现意义的方式、途径,方法的使用不应该成为对人的控制。教育实践性质要求“方”而不“法”;当不在根本的层面上使用时,方法不但是有效的,而且是严格的和科学的。

  读完何菊玲留守的《教师教育范式研究》,让我明白如果把这样的研究结果用于教师教育最根本的层面上,是需要做出解释的。要做到既有“方”又有“法”。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在什么层面上来使用方法,而并非绝对强调“方”而不“法”。

篇3:读书心得体会《有效的教师领导手册》

  《有效的教师领导手册》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读《有效的教师领导手册》一书,小有收获。书中体现了学校各级领导在管理上的领导艺术。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及学习体会从以下几点谈谈如何抓好教学管理:

  1 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学校的一切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

  首先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有和广大教师保持零距离接近,教师们才能内心无愧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其次要关心教师。关心教师,就必须自觉为教师服务,搞好教学管理,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 ,要经常深入教师之间谈工作、拉家常、议时事、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繁琐性的特点。因此,要体谅教师的苦衷,在教学上无关紧要的工作不搞,拘于表面应付的事不做,立足高效求实,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想到教师,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可调动起来。

  最后是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量来激发。因此,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物质推动www.aishibei.com力。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正、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有回报,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回报。

  第二,精神推动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育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搞假象蒙蔽教师。

  2 要树立威信

  俗话说,自己不正难正人。因此,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以身作则,要严于律己,只有自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在教师的心目中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3 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等现象时有存在。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4 加强人文关怀

  每一个教师都有长处,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教师的闪光点,帮助教师找到自信,给予教师工作的动力,以促进教师内驱力的提高,要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研氛围。不要让纪律规则等去约束教师,让教师去自觉遵守纪律规则等。不能让教师时时、事事、处处围绕考核转,把学习、研究、教学当成任务去完成。要激发教师由要我学,要我做,变为我要学,我要做,我该学,我该做,让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都能保持忘我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几天来的工作和学习,体会和感受很多,但是毕竟是每天抽出点时间来写,感受是断断续续,想哪写哪,不是很全面。总之,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不论资格有多老,地位有多高,都应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更不能挑挑捡捡。结果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