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有感

  黄先生以归纳的手法诠释了中国上自商朝下至新中国成立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宏观架构,以一本小册子概括了这么大的历史题材,可谓浓缩到了极致。

  我本人只读过黄先生的两本著作:《中国大历史》以及《万历十五年》,感觉黄先生的著作风格体现了他的宏观大历史观点。黄先生试图从根源上(一个国家的气候地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道德伦理)诸多因素中总结和概括历史的必然,这和某些历史学家用演绎法的方式以及过分突出历史的偶然性因素观点是大相径庭的(比如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时事造英雄,英雄也造时事”,没有某些个别的英雄人物,历史是可以重写的)关于这种偶然和必然,我想不必各执一词。若没有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汉朝的财政危机也不会埋下隐患,若没有错杀袁崇焕以及吴三桂的倒戈,明朝也不至于即刻覆亡。这些事件若不从宏观的视角审视,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这种视角下,个人英雄主义的确也应验了“英雄也造时事”的观点。

  用明朝作例子来说,黄先生宏观大历史的解释是:即使明朝再多苟延一、二百年,它也注定要灭亡的,灭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经济上不能用数目字来管理、政治上腐败和效率低下,用道德来代替法律。这种观点显然试图从根源来也即用宏观大历史俯瞰全局的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必然,而不谈英雄主义或者偶然性的事件。这显然和《康熙大帝》或《成吉思汗》所采取的历史视角决然不同,黄先生既已决定用宏观的视角来写一部历史,就不可能婆婆妈妈的对历史事件逐一交代一番——从宫闱政变到农民造反,那似乎更象是一部传记,有如《水浒》而不是宏观大历史了。一如黄先生开篇即对历史初期的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客观环境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中国只适合发展农业,而且在局部地区开展。我想,这种分析和概括是客观的。环境不仅会影响到文化、经济、政治,甚至影响到“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伦理的”形成。即以古希腊和古中国为例,希腊是海洋国家,中国是内陆国家,希腊多从事海上贸易,中国多从事农业,贸易需以数字来替代具体实物,农业生产无益于抽象的数字计算即数学的发展。

  于是我们即能明白何以“间架性设计”、“井田制”、“封建制”能在周初的社会产生。我们除了赞佩创设者的天才创意外,似乎也意识到在当时的社会别无更好的方式能够以较少的人口管理较大的地域——这是历史的偶然(由于个别天才人物的出现,例如周公),也是历史的必然(由于受到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等影响)。

  黄先生的这种宏观大历史的观念我是基本认同的,犹如先盖了一座空房,至于内部的装饰装潢,那就交给其他历史学家去完成吧!《中国大历史》犹如一把梳子,把历史盘根错节之处梳理一番;又犹如一把梯子,站在一个高度,俯瞰历史,不可不读。

篇2:《历史教学之巧》读后感

  《历史教学之巧》读后感

  z小学

  最近,有幸读了英国作家墨菲写的《历史教学之巧》,书中提供的各种方法,不是按照教学内容,而是按照教学技巧的使用难度,由浅入深排列 。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历史教学并不仅仅注重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因此本书在提出教学教学建议的同时,通常也会给出范例,告诉你如何将书中的方法与儿童教育关键阶段1到关键3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根据英国国家教育大纲规定:关键阶段1,5-7岁,关键阶段2:7-11岁,关键阶段3:11-14岁,关键阶段4:14-16岁。)书中很多方法可以应用到历史教学的任何章节中去。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扬教学民主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教师要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随时注意使学生们带着愉快的、轻松的、自信的、渴求新知、专心致志的心情来学习,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过多地扮演着“学生行为惩戒者”的角色,在学生表现出“越轨”、“异端”倾向或暴露出缺点时,常常得到的是斥责、讥讽、赶出教室甚至是体罚,那就会给学生心理上蒙上一层可怕的阴影,学习也就无兴趣可言了。

  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www.aishibei.com特点和教学需要,运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情感以及语言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各种教育影响,努力创设积极、让人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师生合作的课堂气氛。同时,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品德不良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并付出加倍的爱心,以唤醒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学习状况。当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兴趣,那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无穷无尽地发挥出来了。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会质疑、释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学生思维的活跃,离不开问题,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保护和发扬学生勇于发问的积极性,为他们的丰富想象插上翅膀,为他们的积极思维创造空间,并不断地加以引导,学生的质疑水平就会稳步提高。

  因此,在课堂上预设问题或抽问就成为组织教学诸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现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争论很多,很多问题不是历史事实是否清楚的问题,而是如何解读历史的问题,解读历史不仅需要尊重历史实际,更需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如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是“福音”还是灾难?是文明还是野蛮?如果没有积极的设问、严肃的思考和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至于释疑水平,因有学生积极思维做基础,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精神,是同他们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并存的,质疑和释疑可以相互促进,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学生思维才会被充分激活。教师形成以启发为主的民主、宽松、灵活的教学风格时,学生也会倍加自信、自尊,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因素。

篇3:《历史的天空》读后感:人格决定作为

  《历史的天空》读后感:人格决定作为

  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历史的天空》,以其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鲜活感感染着我。让我为之痴迷、痴狂。

  小说通过主人公梁大牙的成长反映了风云突变的历史形势,粗犷豪爽的梁大牙,集匪气与正气于一身,因了他的匪气,引来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的看法。爱之者激情澎湃,把他当作神来膜拜;恨之者,欲将子弹洞穿其脑髓方才解恨。也因了其正气,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和欣慰。

  梁大牙投军时没有崇高的革命的信念,也没有明确的革命目的,为了能有一口饭吃,当然也为了能杀更多的日本鬼子,梁大牙本打算投身到国民党的正规军中,可阴差阳错投身到凹凸山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的门下,看到了八路军的穷困和武器装备的破败之后,刚准备离开的梁大牙却因为看到了八路军队伍中的美丽的女子东方闻音而决定留下来,从此,梁大牙走上了革命道路,也开始了他的爱情之旅。

  凹凸山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杨庭辉和张普景对于投身军中的梁大牙有着不同的看法,杨庭辉看到了梁大牙身上洋溢着的正气和杀敌时的不怕死的拼命精神,于是处处予以关爱,当梁大牙处于危难之中时,适时施以援手。而固守着革命信仰、原则性很强张普景却更多的看到梁大牙身上的匪气,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他,多方寻找了梁大牙违规的证据。在杨庭辉的鼓励与包容中,梁大牙施展的对敌斗争的拳脚更为有力了;在张普景的严密监视下,梁大牙的匪气也逐渐的收敛了,这两股力量成了夹击梁大牙不断成长的双轨道,逼迫着梁大牙沿着正确的方向,迅速的成长着,成熟着。他们的高尚的人格,在梁大牙的成长之中,在革命的大潮之中,互相辉映着,尤其是在“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原则性极强的张普景因为极力保护着梁大牙,而遭受着非人的待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混淆着是与非,颠倒着黑与白的年代,张普景固守着自身高尚的人格,用生命维护着尊严。

  而以“最纯洁的正宗的布尔什维克”自称的李文彬和江古碑,却因了自己的低下的人格,做出了让人不齿的事情。李文彬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叛变了革命,成了敌人的走狗,用战友的生命让自己卑下的灵魂与躯体苟延残喘着。江古碑因了自己的卑鄙,在“史无前例”的特殊时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狠狠地报复着,让曾经同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们在残酷的折磨之下鲜血淋漓,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低下而卑劣的人格让他在特殊时期里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丑恶,肮脏的灵魂纤毫毕现着。真正成为了民族的败类。

  《历史的天空》是对人格决定作为的有力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