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第二学期体育学科工作计划

实验小学第二学期体育学科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本市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增效工作实施意见》、《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及《闵行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引,立足学校五年规划实施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大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区综合督导反馈为基础,进一步夯实日常课堂教学基本功,加强日常教学实践的改进与转化,关注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提升,推动学校课程与教学实施水平的提升。聚焦课程、教学、评价的重难点问题,积极实践主动反思,深入各学科内涵研究,提升课程意识与建设能力,实现课堂改进与教学质量的稳定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继续探索新课标,开展项目化学习与兴趣化学习实践研究,促进“五育融合”。

  2.在“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引领下,继续借助技术赋能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实践,实现精准教学。更好推进体育课的教学变革实践,更全面推进体育教师的梯队发展。

  3.继续加强两校区日常调研工作,不断提升研修质量,提升教学效益。

  4. 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加强教育教学常规过程性、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保障课程规范实施。

  4.继续打造体育特色精品社团,优化大课间、体活课活动品质,做好教师社团及俱乐部社团的建设及组织管理,进一步提升校园体育文化。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策略

  (一)继续推进课程建设

  1.研读“新标准”,提升基础课程质量

  深入学习新课标,精准撰写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的教学目标、撰写18课时以上的大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9课时体能、水平一的基本运动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练”、“赛”、“评”一体的结构化教学。并围绕区级主题“基于新课标 探索新课堂”这一系列教研主题,开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各类教材的教学设计、实践和研究。并根据学科新课标的要求,持续探索技术与资源支持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学科实践路径,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赋能提高教学质量。

  2.“引进课程”的管理与推进

  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及学生发展需求,分年级引进一年级足球、围棋、二年级篮球、三年级游泳、四年级花跳、五年级羽毛球课程。以学科主管为第一责任人,每个引进课程配置一名体育老师作为项目联络人,全程负责课程供应方和学校之间的联络对接,课程日常实施跟进和管理,定期关注引进课程教练、助教、课堂情况及时和学科主管报备。并参与学生的家校联络沟通评价、档案资料整理等。并通过过程性考查和学生成果展示对课程效果进行评定。

  (二)推进课堂教学变革 提升学科研究品质

  1.把握重点,提炼学科研究成果

  (1)抓重点,开展体能课实践研究

  小学三四五年级(即水平二),一学期开展9节体能课,并把体能取代了综合活动。上学期的区级活动多次学习,本学期着重突破体能课的落实,进行创编和改进。

  (2)重日常,落实体质管理

  针对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我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得到有效保证,让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和课外锻炼的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视力不良率呈下降趋势。

  (3)强研修,尝试跨领域分享

  继续加强区本研修的校本化落实以及校本研修的主题式、序列化推进,清晰研修内容,创生研修方式,稳步提升研修效益。同时关注备课组长队伍建设,学科主管跟进两校区小教研,关注问题改进,关注资源分享,在促进学科研修内容丰富、研究深化的同时推动队伍发展。本学期,学专委将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尝试进行优秀备课组评比。

  2.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推进课堂教学改进

  (1)理论学习,夯实理念转化

  本学期,继续围绕“双新”展开深度学习,把握新课标精髓,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继续研读卜玉华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关注学习的理解内化,展开对照实践的学习互动,在多边理解的基础上强化“价值共识”。可以通过随笔等形式进行反馈。

  (2)分层推进,扎实课堂改进

  以区综合督导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调研为基础,进一步厘清梯队发展现状,分层推进课堂教学变革。

  期初,围绕“基于起点,聚焦问题,打造梯队”,针对课堂基本功展开开学调研,从分析教师梯队目前现状及日常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入手,合理规划与设计,有差异、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持续强化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向的家常课管理。

  骨干力量借助区域平台、大组学科教研等,深入单元研究,上好研讨课,展示研究成果,树立学科形象。新进教师(1-3年)借助日常教学及备课组教研活动,锤炼课堂教学基本功,重点关注学科共同性教学价值观在日常课堂中的渗透与形成,保证家常课的有形。成熟型教师重点关注教材整体解读的把握与系统性问题,重点关注学科育人价值的凸显,保证家常课的有神。

  (三)强化规范与标准,夯实教学常规管理及社团管理

  1.基于规准,继续夯实常规工作

  加强落实各类体育基础工作规范,依据课程计划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学科主管采取过程管理、节点监控等方式夯实教学五环节管理,进一步加强规范备课、上课、“家常课”调研制度等常规管理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优化常规管理。备课组长立足教学现状,自查自省日常工作。再通过备课组长互检,体育分管督查等方式,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提升两校区体育学科基础性工作的规范与品质。

  2.加强课后服务管理,提升社团品质

  目前学校第二时段服务是以教师自主开发和引进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开设,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各类社团活动。体育教师社团以区竞赛白名单为主(田径、啦啦操、广播操、踢跳、武术等),为学校体育重点打造精品社团。并引进专业的体育团队(篮球、足球、花跳、围棋)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发展更多样的运动技能,并选拔优秀苗子组建校队梯队。每项引进体育特色项目都有一位联络人负责过程性管理,做好保障工作,起到督查作用。

  3.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常规工作

  (1)通过四季活动、体育节、大课间等校级活动,开展与体育结合的活动项目及比赛(校运会),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丰富校园活动,展现校园体育底蕴。其中大课间活动继续与学工部、音乐组、科技组一同策划,每周有踢跳活动、广播操、趣味体能、集体舞、冬季长跑等内容,每月还有一次节点性活动(比赛)。

  (2)认真分析国家体质数据报告,做好白皮书撰写。

  (3)各项区级竞赛设置相关的体育老师负责,认真完成训练及比赛安排。

  (4)每月随笔结合序列主题内容要求,保证独立撰写,并进行组内交流以及组员互评、备课组长及分管评分。

  (5)调研课,根据二实小课堂教学评价认真准备。

四、每月重点工作

时间 学科 体育竞赛
2月 1.制定学科组计划、备课组教学计划,备好各年级的教案。
2.探讨即确定大课间活动
3.社团招生。
序号 项目 时间
1 围棋 1月
2 国际象棋 3月
3 乒乓球 3月
4 羽毛球 3月
5 篮球 4-7月
6 啦啦操 5月
7 田径 5月
9 网球 5-6月
10 武术 5月
11 象棋 5月
12 足球 6月
13 健美操 7月
     
     
     
3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开展新课标解读研讨活动。
2.社团启动
3.课堂调研、组内教学研讨。
4.各项区体育竞赛
5.大课间趣味比赛
4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
2.组内成员切片教学互相学习与交流。
3.各项区体育竞赛
4、校运会
5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
2.组内成员切片式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学习与交流。
4.各学科过程性学习小结(“新基础教育”系列、“双新”系列)
6月 1.开展组内教研,参加区级教研。
2.期末理论学习交流、完成教学进度、教案。
3.按时完成期末教学工作任务。
4、大课间趣味比赛

  注:本学期开始增加了很多小教研活动,组长根据自己校区安排相应活动,区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单周周三下午区级教研活动、双周周三下午校级教研活动)

篇2:七年级体育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体育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同以往的是课改来到了我们龙山中学,来到了我们的体育课堂。通过领导人的决心激发了我们的信心,通过看视频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所任教的七年级学生年龄在13—14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因此要因势利导,加强男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篮、排、足球的基础知识)田径类、体操类、球类、韵律体操及民族传统体育。

三、目的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探究式学习,培养小组间的协作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男女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