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丧读后感

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聊聊过去 ——《如丧》读后感

  12月26日晚饭后,与夫及子漫步和畅堂一书店,得几书,中有高晓松新书《如丧》,被一句话吸引: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聊聊过去。想到自己将及不惑,急读之为快。

  读序言末段说:“迄今为止,我把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都做了,并且除了恋爱和旅行,都已换成了钱,虽不多,够生活。所有人都老了,再没有人死于心碎。我数着日子和钱,等着永逝降临。”

  高晓松用“如丧考妣”之痛来定义青春逝去之猝不及防恰似“如丧”:“因为大多数人痛丧考妣时已是成熟坚硬做好准备的中年,而青春之丧,来于你无欲之韶华,逝于你无望之山冈,昨日已糜,前路迢迢,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一梦未醒已委身于尘土——毫无防备。”

  这个满口京腔的42岁音乐人,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过往,令很多人艳羡不已:有青春的放纵、有流浪的不羁、读四中清华、玩摇滚组乐队、25岁成名于民谣、《同桌的你》家喻户晓、有文艺女青年铁粉、娶了小19岁的美妻、生了前世情人般的漂亮女儿、在美帝逃避帝都的污染、出了书、开了演唱会、拍过电影、住过半年看守所、正用京腔翻译马尔克斯《昔年种柳》……

  我想,这才是青春本该有的模样。看完高晓松往事(即便经过记忆重构,亦无人有兴趣求证真伪,就像读者会将该书的小说部分看成是回忆录),你或许会怀疑自己是否曾经有过青春,抑或是幻想时光倒流的话该怎样挥霍年轻。

  人生最伤感的是:在你还没来记得挥霍时,光阴已白驹过隙般一骑绝尘,不可追。因此,抓住当下的每一点美好,是多么的重要,重要到你不必在未来懊恼自己的曾经。

  好在,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我们还没老到谈未来无意义,还能有所憧憬。我写过两则白日梦微博,异曲同工的期待一种生活,一种可追随内心、古典田园般的理想生活。

  “多年以后,你会有一家开在深林湖畔的书店。苔痕上阶,鲜花盛开,孩子们在秋千上玩耍,你朝着远山发呆半晌。有旅人走来,清茶墨香,诉说一路传奇与城市忧伤。斜阳一抹,斑驳横陈,女人忙碌于主楼,炊烟涂抹上弯月。陈酿微醺,红烛残卷,与张岱讲微博涂炭、聊明末过往。一夜梦醒,落地成尘。”

  “许多年以后,你会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晨起,日出,妻儿玩沙戏水,追逐拾贝,有海鸥低飞耳语。垂钓浩瀚,深潜入水,对话神奇世界。午后温暖,读书,神游,仰卧细沙,小憩片刻。暮色,一页扁舟,数柄残烛,三五好友,对酒放歌,今夕何夕。”

  怀旧与憧憬,是治疗当下苦痛的良药,凭借回忆和想象即可完成。而现实,却常无药可医。于是,我们唯有探寻当下的美妙:“发现日常生活之美”,这正是初刻品牌的倡导,比虚无的童话更有枝可依。

  有人说,为何要有日常二字,显得啰唆,不如就是“发现生活之美”。以简洁考量,这样修改无可厚非,而我更想说的是,唯有日常生活才更需要发现美:在柴米油盐、朝九晚六的俗世生活,在钢筋水泥、功利浮躁的城市荒岛,羸弱个体对生活重负的抵抗挣扎已是悲催。于是,最需要寻求美之意义、生命价值的,正是这人生大部分时光无法逃离的,日常。

篇2:如丧读后感

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聊聊过去 ——《如丧》读后感

  12月26日晚饭后,与夫及子漫步和畅堂一书店,得几书,中有高晓松新书《如丧》,被一句话吸引: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聊聊过去。想到自己将及不惑,急读之为快。

  读序言末段说:“迄今为止,我把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都做了,并且除了恋爱和旅行,都已换成了钱,虽不多,够生活。所有人都老了,再没有人死于心碎。我数着日子和钱,等着永逝降临。”

  高晓松用“如丧考妣”之痛来定义青春逝去之猝不及防恰似“如丧”:“因为大多数人痛丧考妣时已是成熟坚硬做好准备的中年,而青春之丧,来于你无欲之韶华,逝于你无望之山冈,昨日已糜,前路迢迢,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一梦未醒已委身于尘土——毫无防备。”

  这个满口京腔的42岁音乐人,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过往,令很多人艳羡不已:有青春的放纵、有流浪的不羁、读四中清华、玩摇滚组乐队、25岁成名于民谣、《同桌的你》家喻户晓、有文艺女青年铁粉、娶了小19岁的美妻、生了前世情人般的漂亮女儿、在美帝逃避帝都的污染、出了书、开了演唱会、拍过电影、住过半年看守所、正用京腔翻译马尔克斯《昔年种柳》……

  我想,这才是青春本该有的模样。看完高晓松往事(即便经过记忆重构,亦无人有兴趣求证真伪,就像读者会将该书的小说部分看成是回忆录),你或许会怀疑自己是否曾经有过青春,抑或是幻想时光倒流的话该怎样挥霍年轻。

  人生最伤感的是:在你还没来记得挥霍时,光阴已白驹过隙般一骑绝尘,不可追。因此,抓住当下的每一点美好,是多么的重要,重要到你不必在未来懊恼自己的曾经。

  好在,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我们还没老到谈未来无意义,还能有所憧憬。我写过两则白日梦微博,异曲同工的期待一种生活,一种可追随内心、古典田园般的理想生活。

  “多年以后,你会有一家开在深林湖畔的书店。苔痕上阶,鲜花盛开,孩子们在秋千上玩耍,你朝着远山发呆半晌。有旅人走来,清茶墨香,诉说一路传奇与城市忧伤。斜阳一抹,斑驳横陈,女人忙碌于主楼,炊烟涂抹上弯月。陈酿微醺,红烛残卷,与张岱讲微博涂炭、聊明末过往。一夜梦醒,落地成尘。”

  “许多年以后,你会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晨起,日出,妻儿玩沙戏水,追逐拾贝,有海鸥低飞耳语。垂钓浩瀚,深潜入水,对话神奇世界。午后温暖,读书,神游,仰卧细沙,小憩片刻。暮色,一页扁舟,数柄残烛,三五好友,对酒放歌,今夕何夕。”

  怀旧与憧憬,是治疗当下苦痛的良药,凭借回忆和想象即可完成。而现实,却常无药可医。于是,我们唯有探寻当下的美妙:“发现日常生活之美”,这正是初刻品牌的倡导,比虚无的童话更有枝可依。

  有人说,为何要有日常二字,显得啰唆,不如就是“发现生活之美”。以简洁考量,这样修改无可厚非,而我更想说的是,唯有日常生活才更需要发现美:在柴米油盐、朝九晚六的俗世生活,在钢筋水泥、功利浮躁的城市荒岛,羸弱个体对生活重负的抵抗挣扎已是悲催。于是,最需要寻求美之意义、生命价值的,正是这人生大部分时光无法逃离的,日常。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