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规划设计说明

  体育馆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本体育馆总用地约为5502.60m2,建筑面积约为5150.80m2,体育馆可容纳624名观众。建设内容包括:篮球馆、一个招待所和食堂。

二.设计依据

  1、《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

  5、平顶山市气象、地理条件和工程地质资料

三.设计指导思想

  1.本体育馆定位为多功能型综合体育馆,既能满足不同比赛要求,平时作为体育比赛场地,也可作为会议、演出等活动的场所。

  2.本工程项目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在满足功能和建筑造型的要求的情况下节约投资、缩短工期、减少能耗和节约资源。

  3.建筑除了一个624座的主馆及其附属用房外,还包括一个招待所和食堂,各专业要注意解决好相应的技术难点。

四.设计构思

  1、平面布局:

  按照赛事流程科学合理布置各个功能区块,各功能区域联系方便又互不干扰。

  体育馆一层中心为比赛大厅,围绕其周围的附属房间为办公用房、休息室、乒乓球室以及其他附属用房。建筑一层西侧南北两边各设有一个出入口作为管理和运动员入口。主要观众入口则通过西边的大台阶直接到达二层的观众厅入口。不同功能分区的明确划分使得观众入口和后勤服务入口不在同层设置,避免了人流的相互干扰。竖向楼梯将上下层空间联系起来,便于人员疏散和管理。

  体育馆二层主要是观众入口大厅和休息空间,在看台下面的夹层空间设置服务用房,充分利用建筑空间。

  在体育馆北侧为招待所,南侧为食堂。从总体布局上采用中心对称的设计手法,依靠体育馆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在保证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减少招待所和食堂对体育馆的影响。北侧招待所将主要使用房间靠北布置,将景观和朝向最大化处理,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等需求。食堂布置于体育馆南侧,用餐大厅紧邻外侧主要道路,便于职工进行就餐,餐厅2层设置若干小型和大型包间,满足各种就餐人员需求。

  2、比赛大厅:

  1)体育馆场地大小按篮球场地考虑,同时兼顾排球、乒乓球等小球类项目活动以及平时训练场地布置。

  馆内还可满足小型的会议、演出要求。

  2)观众席位

  赛场主席台设贵宾席24个座位,看台普通观众固定座席600个,共计624个座席。

  3、造型风格

  1)体育建筑空间特点的体现

  在形体构成上,突出了体育建筑内部空间界面需求,强调了空间在外形的表现,实体墙面与屋盖所组成的形态既是内部空间特点的体现,又是体育建筑力的表达。

  2)建筑造型的雕塑感与体育精神的体现

  建筑屋顶采用轻型网架结构,外表加以铝塑板板材屋面。形成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大屋顶,与办公楼外形形成呼应。

  建筑立面造型采用体块加减的手法,通过大块体量的凹凸变化与大面积的虚实对比追求建筑的雕塑感、现代感。南北两侧招待所和食堂所形成的体量建筑,与中心体育馆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和效果。进一步的突出了体育馆的中心视觉形象。

  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美学的价值观,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通过屋面与石材、玻璃墙面的形体变化,形成明确有力、个性鲜明的建筑形象。通过建筑形体上的、墙面虚实的、材质纹理的对比变化等建筑语言力图创造出一种冲突与对比,一种视觉上的力量感与动势感,反映体育建筑的精神所在。

  3)材料运用

  外墙采用咖啡色石材与隐框玻璃幕墙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屋面采用钢结构支撑的铝塑板板屋面。

  建筑基座也采用高档石材贴面,以突出整个建筑的高标准的设计要求。

  4、交通组织:

  场地西侧设置观众主要出入口,观众人流直接通过大台阶到达二层的观众大厅,与一层的管理办公入口互不干扰;避免了人流交叉和相互之间的干扰。

五.结构设计

  体育馆主体采用框架结构型式,屋盖采用钢桁架结构,填充墙全部采用轻质墙体材料。

六.经济技术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占地面积5502.60㎡

  总建筑面积5150.80㎡

  建筑高度16.45m

  建筑层数单层

  体育馆观众席位624席

篇2:购物中心规划设计成功基因

  购物中心成功基因--规划设计

  购物中心项目的规划设计包括购物中心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等。项目规划与设计对于项目的成败有极大的决定作用,其中,尤其以方案设计为重中之重:方案设计可以称之为宏观设计,牵涉到用地分配、功能分区和规划、外部交通设计、及城市环境设计,将决定购物中心项目的外部布局、内部功能、土地的利用效率、室内空间的利用效率、商铺出租的价格潜力、室内空间的合理动线布局等。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可以称之为微观设计,即在方案设计基础上进行纯建筑工程角度的深化、细化。购物中心规划设计必须体现设计师的建筑美学概念和市场概念,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无疑其设计是失败的,投资商、开发商将承受因此造成的损失。

为什么规划设计对购物中心如此重要?

  原因很简单,购物中心规模庞大,业态复合程度极高,客流量大,所面对的两级客户零售商、消费者有复杂的需求组合,这些对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要求。购物中心牵涉到的经营业态有主力店、半主力店、专卖店、娱乐设施、餐饮设施等。不同规模的购物中心里面的业态类型有多有少,其中超级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里面的业态组合最全、最多。以上各种经营业态的经营商基本上都是采取租用商铺的方式,其中主力店作为购物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有一定的独立性;半主力店、专卖店、餐饮、娱乐等设施基本上都以独立铺位商铺的形式分布其中。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不仅仅体现的是建筑美学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和市场的现实与潜在的需求充分结合,因此,需要认真思考解决大量客流和与定位相匹配的广泛类型各种业态商家所带来的复杂需求,这些就是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特点。

一.设计参数高取值

  商业地产购物中心的开发与住宅“买家即用家”不同,商业物业购物中心面向商家与消费者两级客户,所以在前期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未来租户的差异化需求,又需深入分析未来消费者对空间的心理感受。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开发商开始重视前期规划设计本应提倡,但值得注意的是时下各商业地产企业在通道、层高等细节方面均要求设计师以“高标准”取值,这种“高标准”通常对于定位高端、创造优质物业硬件当然有益,但也需在具体操作中做到因地制宜,要有一 “度”的把握,以避免发生“矫枉过正”的状况,限制到物业的商业价值。

二.低效的大广场

  广场作为购物中心规划中室外与室内人流导入的重要节点,不但起到丰富视觉变化,升华游逛体验的作用,更可借助其相对开阔的场地进行布置,实现聚焦人流的目的。笔者现发现不少的项目,将广场面积规划得很大,看起来非常气派,但在细节安排方面却很粗放,甚至不具备供人停留的功能,更谈不上吸引人流,这样的广场是只能看的广场,非常低效。其实,商业中的广场并不一定要大,关键是有“功能”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在此聚集、参与、使用,在具体规划时,可考虑将一个大广场分解为若干不同主题功能的小广场,使每一个小广场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如珍珠般连接在商业街中,可驱动人流在街区中流动。

三.通透却杂乱的立面

  购物中心基于对外展示的需要,拥有临街面的店铺都会更受品牌的青睐。为迎合商家的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将临主街一侧的外立面都做成玻璃通透效果,以使进驻本侧的品牌都能透过立面实现对外的展示。这一做法看似是在充分发掘项目商业价值,但其实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购物中心的立面就如同一个人的着装,是对外传达品味特征、吸引人关注的重要部分,一个新鲜且富有创意的立面形象,会对大大提升顾客的好感,焕发主动的吸引力,而若每格玻璃满布的都是不同品牌的宣传画面,则在外看整体立面就是一个无规则的“花脸”,给人造成“品质低下”的印象,损害商场的价值。

四.压抑的高层高

  基于以往有诸多选址优越的购物中心因层高低,而导致诸多国际品牌商家无法入驻,对商业地产的价值形成了制约。为避免重蹈覆辙现在国内的购物中心新项目在层高方面都开始向“高”层高发展的趋势。的确,对于一个优质的商业物业,合理的层高是必须的,但对于高度的选择也一定要结合项目定位、消费者心理、规划指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一味求“高”也可能会对项目带来不利。通常,对于高档次的项目,可以有较高的层高预留,这符合对应品牌的开店需求及消费者对空间的体验偏好;而对于相对大众的购物中心项目而言,预留一个合理的高度就好,因为对于大众人群而言,相对小尺度、不易被注视的空间才会让他们感到自如,如同高星级酒店大堂会对他们产生压力一样,商业地产过高的层高也会令他们产生“昂贵、冷漠、压抑”等消极感爱,况且,高层高也必将导致开发建设成本高昂,因此,并非层高越高越好。

篇3:房地产规划设计任务书编制要点

某房地产公司规划设计任务书编制要点

1 城市背景分析(详见规划设计指引)

  1)城市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

  2)主要销售对象与需求人群分析

  3)市场潜力与隐性商机分析

  4)当地风俗与人文分析

  5)市民居住模式和出行方式分析

  6)建筑文脉分析

2 项目用地概况(详见规划设计指引)

  1)自然环境调查报告

  空气质量

  噪声水平

  水文情况

  地形地貌分析

  基地内市政设施

  2)项目用地城市区位价值分析

  项目所处地段等级

  出行可达性分析

  周边土地与建筑

  3)可利用资源分析

  交通资源

  城市配套服务

  景观与生态资源

  4)用地原有构筑物、建筑物情况

3 项目开发目标及经营要求

  3.1开发目标

  (如:项目初步定位、风格主题、项目类型等)

  1)客户主流及档次定位

  2)产品构成(高、中、低层比例)

  3)户型配置

  4)分期开发的安排

  3.2经营要求(如:功能区域配置及划分)

4 规划设计指导原则及要求

  4.1指导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原则

  2)符合项目初步定位原则

  3)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4)整体规划原则(与项目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

  5)尊重和利用当地人文、历史、地理的原则

  6)经济性原则

  7)有利于物业管理的原则

  4.2具体要求(分概念规划和详细规划)

  4.2.1规划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4.2.2住宅用地规划要求

  1)整个小区空间形态顺应主导风向,充分考虑住宅群体通风与防风措施。

  2)住宅组团的组织范围aishibei.com,组团空间的层次要求。

  3)多层与小高层日照、间距满足规范要求。

  4.2.3公建配套用地规划设计要求

  1)关于公建的配套设计和功能分配是整个规划的核心与关键,商业街的规模与尺度应体现出与众不同,创造性的特色。公建配套发展应与住宅建设同步进行。

  2)公建配套的分类、面积指标、设置位置。

  4.2.4道路用地与停车设施规划要求

  1)路网形式及出入口规划

  2)人车方式

  3)停车位、各种停车方式的分配比例

  4)步行系统规划要求

  4.2.5景观与环境规划设计要求

  1)对现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与总体规划、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

  3)主要景观与次要景观的合理划分

  4.2.6成本控制要求

5 设计依据

  由甲方提供或政府政策文件。

6成果要求

  成果类型及规格。

7成果提交

  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