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
一、数据统计
参与调查方面:有67.6%的问卷完成是由母亲进行的,父亲的参与度不理想。
出席家长会方面:48.6%的家长会是由母亲出席的,而父亲的出席率还不到15%。
二、原因透析
1、职责不当。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起主导作用,甚至个别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
2、优势浪费。在调查中,发现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但父亲却游离在教育教育之外,造成这种优势的浪费。
三、市民声音
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许多居村父亲家长将孩子的家庭教育视为家庭的“家务事”,全权交给母亲执行。周铮是一家家具厂的木工师傅,尽管自己对技能钻研与学习的意识很强,但那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也从未想过用自己的学习行为来影响孩子。“男人是赚钱的,带孩子当然就是女人的事。”而胡波更是直言,男人在外面打拼本来就够辛苦的了,还要带孩子,那女人们在干嘛?
四、专家评点
顺德区机关幼儿园园长陆月崧: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家长的机会也多。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的家长应该在农村较多些,现在很多家庭都只一个子女,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了,甚至有些家庭中父亲对子女的重视程度高于母亲,这让人感到很欣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一方面对培养孩子兴趣、开发孩子智力等方面都比母亲有优势,另一方面父母双方都参与教育,孩子能从父母双方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五、新闻背景
四大举措助力家庭教育快马当先事实上,在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顺德区一直都把它当作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XX年年,顺德区被全国妇联、教育部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县(市、区)”的光荣称号。
完善制度,确保工作落实,制度的建立是抓好工作的前提。顺德区政府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当中,在区、镇(街道)、村(居)三级设立专门机构,投入专项经费确保运作,并于XX年成立区家庭教育研究会。相关数据显示,五年来,顺德区各级开展各类活动2561场,累计参与群众达30万人次,家长学校达标率达93%。
拓宽形式,搭建沟通平台,以活动为切入,这是顺德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突破点。顺德区妇联相关人士介绍,多年来,先后组织举办“欢迎家庭?亲情无限”、“与孩子一起成长”等系列亲子活动。相关部门也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课授经,或组织经验人士开展交流会,为家长释疑解惑,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篇2:二到六年级学生零食调查报告
二到六年级学生零食调查报告
知道多数零食不健康,但仍喜欢吃;膨化油炸食品吃得多,而一日三餐吃得少,由广陵工商部门开展的小学生零食消费调查报告昨出炉。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一所学校750名二到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
昨天,苏北医院营养科主任蒋放在了解报告数据后惊呼,孩子们所选择的零食绝大多数都是垃圾食品,家长们真的要好好重视了,让孩子们远离垃圾零食。
[调查结果]
孩子最爱吃薯条、炸鸡柳和糖果
此次调查,在每个年级选取了150人(一年级除外),750份问卷全部有效回收。在孩子们最爱吃、经常买的零食中,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薯条、薯片等膨化食品;羊肉串、炸鸡柳等油炸食品;糖果蜜饯类;熟食类。孩子们最喜欢喝的饮料依次为:碳酸饮料;奶茶酸奶;果蔬饮料。在回答“根据什么挑选零食”时,原因依次为“广告推荐”、“同学推荐”、“食品颜色、造型、包装吸引”、“附带玩具好玩、好看”。
[专家观点]
零食应选择新鲜、天然、易消化
苏北医院营养科主任蒋放表示,她得知这份报告后很担心,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零食中,除酸奶和果蔬饮料外,其它几乎都是限制级零食。
蒋主任说,孩子吃零食可以,但要有所选择,不过量,不单一。对小学生来说,把水果作为零食,就是很好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来源。她建议家长要引导孩子吃一些新鲜、天然的零食,每天不超过3次,每次进食要与正餐间隔1.5至2小时为宜。
[调查结果]
2/3孩子不爱主食,超9成孩子每天吃零食
参加调查的孩子中,有9成以上的孩子每天吃零食,吃零食已成为普遍现象。在这些小学生中,不喜欢吃主食的学生占总数的65%。在回答“为什么课间
和放学后要买零食吃”时,选择“肚子饿”的占42%;选择“同学买,我也买”的占30%;选择“零食味道好”的占18%。
[专家观点]
饮食不均衡易导致营养不良
蒋放主任表示,从近年来一些小学生的体检资料统计分析,不少学生都出现营养不良,如营养过剩的“小胖墩”,挑食偏食的“豆芽菜”;许多孩子还存在着微量元素的缺乏。
“导致小学生营养偏差的主要因素,跟吃有很大关系。”蒋主任介绍,现在的孩子每天零食吃得太多,胃就那么大,哪能再撑下一日三餐。另外,长期饮食不洁,常吃小摊上的东西,还有挑食偏食,只吃肉不吃菜等,都会造成营养偏差。
[调查结果]
大部分孩子都不了解营养常识
问卷中有3道题是关于营养常识的,分别是:三大营养素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蔬菜中的营养成分,可以由肉代替;膨化食品、油炸食品营养高。答错的孩子分别占的比例为:75%、67%;65%。调查中,8成孩子想要更多地了解营养知识。再看看孩子们零食花费情况,根据调查数字初略测算,一个小学生平均每人每天用于购买零食的零用钱为3元,小学6年算下来,可吃掉6570元;一个班以50人为基准计算,6年可吃掉32.85万元。这个数据相当惊人。
[专家观点]
营养健康教育需学校家长配合
负责此次调查的工商人员发现,学生们对营养健康的认识非常有限,而学生们对这块又很有兴趣。因此,工商部门认为学校应该行动起来,通过给学生们头脑中输入“营养知识”来培养他们的自我营养管理能力。
蒋放认为,很多孩子的营养知识来源于家长,家长也要好好上上营养健康课。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少吃零食,少吃垃圾食品的生活习惯。
【专家建议】
避免孩子不良饮食,家长应做到“三禁”
蒋放主任提醒,生活中家长要避免孩子的一些不良饮食,需做到“三禁”:
一、禁止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小摊小贩上的食物如烧烤等,这些食物卫生无法保证,吃多了有害无益。
二、家里厨房少煎炸烤,烹饪调料尽量少。学生的饮食,最好是低油、清淡、新鲜。如超市里冷冻的面食、饺子等,以及一些罐头产品也少让孩子接触。
三、不要将洋快餐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其实这是最大的误区。
【新闻附件】
零食的“三个级别”,你知道吗
20xx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三级,并针对3至17岁儿童青少年,提出指导意见。
一、可经常食用的零食:低脂、低盐、低糖类。如: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豆浆、牛奶、蒸或烤制的红薯、不加糖的鲜榨果汁、各类新鲜水果等。
二、适当食用的零食(每周1-2次):中等量的脂肪、盐、糖类。如:巧克力、牛肉片、火腿肠、果汁含量30%的果(蔬)饮料等。
三、限制食用的零食(每周不超1次):高糖、高盐、高脂肪类。如:棉花糖、糖果、炸鸡块、膨化食品、巧克力派、奶油夹心饼干、奶油蛋糕、方便面、罐头、炼乳、炸薯片、可乐、雪糕等。
篇3: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当今世界,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家庭子女的减少我们学生的消费水平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对此,我们对6班学生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调查问题:1。你父母的月收入是多少?
2。你家有几个孩子,几个人上学?
3。你每月的生活费,零花钱是多少?
4。你能算一下你所花费的钱占家庭收入的多少?
5。你每周的钱花在哪里?
调查地点:xx中学9(6)班
调查人:奋斗组全体成员
零花钱是青少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主支配的开销,尤其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消费意愿和倾向。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零花钱开销结构有三个最为显著的方面:
一是购买书型这是开销最主要的部分(累计占72.4,排第一位)其中用于购买课外书报的支出大于用于购买学习辅助书籍的支出;
二是购买体育娱乐方面的高科技产品,如cd/音乐磁带,电脑软件/电子游戏软件,以及vcd/dvd/影带(累计占52%排第二位);
三是购买零食/饮料(占48%,排第三位)。
学习;求知和迷恋新奇事物是青少年时期人们的主要特点。因此,用于精神追求或生理需要的支出占据了说要方面,而购买零食/饮料也是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的表现。
当今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了更多的独立化,成人化的特征等等,喜欢名牌服装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又是对服装的作用的认识为基础的。“对于人靠衣装”这句话有多大的程度的合理性?调查表明:11。9%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合理”,49.6%的人认为“较为合理”,表示中性的“一般”态度的人数比例为29.1%而有5.1%人认为较不合理,1.9%认为“极不合理”,另有2.4%认为“不清楚”。总体上看,当今的青少年对于人的外在层面的东西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应该说这与对人的内在层面的东西的重视并非对立的,而且在后面我们还将看到,这种对外在方面的强调是自我取向性质的,即主要是为了使自己有良好的心理感受。
综合以上调查,中学生首先应该树适度消费观,其次,中学生要防止盲目消费;第三,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
过去人们说“清贫之志不敢忘”,今天,仍要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观,中学生应当从消费行为上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明白了同学们的花销大约占全家总收入的10%,并且,这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费。现在的学生不但吃的大手大脚,而且追求时尚,例如mp3mp4手机等。而且现在每个家庭的独生子女很少,大多都是两个孩子或三个,那家庭怎能承受的了呢?
所以,我们要养成节约勤俭的好习惯,减少父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