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亮的对话有感

学会怎么讲理-读《明亮的对话》有感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期,当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处于动摇,个人价值观极度混乱之际,对社会公众的公民精神教育显然是这个时期的重中之重。而学会讲理则是建设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公民精神教育才可获得长久传播的基础。直到今天,国人普遍不会讲理,国家的教育中也空缺涉及讲理的内容,网络上的话语讲理的少,漫骂的多,结果讲理的也被不讲理的裹挟而去。

  而成熟的公民社会,如在美国,学生一般11岁进入初中一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的英文课本中都有公共说理的部分,程度和内容侧重虽有不同,但很连贯。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虽然对低年龄的学生没有明确提出“说理教育”的说法,但本质上已经是“说理教育”一种基础培训。

  《明亮的对话》这本书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为大家解释了说理,包括么是宣传、什么是悖谬、什么是话语伦理,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的中国,具有启发意义。全书分为十八讲,前八讲从技术和方法入手,告诉读者说理是怎么、怎样来说理,以建立一个基本的概念,后面的几讲则将说理上升了一个层次,把“说理”置于更大的环境,与大主题联系起来,比如说理与伦理、说理与民主等。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强调说理是文明的产物,学习说理是一个文明启蒙的过程。说理教育不是为了使人在论辩中获胜这样的功利目的,也不仅是单纯技能的传授,而是蕴含社会共同的道德,传承着人类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说理价值。说理中的逻辑、语言和思想(主张)在说理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公民个人学习公共说理,要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来界定概念、说明主张,用说得通、别人能接受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对话中识别逻辑谬误并避免逻辑谬误的出现,遵守诚实友善、平等宽容的伦理规范。做到这些,说理也就成为了“明亮的对话”。

  如今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而要实现政府主导与居民自治的良好互动,显然我们应该通过说理而不是暴力来处理公共事务,《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提出的公共说理之道对实现这种良好互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说理中,信息的真实和态度的诚实尤为重要,因为说理除了说明自己的主张,还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因此说理各方首先要保证信息真实可靠,才能支持自己的主张。特别是在信息占有上相对强势的政府,态度的诚实和信息的真实更能推动理性的说理。

  在公共事务上,政府提供的信息越是真实充分,民众的表达渠道越是畅通,不同利益越能够通过话语讨论的方式而不是暴力对抗的方式得到协调,矛盾冲突越容易化解。当多数普通民众愿意说理且掌握说理的能力,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理性表达的能力大有帮助,进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公民个体和社会整体的文明素养。而在一些公共突发事件中,政府往往没有及时发布信息,甚至有意隐瞒信息,导致民众情绪的失控和事态的严重化,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

  理性的说理在表达自己的主张时,除了要诚实地提供信息,还要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使自己言之有据,具有说服力。“理性”是健康而可持续的公共对话的基础,不仅让人明晓事理、辨别是非,使人宽容、良善,形成个人理性和文明素养。当理性的说理成为普遍的公共话语,形成一种公共理性,说理才可能成为明亮的对话。

  没有保护言论自由的法治制度与环境,理性的公共说理也是无从说起的。保护文明而有教养的言论,不仅对居民自治是必须的,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也是必要的。因为来自政府或者多数人的言论压制,破坏公共说理的平等、宽容、理性,必然导致社会整体思想能力和公民自治能力的退化,使社会认知陷入单一片面和极端非理性,丧失思想的活力和文化的多元。民主的宪政法治,能够保证公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也提出了能够达成共识的程序制度。经过公民自由平等讨论的事务,更能反映各方的利益,达成的共识也才能被人们真心接受,使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又充满活力。

  文明的社会需要讲理,社会发展导致利益的分化和价值的多元,建设公共说理的环境,通过说理来达成共识、凝聚人心意义重大。可以说,《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是一本启发国内读者公共说理意识,同时也是学习公共说理的启蒙读物,值得大家认真细读。

篇2:《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读后感

  《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读后感

  z中心幼儿园:

  这一段时间我拜读了陶继新老师编着的《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继新老师的灿烂而纯净的笑容,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顿时就有种想快速读完这本书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陶继新老师字里行间流落着从容淡定,平易亲切;包含着慷慨大气、恢宏深刻的思想。陶老师和各位校长的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操,这种情系教育心怀天下的情怀,应该成为我们一生不竭的动力。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那一句句警言箴语,那一段段经典释义,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

  这是一本以对话形式来探讨名校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走向特色之路的书。从陶继新先生与二十位名校长的精彩对话中,我们领略了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的真谛,以及名校长们的智慧和胆略;感受到了名校教育的本真,深刻体会到了名校长对教育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呕心沥血、尽心尽责的精神。

  在读到《爱真善美www.aishibei.com——对话李先启校长》这一篇章时,我特别欣赏,教育孩子,就是教会他们学会真善美,可是有多少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只重视成绩,不重视品行。

  首先,真就是真实,诚实,从孩提时,父母、老师就说做人要诚实守信,你真诚的对待别人,别人也就会坦诚地对待你,孩子也是一样,面对孩子,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蹲下和他们在平等的高度上对话,第二步就是把自己也当做孩子,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诚恳布公地进行谈话,只有自己做到坦诚,孩子才不会“上梁不正下梁歪”,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对个人而言,诚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每个人正确的道德取向。从修身的角度看,诚信是人内心升起的太阳,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诚信是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人的心锁,也可以打开知识和财富的大门;诚信绽放着生命之美,生活因它而多姿,人生因它而多彩。

  其次,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收获的却是很多很多。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它是寒风中的一只火把,失意处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丝爱抚,无助时的一点支援。把善良给别人,也给自己,那么人类将与日月同辉;留一份善良给世界,那么世界将与星宇同寿。对别人存善良之心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不计较别人的回报,自己也觉得快乐。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有善心和爱心,对待孩子,以爱来感化他们,让他们在爱的环境里健康茁壮地成长,学会存善之心,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大有裨益。

  最后,美,就是要在孩子心灵中种下美的种子,在陶老师和李校长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美不仅仅存在于单一的美术教育这一学科中,它存在各个学科之中,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三个方面。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带领他们接触大自然的美,发现最真实的美,当然要善于发现心灵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老师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种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有一双慧眼,可以发现美,能够欣赏美,并用美改善自己的心灵。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谁没有受过恩师的指点?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地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甘于奉献自己,用爱温暖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