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兴趣习惯和能力调查报告

小学生兴趣习惯和能力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小学生关于识兴趣、能力的现状,并能针对这种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识兴趣和水平。

调查方法

  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小学生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等方面调查问卷。

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识的基本态度。从动机、兴趣、技能等多个方面了解小学生对待识的基本态度和能力掌握状况。

  (2)形成这种态度和能力的原因。根据调查反映情况进行研究、思考、分析,找出形成种种态度的原因。

  (3)对现状的看法和建议。小结调查及分析状况,并依据此提出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消除学生不认真的态度,提高能力。

  (二)调查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三)调查时间:xx.5.6——xx.5.10

  (三)调查方式:采用问卷、座谈、听课、看作业。调查中,发放、回收问卷80份,浏览教学作业50余本,听识课6节,就不同对象召开座谈会3次。基本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待识的态度。

  表现一:消极、厌恶的态度。问卷显示,讨厌识的约68%。

  表现二:积极、喜欢的态度。问卷显示,愿意主动识的约21%。

  表现三:无所谓的态度。问卷显示,为识而识的约11%。

  通过调查和填写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一年级学生识的兴趣比较浓厚,也愿意通过多种方式自主识,且形式多种多样。二年级学生相对来说就比较被动,为了识而识,兴趣明显下降,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厌恶的情绪。在一年级预习课文时,能积极主动的预习生,方法多样,识记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但到了二年级由于识兴趣下降,识方法越来越单一,识能力也随之下降。相对于一年级时,识量有所降低。

  表现为:

  类型

  识兴趣、方法

  所占比率

  自主识型能自主运用多种方法5%

  天天雷同型每天采用相同的方法35%

  照猫画虎型仿照其他同学的完成36%

  随意编造型不查典,进行胡编乱造。24%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中为完成作业而完成占得比率较大,基本已经处于被动的识状态。

  综上所是述,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创新意识是小学生的主要表现。这些消极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消极心态之成因的分析

  对消极心态的成因,在做了调查研究后,综合如下:

  (一)识教学方法的机械单一

  在识教学中,一些教师把正确默写出生新词作为检测识效果的最终目标,因此将抄写、组词、默写等单一性的练习作为复习巩固的主要形式。()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在看图学句中识、归类识、随课文识等形式,但是师采用“集中识”的形式较多,而很少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即结合讲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生。识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降低了学生识的兴趣,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过程使学习生时显得枯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不够透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造成学生运用词能力弱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学生识能力的培养欠缺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独立识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强,识的方法不够多样,学生思维只局限在几种简单的识方法,比如:加部首、去部首、换部首,学生学习生的方法比较单一。

  (三)教师教学理念的缺乏

  有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学习和认识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要认识常用汉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小学低年级语文,按目前小学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掌握455个生。到二年级,增加到1108个生,小学五年总识量为2615个。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尽快尽多地识,为进行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必要的条件。然而,目前识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的抄写,少则一行,多则十遍几十遍,由于学生只是一味的抄写,在这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练习实效差。有些教师希望通过抄写让学生记,但往往学生在枯燥的抄写过程中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而写错,这些是教师应该在抄写前必须进行的指导。

调查后记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识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性识活动培养学生的识兴趣,教师要加强学习新的教学观念并对学生加强指导,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改变识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调查报告

  选项投票数百分率

  A、会1817%

  B、不会5047.2%

  C、有时会3835.9%

  14、你踩踏草坪吗?()

  选项投票数百分率

  A、从来没有3432.1%

  B、经常有1615.1%

  C、很少有5652.8%

  15、晚上你睡觉经常忘记关灯吗?()

  选项投票数百分率

  A、从来没有6258.5%

  B、经常有1312.3%

  C、很少有3129.2%

  16、你是不是经常吃口香糖?

  选项投票数百分率

  A、从来不吃1110.4%

  B、经常吃2523.6%

  C、很少吃7066%

六、调查结果分析、建议:

从调查情况来看,总体上我们有三点发现:

  1、大多数同学环保意比较强,他们懂得应该节约用电,节约用水量,不乱丢垃圾等等。在调查观察中,有57.5%的同学,能主动捡垃圾;61.3%的同学不乱吐痰;82.1%的同学会阻止浪费水的现象;58.5%的同学晚上睡觉及时关灯;66%的同学很少吃口香糖

  2、同学们对一些基础性的环保知识不够了解,比如说世界环境日是几月份只有31.1%的同学答对;55.7%的同学偶尔看环保书籍;68.9%的同学居然不知道温室效应;41%的同学对一些基础性的环保小知识不了解

  3、有些同学有环境意识但没有实际行动。比如看到有人扔垃圾了,32%的同学会劝他不要扔,但是自己又不去捡;35.9%的同学有时还是会用一次性的筷子。

  4、还有少数同学的环保意识很成问题,比如:13%的同学见到垃圾无动于衷;5.7%的同学经常随地吐痰;6.6%的同学从来不吐环保书籍

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来改进:

  1、组织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环境教育课,强化环保常识教育、习惯教育。

  2、利用校园广播站、橱窗、班级黑板报等资源宣传环境教育,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利用中队活动、大队活动经常开展你扔我捡、环保知识问答等活动,对他们进行环保养成教育。

  4、通过评选环保小卫士、奖励环保做得好的学生来激励所有同学,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

篇2:五年级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五年级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正处于各种习惯的形成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错过该阶段再矫正或补救,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以便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我班最近对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与调查结果

  针对学生存在的行为习惯特点,我们设计了12项行为习惯。

  序号习惯ABC

  1遵守班级制定的规章制度25%25%50%

  2自觉遵守课堂秩序25%25%50%

  3课间活动安全有序25%50%25%

  4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25%50%25%

  5敢于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做斗争25%75%

  6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50%50%

  7喜欢读书,读好书,适时向同学介绍、推荐好书。经常到学校图书室看书。自觉维护读书环境,做文明的读书人。100%

  8学会反思,多做自我批评,做错事情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12.5%50%37.5%

  9公共场合仪态端庄,谈吐轻声细语,做文明观众12.5%25%62.5%

  10知道县城、学校文明创建活动内容,做文明的公民、好学生25%50%25%

  11正确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学习知识100%

  12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25%75%

  又从学习习惯、文明言行习惯、生活习惯、健体习惯四大方面设计了25道行为习惯调查问卷试题,从被调查的8份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我班学生的行为习惯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一)学习习惯方面

  早晨到校后能自觉早读学生为25%,75%的学生是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督促下才读书的;上课前,能作好准备的学生为37.5%,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督促下才作准备的学生为62.5%;课堂上,只有25%的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25%的学生有时会,50%的学生不会表达;75%的学生每天能按时交作业,25%的学生有时能按时交作业;62.5%的学生写字姿势正确,37.5%的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在家里或学校12.5%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12.5%的学生很少读,75%的学生不读。

  (二)文明言行方面

  在日常文明用语方面,12.5%的学生与他人交往时会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25%的学生有时用,62.5%的学生根本不会用;在家里,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事的学生为50%,37.5%学生有时帮做,12.5%的学生不帮做;课间,在走廊有时打闹37.5%,62.5%学生没有打闹;有时上网或到游戏机室玩的学生为50%,没有上网或到游戏机室玩的学生为50%;上课或集会时能遵守纪律的学生为62.5%,有时会违反纪律的学生为25%,不能遵守的学生为12.5%;能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为37.5%,不能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为25%,有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为37.5%。

  (三)生活习惯方面

  如果不能来上学,会向老师请假的学生为37.5%,不向老师请假的学生为62.5%;挑食的学生为75%,不挑食的学生为25%;有浪费粮食行为的学生为15%,有时有浪费粮食行为的学生为75%,没有浪费粮食行为的学生为15%;每周的玲花钱在10元以下的学生为62.5%,在20-30元的学生为25%,30元以上的学生为12.5%;用完水电后,会自觉关水电的学生为62.5%,不会关的学生为12.5%,有时关的学生为25%;有过在桌椅上乱写乱画的学生为25%,没有的乱写乱画学生为75%;经常乱扔垃圾的学生为0,没有经常乱扔垃圾的学生为87.5%,有时垃圾的学生为12.5%;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的学生为12.5%,有时自己做的为62.5%,经常自己做的为12.5%;如果有心事,会告诉亲友的学生为25%,闷在心里的学生为75%;有参加危险活动的学生为25%,没有的参加的学生为37.5%,曾经有过参加的学生为37.5%。

  (四)健体习惯方面

  能天天坚持锻炼身体的学生为50%,不能坚持锻炼身体的学生为25%,有时能坚持锻炼身体的学生为25%;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为12.5%,有时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为75%,很少参加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为12.5%;有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学生为37.5%,没有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学生为62.5%。

三、原因分析

  学生存在上述的不良行为习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是主要原因。

  (一)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许多家长认为,我把子女送到你们学校,就是你们学校的事,就是你们老师的事,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是残疾的,而且还小,不懂事没有什么好担心,长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好习惯。

  (二)家长教育上的误区。

  过多溺爱,过分放任。由于我班部分学生父母因生活需要在外打工,孩子就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祖辈们对孩子的过分宠爱,使得孩子就是有了坏习惯,也没有及时改正的机会。也有部分学生的家长因工作的奔劳,生活的艰辛,没有精力耐心教育孩子,放任其自由,要钱给钱,用钱哄其上学。

  (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言传身教。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重复就自然地形成了习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响是很大的,一般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大多源于父母和身边的人的影响。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行为,打牌、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啖等不良习惯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篇3:五年级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五年级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正处于各种习惯的形成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错过该阶段再矫正或补救,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以便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我班最近对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与调查结果

  针对学生存在的行为习惯特点,我们设计了12项行为习惯。

  序号习惯ABC

  1、遵守班级制定的规章制度。25%;25%;50%

  2、自觉遵守课堂秩序。25%;25%;50%

  3、课间活动安全有序。25%;50%;25%

  4、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25%;50%;25%

  5、敢于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做斗争。25%;75%

  6、知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50%;50%

  7、喜欢读书,读好书,适时向同学介绍、推荐好书。经常到学校图书室看书。自觉维护读书环境,做文明的读书人。100%

  8、学会反思,多做自我批评,做错事情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12.5%;50%;37.5%

  9、公共场合仪态端庄,谈吐轻声细语,做文明观众。12.5%;25%;62.5%

  10、知道县城、学校文明创建活动内容,做文明的公民、好学生。25%;50%;25%

  11、正确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学习知识。100%

  12、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25%;75%

  又从学习习惯、文明言行习惯、生活习惯、健体习惯四大方面设计了25道行为习惯调查问卷试题,从被调查的8份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我班学生的行为习惯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一)学习习惯方面

  早晨到校后能自觉早读学生为25%,75%的学生是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督促下才读书的;上课前,能作好准备的学生为37.5%,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督促下才作准备的学生为62.5%;课堂上,只有25%的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25%的学生有时会,50%的学生不会表达;75%的学生每天能按时交作业,25%的学生有时能按时交作业;62.5%的学生写字姿势正确,37.5%的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在家里或学校12.5%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12.5%的学生很少读,75%的学生不读。

  (二)文明言行方面

  在日常文明用语方面,12.5%的学生与他人交往时会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25%的学生有时用,62.5%的学生根本不会用;在家里,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事的学生为50%,37.5%学生有时帮做,12.5%的学生不帮做;课间,在走廊有时打闹37.5%,62.5%学生没有打闹;有时上网或到游戏机室玩的学生为50%,没有上网或到游戏机室玩的学生为50%;上课或集会时能遵守纪律的学生为62.5%,有时会违反纪律的学生为25%,不能遵守的学生为12.5%;能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为37.5%,不能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为25%,有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为37.5%。

  (三)生活习惯方面

  如果不能来上学,会向老师请假的学生为37.5%,不向老师请假的学生为62.5%;挑食的学生为75%,不挑食的学生为25%;有浪费粮食行为的学生为15%,有时有浪费粮食行为的学生为75%,没有浪费粮食行为的学生为15%;每周的玲花钱在10元以下的学生为62.5%,在20-30元的学生为25%,30元以上的学生为12.5%;用完水电后,会自觉关水电的学生为62.5%,不会关的学生为12.5%,有时关的学生为25%;有过在桌椅上乱写乱画的学生为25%,没有的乱写乱画学生为75%;经常乱扔垃圾的学生为0,没有经常乱扔垃圾的学生为87.5%,有时垃圾的学生为12.5%;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的学生为12.5%,有时自己做的为62.5%,经常自己做的为12.5%;如果有心事,会告诉亲友的学生为25%,闷在心里的学生为75%;有参加危险活动的学生为25%,没有的参加的学生为37.5%,曾经有过参加的学生为37.5%。

  (四)健体习惯方面

  能天天坚持锻炼身体的学生为50%,不能坚持锻炼身体的学生为25%,有时能坚持锻炼身体的学生为25%;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为12.5%,有时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为75%,很少参加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为12.5%;有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学生为37.5%,没有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学生为62.5%。

三、原因分析

  学生存在上述的不良行为习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是主要原因。

  (一)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许多家长认为,我把子女送到你们学校,就是你们学校的事,就是你们老师的事,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是残疾的,而且还小,不懂事没有什么好担心,长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好习惯。

  (二)家长教育上的误区。

  过多溺爱,过分放任。由于我班部分学生父母因生活需要在外打工,孩子就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祖辈们对孩子的过分宠爱,使得孩子就是有了坏习惯,也没有及时改正的机会。也有部分学生的家长因工作的奔劳,生活的艰辛,没有精力耐心教育孩子,放任其自由,要钱给钱,用钱哄其上学。

  (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言传身教。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重复就自然地形成了习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响是很大的,一般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大多源于父母和身边的人的影响。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行为,打牌、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啖等不良习惯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